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峰 孫永貴
柔道是一項對抗性很強的運動項目,因而要求隊員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并能夠在激烈對抗過程中保護自己。近年來該項目在基層體校不斷擴大招生,旨在培養青少年柔道運動員。教練員在安排運動員訓練和比賽過程中運動損傷的情況時有發生,這也正是急待需要解決的問題。因而本文對朝陽市體校柔道運動員運動損傷進行調查,希望能找到該項目運動損傷發生的規律,在運動訓練中盡可能減少運動員的損傷,以便運動員能夠在訓練和比賽中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
1、運動損傷發生的次數與訓練內容的關系
少年柔道運動的損傷主要發生在專項訓練和比賽中,經調查發現朝陽市少年柔道運動員中女子損傷人數占81.5%,男子損傷人數占94.7%(損傷次數包括急性一次性損傷和一個人兩個部位的損傷)。在專項訓練中,運動員的損傷發生主要表現在技能訓練、實戰或比賽中,其次是戰術訓練。其中,女子的損傷發生次數較男子要少,男子在實戰和比賽中的損傷發生次數比在訓練時要多。
2、運動損傷性質
在運動員的損傷性質上,可以劃分為急性、慢性、急性轉慢性三種類型。運動員急性損傷后經過治療能夠基本上恢復到未受傷時的身體狀況,但慢性損傷從醫學病理學的角度看,難以恢復到未受傷時的身體狀況,特別是急性轉慢性損傷時,運動員一般不能再進行更大負荷的訓練。以對朝陽市體校的少年柔道運動員的調查為依據,急性損傷的運動員在損傷后的恢復訓練中,基本上沒有再出現舊病復發的情況,在慢性損傷和進行轉慢性損傷的運動員中。不同程度的出現傷病復發和再次在其它部位損傷。柔道運動員的損傷多見慢性損傷,主要是由運動員的長期專項技能訓練結果而致。
3、運動員損傷部位的分布
從朝陽市體校少年柔道運動員的調查結果發現,在柔道的運動損傷中,膝關節的損傷最易出現,其次是腰部、踝關節、肘關節、肩關節。以上這些部位的損傷與項目特點密不可分,腰部受傷多為腰部肌肉力量小、柔韌性差、技術動作不規范、自我保護意識不強等情況下受傷。踝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尤為多見,在柔道訓練和比賽中運動員較為復雜的腳步移動、投技落地和身體重心的偏移都是導致踝關節損傷的重要因素。肘關節和肩關節損傷多為寢技過程中損傷,在柔道運動中寢技包括抱壓技、絞技和關節技三種技術。在訓練和比賽中,多以控制上肢制服對方,所以上肢和肩鎖關節力量不足都是造成關節受傷的重要因素。膝關節是最易受傷的部位,由于柔道運動訓練和比賽對抗過程中投技運用較多,而且進攻時以下肢技術為主,所以在進攻與反攻中膝關節最易損傷。因此,在少年柔道運動員的損傷部位中膝關節應該受到教練員和運動員的特別關注。
4、少年柔道運動員損傷原因分析
(1)運動員在身體狀況不好的情況下,參加訓練造成損傷的發生率為15%,在這種條件下運動員的心理和生理都沒有做好準備,因此容易造成運動損傷。
(2)在訓練中給運動員加大運動量和運動強度是必須的,但是首先應考慮運動員的承受力,否則也會給運動員造成運動損傷。
(3)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自我保護能力,在實戰和比賽中盡可能避免出現運動損傷,這是教練員在訓練中應特別重視的。
(4)運動員的思想因素是造成運動損傷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運動員無論是在訓練或是比賽期間,絕對不應該出現心理緊張過度或是情緒過激動的狀態,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運動員無法發揮正常的技戰術水平。只有在日常訓練中對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行訓練,才能提高運動員的競技水平。
(5)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期間是運動損傷發生最多的時期,主要是訓練的負荷強度和運動量以及比賽的激烈對抗造成的。
5、少年柔道運動員損傷的預防
(1)科學、合理地安排訓練
作為平常的訓練則需要科學合理地安排,如運動員在疲勞時,仍進行激烈的對抗練習,是造成損傷的原因之一,水平懸殊或體重懸殊的對手進行激烈對抗也會造成損傷。
(2)加強易受傷部位肌肉的力量
腕、踝、膝等關節是人體薄弱環節,加強這些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練習,是預防這些關節受傷的有效手段之一。如股四頭肌、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小腿三頭肌等肌力就可以提高膝關節的穩固性,減少膝關節的損傷;加強腰部力量的練習,可防止腰肌勞損及其他情況下的損傷。
(3)杜絕在訓練中嬉戲
柔道對抗是激烈的,有較強的不確定性,進行對抗練習時,雙方必須認真對待每個細節,即使是隊友之間的練習,也仍要有一定緊張度,放松與疏忽是訓練中造成損傷的主要原因。
(4)充分地做好準備活動
大幅度的肩部、腰部和腿部動作常造成相關肌肉拉傷,過于用力的抱壓技術也是造成肘關節、膝關節受傷的主要原因,所以進行柔道訓練時,要將肢體的大肌肉群、關節充分活動開,充分地做好準備活動。
(5)加強醫務監督
國家體育總局柔道運動管理中心制定了《柔道運動員醫務監督條例》,在柔道競賽中,必須嚴格執行。在平常的訓練中,也應該注意醫務監督,對運動員的生理、生化指標進行檢查,對運動員訓練進行控制,對病后、傷后的恢復情況進行檢查。合理安排運動員的訓練、休息與調整是減少受傷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