語文課本是學生最直觀的母語教育資源,而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又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借助語文課本進行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從中掌握運用語言的規律。
傳統教學將毫無遺漏地把課本內容傳授給學生視為教學的根本且唯一目的,即所謂“以本為本”。現代教育要求每一個人都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素養,即能提出、發現和解答與日常體驗有關的問題。因此,充實教材、開放教材、超越教材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必然選擇。
一、借教材之情,抒生之見,詠生之志
語文課本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而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化的。例如:學了《苦柚》后,要求學生寫一寫自己對文中賣柚姑娘的評價。
結果出現了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賣柚姑娘誠實善良、品德高尚,值得大家學習;另一種觀點認為小姑娘笨頭呆腦,不會推銷自家的產品——這種人一定會在市場競爭中難以立足。接下來,我讓學生圍繞這個“爭議角色”,展開辯論。辯論不在乎誰勝誰負,用意在于通過寫、辯,培養學生理解、分析、概括、應變、表達的能力。
二、依教材找資料,拓展知識視野
新課前,我會特意設計一份資料卡,讓學生回家查找與課本內容有關的資料。
當時學生查找的資料是《語文教學重點和難點》、《詞語手冊》、《詞典》等,內容多為詞語解釋、分段、段意等,慢慢地有的學生開始查找文章作者、該作者的其他作品,與文章有關的一些地名、自然現象,查找的書籍也增加了《十萬個為什么》;后來,學生為了查到更多的資料到網上搜索、下載,為了讓自己的資料比別人漂亮,開始在上面設計一些圖案,著上顏色。
從此,課堂上主動參與的人多了,發言的質量高了。這一切是通過拓展教材要求,讓學生在廣闊的知識背景下學語文,開辟自主學習的途徑,學習興趣和能力得到提高的重要表現。
三、打破教材定勢,想象變化結局
教者在教學《狐貍和烏鴉》后,要求學生分小組表演課本劇,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此基礎上,以“到了第二天,烏鴉又從森林里叼回來一塊肉,站在樹杈上休息,正好被剛出洞的狐貍看見了”為開頭進行續編故事,并說出這樣編的理由。
通過這一演、一編、一說,栩栩如生地再現了童話故事的場面,培養了學生理解、分析、想象、表達的能力。
四、出教材之門,在自然、社會中求真知
大自然中的有趣現象、日常生活中感興趣的事物、身邊人們議論的一些話題等,都可以作為綜合性學習的課題。
例如,在教學《一個村莊的故事》后提出:村民過度砍伐樹木,造成水土流失,致使山洪暴發,把整個村莊都毀滅了。請同學們在一周內開展社會詞查,尋找現實生活中破壞環境的行為,并提出自己改變這種局面的方法和建議。
五、多媒體豐富教材,創造實踐機會
多媒體走進課堂是大勢所趨。
如教學《瀑布》時,可借助錄像和電腦的配合豐富教材的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1.利用錄像再現作者游瀑布的經過,讓學生身臨其境了解觀察順序,體會全詩的感情,說說感受;2.電腦剪輯畫面和聲音,讓學生結合實景進行品詞品句,體味用詞的精妙之處;3.借助投影儀讓學生推介收集到的有關瀑布的資料、圖片、詩歌等等。
多媒體能激活課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參與更多的語文實踐活動,從而提高語文能力。
可見,語文教師應重視教材內外資源的開發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鍛煉實踐能力的意識,從而使“小課本”變成學生學習語文的“大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