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官清 董 斌
建國五十多年來,我國的青少年田徑后備人才培養已經形成了龐大的多元化體系。總體看,可以分為體育系統培養、教育系統培養、體教結合培養和社會力量培養等四種模式或基本體系。即:①體育系統的“金字塔型”青少年田徑后備人才培養模式:②教育系統的體育傳統項目學校“一條龍式”青少年田徑后備人才培養模式;③中學一大學體育的“體教結合”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清華大學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探索體育教育結合的培養模式,一方面發揮大學、附中、附小一條龍教育資源整合的優勢,保證學生的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加強和體育系統的合作,辦高水平運動隊;④社會力量辦(青少年)田徑俱樂部的職業化人才培養模式。
但是,由于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體制的改革滯后于社會的發展,整個青少年田徑后備人才培養體系暴露出了一些明顯的弊端,究竟未來的中國需要什么樣的青少年田徑后備人才培養模式,才能培養出世界級的優秀田徑運動員。需要從多視角的綜合研究,特別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實證性研究,更顯重要。
目前我國所依舊運行的青少年田徑人才培養模式,主要還是“金字塔型”的三級訓練培養模式,這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在市場經濟改革,特別是“三大球”職業化改革的沖擊下,國家對優秀田徑后備人才投入的資金更加不足,這就使得現有的“三級”培養體系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問題和困難。同時,另外三種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也同樣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和政策的扶持。
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由于田徑運動項目本身的特點、人們觀念的落后以及人力所限,田徑運動的宣傳還很不夠,對田徑運動的組織還缺乏應有的創新,對廣大青少年的吸引力不是很高,參加田徑項目訓練的青少年越來越少,從而導致基層體校青少年田徑選手越來越少。由于“金字塔”塔基的薄弱,塔身萎縮,省市運動隊難以再從基層體校選拔出更多的有培養價值的后備苗子。國家隊缺乏高水平田徑后備人才的儲備。
2、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全國學校推行的所謂“快樂體育”,以及在21世紀初教育部啟動的《新課標》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目前中小學校的體育課基本上停止了田徑運動的項目教學,這種思維的極端和觀念的“洋化”,不僅對我國青少年田徑后備人才的培養產生了砍斷塔基的作用,更對我國青少年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巨人損失。
不僅如此,教育部公布的《2002年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報告》分析并指出了學生體質健康存在的主要問題:
①體能部分指標繼續呈下降趨勢。2002年與2000年相比,我國學生的速度、爆發力、力量等素質繼續出現下降,除反映速度素質的50米跑成績下降幅度較小外,其余各方面素質尤其是反映下肢爆發力的立定跳遠水平、反映腰腹肌力量的仰臥起坐(女生)水平的下降幅度明顯。
②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繼續呈現下降趨勢。
③超重及肥胖學生明顯增多,已成為城市學生的重要健康問題。
④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仍然居高不下。女生視力不良檢出率高于男生;城市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高于農村學生,但隨年齡增加,城鄉差距減小。
3、由于我國日益推進的市場經濟改革與機構改革,許多地方的業余體校已經夭折。地方體校的大多數(體育較好的省市,如:山東省、遼寧省、江蘇省、浙江省等除外),都面臨經費不足的困擾,也就導致了一些體校有名無實,到了比賽時,出現到處借運動員代替比賽的現象。對田徑運動,尤其是青少年田徑運動資金投入的限制,導致了這項投資較大,培養時間較長的項目缺少財力的補充,就很難以維持,更談不上發展了。因此,經費的投入問題也是影響我國青少年田徑運動發展的一個瓶頸問題。
4、從上到下的金牌意識,特別是地方體校由于過分注重金牌效應,忽視對青少年運動員全面素質特別是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一些有培養前途的優秀運動員繼續深造的機會。也造成了退役運動員再就業的困難,導致了不合理的人才培養與人才浪費。同時也由于缺乏適宜的激勵機制,很多優秀運動員見好就收,激流勇退,這種高水平選手因為主觀原因造成運動壽命的減損,給國家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帶來巨大的損失和浪費。
5、傳統的優秀田徑后備人才的培養模式,是業余體校(縣區)、體校(地市、省)、省運動隊、國家隊“三級訓練網”的“金字塔型”培養模式,但是他必須有強大的“舉國體制”為后盾。而離開了政策支持、財政補貼和硬件建設,其發展也就舉步維艱了。
6、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在發展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經驗,為省隊及優秀運動隊輸送了大批的優秀后備人才,但是已經凸顯出四大問題,即:經費短缺、培養目標與評估指標不明確、選拔培養渠道不暢、缺乏完整統一的訓練大綱等。
7、“體教結合”已經成為中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一種模式。已經在部分大學取得了成功。但是,還需要在更多大學推廣,還需要在更多的大學給予招生政策與培養政策的傾斜,需要資金的支持,需要總結經驗在大學推廣。
8、社會力量辦(青少年)田徑俱樂部屬于嘗試階段,已有的多是曇花一現,離開了企業的資金投入,俱樂部就運作不了。
二、對策與建議:
1、積極探索體教結合的中學——大學培養競技體育優秀人才的模式、以及社會力量辦(青少年)田徑俱樂部的模式還需要國家政策的扶持以及有關方面資金的支持;
2、發揮舉國體制的優勢,鼓勵各省(市、自治區)找準突破口,逐漸形成自己的優勢項目;
3、科技興體,提升田徑運動訓練與恢復的科技含量,提高教練員的綜合素質;
4、建議教育部考慮在大、中、小學校體育課程中,硬性增加田徑運動項目的教學內容,重新奠定“金字塔”的塔基,為中國田徑運動的可持續發展源源不斷地提供后備人才;
5、建立田徑運動員科學選材的機制,研究并制定田徑運動后備力量科學選材手冊,提供具有國際水平的田徑運動員科學選材理論與實踐操作模式;
6、規劃并指導建設全國田徑運動場地,使現代化田徑運動場地合理布局在所有的能夠培養優秀田徑運動員的學校、體校、社區和體育場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