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貨幣戰爭》
●編著:宋鴻兵
●出版:中信出版社
各大書城財經類暢銷書第一名上市5個月,重印11次
劍指美國債務內爆與世界流動性緊縮的秘密
中國金融開放與世界流動性緊縮
后記導讀
后記主要論述兩個問題:一是分析中國金融開放的風險和困境;是揭示2007年世界流動性緊縮風暴的實質。
中國金融開放風險分析
中國金融開放最大的風險
金融風險來自于“戰略”層面和“戰術”層面。而中國金融開放的最大風險源自“戰略”層面,即金融開放的本質實際上是一場“貨幣戰爭”,缺乏戰爭的意識和準備是中國當前最大的風險!
戰略風險的形成機制
中國金融開放的戰略風險的形成,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外資銀行以隱形形式爭奪中國貨幣的發行權!
中國的貨幣發行原本為國家所控制,也只有國家控制的貨幣才能保障社會結構的基本公平。當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后,中國的貨幣發行權將處于危險境地。
步驟1:引進“創新”產品
進入中國后,外資銀行并沒有印發人民幣來“創造”貨幣供應,他們的手段更加隱秘,更加高明。它們會引進大量令人眼花繚亂的“創新”金融產品,以各種方式創造債務工具并使之貨幣化,這就是貨幣類似物的“流動性”,而這些金融貨幣完全具備實體經濟領域貨幣的購買力。
步驟2:架空央行
當外資銀行“創造”的人民幣信貸總量超過國有商業銀行時,它們實際上就能夠架空中國人民銀行,控制中國貨幣的發行權!這時,它們將有能力和意圖來惡意制造貨幣供應的波動,從而先是通過通貨膨脹然后是通貨緊縮來血洗中國人民的財富。
步驟3:形成“超級特殊利益集團”
當外國銀行實力日漸強大后,它們通過金錢與權力的交易、金錢與名譽的交易、金錢與學術的交易,來形成一個中國前所未有的“超級特殊利益集團”的“強強聯合”的局面。此外,它們還將逐步向教育領域,法律系統,甚至軍隊系統進行滲透。
步驟4:控制壟斷行業
外國銀行勢力還將通過投資來控制中國的電信、石油、交通、航天、軍工等國有壟斷行業。一旦成為中國國有壟斷行業的主要資金提供者,它們將掌握這些中國的“核心資產”的命脈。外資銀行可以隨時切斷這些重要企業的資金鏈,從而導致中國核心產業部分的癱瘓。
戰略風險五大對策
要保障中國的金融安全,總的來說,就是要建立起一個強有力的金融安全監管機制。
具體應做到以下5點:
●將現有的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的職能統一起來,組建“國家金融安全委員會”,承擔綜合性跨行業的戰略風險監督重任,直屬最高決策層;
●大力加強金融情報研究,加強對外資銀行中的人員背景、資金調動、戰例收集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工作;
●建立國家金融安全保密等級制度,重要金融決策者必須通過該制度審核;
●必須考慮對外資銀行可以涉及的行業進行“軟限制”;
● 制訂中國突然陷于金融危機的各種預案,并定期演練。
中國金融困境
貨幣主權賦予了主權國家根據自身國情制訂貨幣發行政策的職責,應服務于本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主權國家不可剝奪的基本權力之一。
保持貨幣穩定是指維護本國貨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幣值穩定,以便向國內行業提供良好和平穩的經濟發展生態環境。
中國的金融困境在于貨幣主權與貨幣穩定只能二選一。維護人民幣主權就會面臨升值壓力,而追求貨幣穩定勢必會削弱貨幣主權。
目前,中國政府為了經濟發展不得不偏重貨幣穩定而弱化貨幣主權。
造成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是美元是世界儲備貨幣,美聯儲實際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中國貨幣的供應量。
解決這一困境的關鍵就是推動黃金的重新貨幣化,在世界各國創造一個自由、公平和和諧的金融生態環境。
日元升值 前車之鑒
1990年,美國對日本發動“金融閃電戰”。現在我們回顧一下這次沒有硝煙的戰爭過程:
首先,強迫日元短時間內劇烈升值,1985~1987年這3年間,日元升值了一倍,這必然造成日本經濟金融系統“內分泌紊亂”;
其次,脅迫日本保持2.5%的超低利率達兩年之久,刺激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的迅速增長,同時使物質生產部門與出口行業嚴重萎縮;
再次,1987年,國際銀行家們簽署巴塞爾協議,要求從事國際業務的銀行自有資本率必須達到8%。而日本銀行普遍存在資本金偏低的問題,只能高度依賴股票價格和房地產市場;
最后,1990年1月12日,美國在紐約股票市場使用“日經指數認沽權證”這一新型金融產品,最終導致了日本經濟長達17年的偏癱。
中國現在的早期癥狀與當時的日本極其類似,因此,今天的中國,要以日本為前車之鑒,采取相應的對策,來慎重對待貨幣升值。
策略1:對等開放,外線作戰
眼下,占據著巨大優勢的歐美銀行業的游戲規則制訂者們,在“國際慣例”的華麗外衣下,冠冕堂皇地封殺中國金融行業的對外發展之路。
中國的對策就是,堅持“對等開放下的外線作戰”。制訂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銀行業規定。一旦所在國利用“國際慣例”封殺中國的海外銀行分支,中國將如法炮制,限制乃至關閉其銀行在中國的運作。
策略2:藏金于民
面對國家外匯儲備貶值的風險,中國應該藏金于民,唯有變外匯儲備為黃金白銀儲備,才能使中國創造出的巨大財富實現購買力保值。
藏金于民,從根本上保護了人民的財富安全,可以抵御通貨膨脹的侵蝕。
藏金于民以待天下有變,以黃金為支撐的“中國元”將在一片由過度債務貪婪所造成的國際金融廢墟上卓爾屹立,中華文明自有出頭之日。
世界流動性緊縮風暴
大揭秘
在2007年2月份的世界金融市場大地震發生以后6個月,即2007年8月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流動性緊縮風暴席卷全球,各國股市劇烈震蕩,債券市場幾乎癱瘓,中央銀行們紛紛向銀行系統注入巨資來挽救瀕于崩潰的市場信心。
對這兩次大的金融市場震動,從表面上看是由美國的次級房貸問題造成的,但從本質上看,其真正的“震源”是債務內爆。
在8月份的金融震蕩過程中,美聯儲共采取3次緊急注資,每次緊急注資都是采用為期3天的回購協議,與以往不同的是,這3次回購協議都是以MBS按揭抵押為回購抵押品,而不是正常情況下購買“混合抵押品”的回購協議(REPO)。
MBS債券不僅是當前國際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緊縮危機的根源,同時也是引導我們理解整個次級貸款危機的關鍵。
這次流動性緊縮危機是由華爾街一系列金融創新過程導致的,現在就讓我們重溫一下金融創新過程:
金融創新過程
過程1:通貨膨脹
20世紀70年代,布雷頓體系這一 “準金本位”被廢除后,美元從“黃金的收據”蛻化成“債務的白條”,世界開始產生連續性的通貨膨脹問題,尤其是在部分儲備金制度下,通貨膨脹將成為永久性問題。
通貨膨脹將產生兩大重要后果,一是貨幣購買力下降,而是財富重新分配。通貨膨脹的過程就是社會財富發生轉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離銀行最近的行業,如房地產業,就占了不小的便宜,而那些遠離銀行系統的家庭的財富則遭到了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