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慧
隨著體操競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訓練計劃的整體安排,要求越來越具有科學性、系統性。這就要求教練員運用各種體育科學理論指導訓練,培養出較高水平的運動員。除了有科學的訓練手段外,更要重視訓練后的恢復,它是完成訓練及比賽任務的重要方面。
在大運動量訓練和比賽后,如何有效地消除疲勞,加速機體的恢復過程,在這方面國內外一些專家和醫學權威有著大量的論述和科研成果。本文就以結合前人的經驗,試圖從多方面對這個問題進行歸納和論述。
一、疲勞的概念與產生機制
對疲勞的概念,國內外專家論述不盡相同,有人認為疲勞是“指做了一定工作后,機體暫時處于做功下降的狀態”,肌肉經過一定時間活動后,出現運動能力的暫時下降。我們概括認為,疲勞是由運動員訓練或比賽引起的,不同與其它如疾病、藥物等,是大強度訓練引起的不可避免的身體機能變化,因此疲勞是可以恢復的,產生疲勞的原因概括起來有幾種:
1.能源消耗論;2.缺氧論;3.疲勞物質積累論;4.物理變化化學論;5.內分泌論。
二、疲勞的表現
在體操競技中,通過觀察運動員的動作表現,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判斷其疲勞和程度。例如:自由體操中的技術動作不正確,做細小動作顯得困難,無法做連續性動作,動作遲緩,跳馬時起跳無力,踏跳不協調,動作恐懼增多,失誤較多,高低杠倒立動作不準確,無法做高難度動作,沒有動作連貫性,本能的感覺危險。
三、疲勞的預防
1、外部環境的影響。在體操訓練或比賽中應盡量在適宜的氣溫和溫度下進行,在低溫條件下,會使機體熱量不斷散發,體溫下降過快,則引起疾病;相反,氣溫較高,訓練時產生的熱量散發不出去,機體會產生頭暈,惡心等癥狀。
2、營養條件。運動員每天攝取所需的營養,是預防疲勞的重要措施之一。訓練后必須補充足夠的熱量、維生素,飲食安排要合理,選擇一些易于消化的食物,蛋白質豐富的食物。
3、合理的訓練安排。它可以消除或延緩疲勞的產生,訓練過程中的個別對待、大小訓練周期的產生、負荷量與負荷強度等等。教練員應采取各種轉換性訓練手段,采用專門恢復周期和預防性休息日,使運動員建立起正確的生活節奉和訓練節奏,這一點在訓練安排中特別重要。
四、訓練疲勞后的恢復
在我們日常訓練中,教練員對每一個運動員都有固定的訓練計劃,并且著重于計劃的完成情況,除了有系統而科學訓練計劃外,必須有訓練后恢復這一重要內容,因為機體只有在一定負荷強度刺激后,得到充分的恢復,運動員的成績才能得到進一步提高,否則只會使疲勞加深,運動能力下降,甚至會引起各種運動創傷,所以訓練后的恢復非常重要。恢復內容是多方面的,重要的是那些對訓練能力有影響的環節,如神經系統、心臟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局部肌肉等,可采取一些恢復的方法手段,如休息和睡眠、補充營養、水浴法、按摩法、藥物恢復法等等。另外,在運動員精疲力盡的訓練結束,完成一定的時間休息后,必須進行有計劃的輕微運動,可以加速那些過于疲勞肌肉的血液循環,有助于消除運動時產生的乳酸。
五、結束語
疲勞是一種人們熟知的生理現象,對疲勞的產生和定義有不同的論述,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研討,對疲勞的判斷,即要重視運動員的自我感覺和觀察,又要盡可能地進行一些客觀檢測,以便更好地、更準確地確定疲勞程度,合理有效地運用疲勞恢復的方法,對疲勞的消除有一定的好處。我認為:
1.首先要有科學的訓練計劃,要求教練員結合運動員的不同特點,因人而宜,制定合理的訓練計劃。
2.足夠的休息和睡眠非常重要,通過休息可以使人體各器官得到放松和調節,并使機體功能恢復,有利于下次訓練計劃或比賽的進行。
3.充足的營養必不可少,因為人體要有活動,要發展,必須有一定的食物營養來供給機體新陳代謝的需求。而由于運動,體內能量大消耗,除需要一定的機體生存的營養外,還要有更多、更好的營養來滿足機體在訓練情況下,提高功能所需的營養。
然而,尋求新的、有效的消除疲勞的方法和途徑,也是我國和世界體操科技人員急待突破的“攻關”課題之一,這就需要我們重視起來,精心研究和實踐,為創出一條科學、有效的疲勞恢復之路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