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長慶
本文運用心理學及其它的相關專業學科,以南京市中山東路體校十六屆男籃甲組隊員12人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和數量統計法進行研究,以找出青少年籃球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影響罰球命中率的心理因素,為今后提高罰球教學訓練效果及創新罰球方法提供參考。
1、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1.1 心理調控能力差
心理調節和自控是指運動員調整與控制比賽中出現的各種心理障礙。罰球時的心理控制取決于運動員的心理素質。在罰球時,需要有高度精確的空間感覺與清晰的肌肉感覺以及穩定的心理狀態,而若隊員心理自控能力差,在快速、劇烈、緊張的比賽中到短暫的罰球準備過程中,心理不恢復調整到投籃所需的正常的穩定的最佳運動狀態,在罰球過程中會出現呼吸不均、手顫腳抖,使投籃動作失調變形而失誤。通過調查問卷可以看出,在決定勝負的罰球時,害怕自己不能罰中而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占50%,以上數據表明自控能力的好壞直接影響罰球命中率。
1.2 情緒不穩,注意力不集中
青少年籃球比賽激烈,往往雙方實力相當,場上拼勁足,各種干擾也多,這對罰球隊員的刺激性會很大,使其注意力分散,增加了罰球隊員的心理負擔。調查問卷中罰球對情緒不穩定占75%,注意力不集中占50%,受觀眾影響占58.3%。由于受到外界的干擾,如視覺,會有觀眾用彩旗帶來影響,聽覺上歡呼鼓掌聲越來越高,對罰球運動員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波動,從而導致了罰球動作變形而降低命中率。
1.3 緊張焦慮情緒
緊張焦慮情緒往往是運動員由于擔心比賽失敗出現的緊張焦慮情緒,另外也與觀眾形成的特殊氣氛,比賽的性質、規模、競賽對手能力有關。還有過去失敗陰影的重視與當前對于失敗的擔心等一系列的問題都會造成過度緊張情緒,致使動作失調。調查中發現在對手實力較強的情況下罰球命中率降低的人占66.7%,這也表明比賽時對手實力強也是造成運動員情緒緊張焦慮的一個重要原因。運動員罰球時緊張焦慮,就會產生各種負擔,出現呼吸不均、手顫抖等現象,導致罰球失敗。
1.4 缺乏自信心
青少年運動員心理因素不穩定,自信心差,由問卷可看出有41.7%的隊員認為罰球信心不足,在第一罰不中后,信心大大降低的占75%,以上數據表明,如果運動員缺乏足夠的信心和意志力,在不利局面下,就會產生消極情緒,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動和發揮自己的潛力,從而破壞了正確的動力定型,影響罰球技術的發揮,降低命中率。
1.5 不適宜的興奮水平
在運動實踐中,神經系統的興奮過高或過低,都會對訓練和比賽產生不良的影響。興奮水平高的運動員表現為急躁,易激動,處處想表現自己,不能冷靜地面對比賽,且不能冷靜面對罰球,在罰球時倉促出手,降低罰球命中率。而興奮水平低的運動員,則表現出對比賽冷漠,身體軟弱無力,比賽中缺少勇敢拼搏的勇氣,防守不積極,把握不好投籃時機。這兩種興奮水平在比賽中極為影響運動員的心理平衡,結果在罰球時情緒冷漠或急躁,破壞了正確的肌肉感覺和視覺感覺。興奮水平過高,造成呼吸短促,心跳過快,肌肉輕微顫抖或感到咽喉發堵等。在場上則投籃技術動作變形,影響了罰球命中率。調查結果表明,認為比賽時興奮水平高的占66.7%。
2、結論與建議
2.1 在日常訓練中多模擬比賽場等進行罰球訓練,以提高運動員的適應能力。
2.2 每當進行罰球時,其他隊員進行干擾模擬賽場情景,以培養罰球時具有抑制各種復雜的刺激和干擾能力,使運動員排除干擾,集中注意力進行罰球。
2.3 在高強度訓練課將要結束時,要求每個隊員只罰球一次,命中者結束訓練,不中者罰跑,折返跑兩組30秒一組,使隊員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或讓隊內心理素質較差的隊員罰球一次,不命中全隊受罰,在個人壓力基礎上,增強集體壓力,經常采用這種形式的訓練,隊員承受心理壓力的程度就會增強,有利于比賽時罰球命中率的提高。
2.4 訓練中將整個過程排成序列(1)接球——拍球(調節呼吸、加強手感);(2)舉球——集中(目視球籃,屏住呼吸);(3)屈膝——出球(重心穩定,動作舒展)。每當練習罰球時,讓隊員心中默念想象罰球動作的順序,養成習慣,以建立心理定性與反射,在比賽中的罰球均依照平時訓練那樣,用意動的方法使注意力高度集中,排除一切干擾,保證罰球時心理穩定,克服緊張焦慮,提高罰球命中率。
2.5 訓練中加強心理素質的訓練,做到能夠自我放松,自我調節,從而增加自信心,克服緊張焦慮。
2.6 針對比賽中運動員心理準備不足的原因,教練員應了解隊員的心理狀態,與運動員分析場上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使隊員心中有數,做到有備無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