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可以增加奶牛產奶量的新方法,不僅花費少,而且不必使用生長激素,也不會影響奶牛的情緒。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醫學院的蚋爾遜·霍斯曼和其他研究人員發現,只要抑制奶牛乳腺中的復合胺含量,就可以將產奶量提高15%。他們因此發明一種新藥,這種藥能夠抑制牛乳腺中的復合胺含量,但不會改變大腦的化學活動。
激素水平的變化會對情緒產生影響,但霍斯曼和研究小組認為,他們發現的方法不會令奶牛感到抑郁。霍斯曼說:“我不知道該怎樣分辨一頭奶牛是否情緒低落,但我們所使用的藥物并沒有進入奶牛的大腦。”
人們發現,在人的腸胃中,復合胺會存儲在血小板里,然后在受損的部位釋放出來,促進血液凝結和傷口復原。霍斯曼和他的研究小組發現,復合胺會發出一種信號,降低奶牛的產奶量。
研究人員在對人類細胞進行的一項試驗中發現。當乳汁進入乳腺時,復合胺的含量會增加,從而阻止乳汁的進一步合成與分泌。這促使研究人員想看看這一發現能否被用來提高奶牛的產奶量。
霍斯曼說,他們將在奶牛身上進行進一步試驗,“我們必須研究清楚這種藥會不會進入牛奶中,如果會的話。就要使用巴氏消毒法看是否能夠清除它”。
現行的激素法對發展中國家的農民來說花費太高。由于擔心會有微量激素進入牛奶,歐洲目前禁止使用激素療法。
日本流行以茶養豬
日本有專家指出,人喝茶有益于健康。如果讓豬也喝茶,是不是就可以生產出更健康、更美味的豬肉呢?于是,以茶養豬的實驗開始了,并很快獲得了能提高豬肉品質的結論。
在日本,最早進行以茶養豬實驗的是鹿兒島縣開聞地區的養豬戶。
1997年,他們以白豬為實驗對象,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茶葉進行長期喂養,直到將豬養大。然后將這種添喂茶葉的豬屠宰后分析豬肉的品質。檢查以茶養豬的效果。結果發現,白豬豬肉中原有的獨特腥味大幅度降低,而豬肉中的維生素C的含量則是一般豬肉的3倍。不過最受矚目的發現還是這些豬肉中所含有的次黃嘌呤核苷酸,又稱肌苷酸。比一般的豬肉多得多。次黃嘌呤核苷酸在豬肉中含量的多少是決定豬肉口感的重要因素,因此凡是吃了該豬肉的人都贊不絕口。
鹿兒島的養豬戶將以茶養豬的豬肉,用“茶美豚”的商標在東京等主要消費地區上市后,立即受到消費者的歡迎。為此鹿兒島縣便實施“茶美豚”的飼養推廣計劃,鼓勵農民以茶養豬。1999年,該縣“茶美豚”的年產量已達4萬頭。
由于茶養豬的豬肉十分走俏,因此,現在日本采用以茶養豬這一方法的農戶不斷增加。
德國人怎么種菜
德國的生態蔬菜生產技術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品種的選擇和種子處理。德國的蔬菜種子都由專門的良種繁育場生產,種子,由專業公司經營或從荷蘭等國進口,菜農都選擇質優、抗病或耐痛的品種,番茄、青椒等的種子還要進行包衣處理。
二是種植地域的選擇。德國對生態蔬菜生產的環境要求比較嚴格,定期請衛生部門到田間進行環境和蔬菜樣品檢測。特別是對大氣中有害氣體含量、水質情況及蔬菜中重金屬等含量進行測定,從而保證生產生態蔬菜所需的環境和上市質量。
三是輪作換茬和清潔田園。德國的露地蔬菜一年種一次。次年不種蔬菜而改種豆科作物等綠肥作有機肥。前茬蔬菜騰茬后,徹底打掃清潔基地,將病殘體全部運出基地外,銷毀或深埋,以減少病害基數。
四是采用配套栽培技術。通過培育壯苗、嫁接換根、起壟栽培、地膜覆蓋、合理密植、植株調整等技術。充分利用光、熱、氣等條件,創造一個有利于蔬菜生長的環境,以達到高產高效的目的。
種植蔬菜地塊,一般不使用化學除草劑,而靠黑色膜抑制雜草的生長。黑色紙膜(生物降解膜)和黑色光降解膜是蔬菜保護地栽培常用的覆蓋材料。兩種膜用完破碎在地里,可以經土壤生物或紫外線降解。不會對土壤和環境造成污染。
五是生態蔬菜的肥料使用技術。德國對農田的肥力情況非常重視,經常定期進行普查,并根據土壤的測試結果和該土地的適種作物需要達到的某一產量來確定怎樣施肥,施什么樣的肥料。
六是生態蔬菜病蟲草害防治技術。通過選用抗病品種、高溫消毒、合理的肥水管理、輪作、多樣化間作套種、保護天敵等農業措施、物理措施綜合防治病蟲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