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虹霞 楊 潔
1. 主觀體力感覺的概念
RPE是“主觀體力感覺”的英文縮寫,以往的研究已經證實,主觀體力感覺與心率、耗氧量、乳酸、激素水平有密切的關系。主觀體力感覺等級是目前歐美國家研究較多,并用于評價運動強度和進行醫學監督的指標,其表現形式是心理的,反映的卻是生理功能的變化,可應用個體主觀體力感覺量表定量監測運動強度。該種方法多在競技性運動員中應用。RPE等級量度見下表:

在運動時我們通過對運動員主觀強度感覺的測定,使運動員盡可能將來自運動系統的局部感覺與身體的不適感相區別,以準確反映運動時對強度的感覺范圍。
2. 研究內容和方法
本研究通過系統觀察女子柔道運動員冬訓期大運動量訓練階段,不同訓練周期運動員心率(HR)、主觀強度感覺等級(RPE)、肌酸激酶(CK)等指標的變化態勢,找出RPE與具體生理生化指標之間的數量關系。以期在運動訓練實踐中能以更加簡便的評價指標,較為準確地判斷運動員的機能狀態。并探索確立一套行之有效、簡單的實用監測指標,為科學安排訓練、合理補充營養提供科學依據,以科學地指導運動訓練,有效地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和健康水平。
本研究共安排4次實驗測試,分別在大運動量訓練階段的第二周、第四周、第六周、第八周,每次測試安排在周四晨、周四訓練后即刻、及次日晨,每次實驗測試運動員心率、主觀強度感覺等級(RPE),并取靜脈血3ml,用以測定運動員血清肌酸激酶(CK)等指標。
本研究利用冬訓期大運動量訓練階段,以周為一個訓練周期,在每個強度訓練周里,周三、四安排大強度訓練課,而周一、五和六適當調整訓練強度,周二視運動員身體機能狀況機動安排。每堂訓練課主要訓練內容約持續2h,采用RPE等級量度以及心率(HR)控制運動強度。
3. 研究結果分析
3.1 女子柔道運動員大運動量訓練階段不同訓練期心率變化
女子柔道運動員在大強度訓練期第一周,訓練后即刻心率明顯低于第二、三周(P<0.05);第四周訓練后即刻心率有所下降但同第二、三周比無明顯差異,各訓練周運動員心率運動前及次日晨無明顯變化。
3.2 女子柔道運動員大強度訓練期RPE變化
女子柔道運動員在大強度訓練期第一周訓練前主觀強度感覺等級明顯低于第二、三、四周;說明在大強度開始階段,運動員機能處于良好狀態,而運動后即刻各訓練周的主觀強度感覺等級均比運動前和次日晨明顯提高,具有顯著意義;隨著大強度訓練的深入,運動員運動前主觀強度感覺等級與第一周比較,在后三個取樣點處升高極為顯著,但運動后即刻及次日晨則無明顯差異。
3.3 女子柔道運動員大運動量訓練階段血清CK的變化
運動員大運動量訓練階段第一周血清CK訓練后即刻較安靜時明顯升高,次日晨血清CK水平同運動前比較雖有升高趨勢,但無顯著差異:第二周、第三周女子柔道運動員血清CK水平運動前、運動后即刻及次日晨無顯著差異,但各指標值較高,且個體差異較大;第四周訓練后即刻血清CK水平明顯升高(P<0.01)。
運動員大運動量訓練階段各訓練周期血清CK活性第二、三周即表現出較高的CK水平,這可能與大運動量初期運動員對負荷量不適應有關。第四測試周運動前、次日晨均在大運動量訓練階段最低點。說明大運動量訓練階段到第四周左右運動員已對所負荷的運動強度逐步適應,由此反映運動員機能狀態的指標趨于下降并達到該階段的最低值,提示運動員對運動負荷表現出適應性反應。
3.4 分析
上述結果表明運動員“主觀強度感覺”與心率、血清CK活性的變化一致,同時表明,在大強度訓練階段,運動員“主觀強度感覺”有隨著運動訓練的深入逐步升高的趨勢,而訓練后期各項指標則表現出對運動訓練的適應性降低。尤其血清CK活性的下降比心率、RPE更為明顯,這可能與運動員訓練水平及心理調節能力有關。說明運動員在大強度訓練階段,隨著訓練的深入身體機能逐步出現適應,而運動員主觀強度感覺卻表現出同機能狀態不同步,即機體的內在反應與主觀感覺的適應不一至,這可能與訓練內容較單調、枯燥有關,因此,在大運動量訓練階段,除及時調整訓練負荷外,還應調整訓練內容,采取經常變換訓練手段、方法來安排訓練,以減輕運動員的心理負荷或壓力,達到提高訓練效果的目的。
4. 結論與建議
1、心率、RPE(10-15)與運動強度之間呈高度線性相關,運動實踐中可作為監控運動強度的理想指標。
2、目前的研究普遍認為:RPE的12-15級反映的是適宜運動強度,如RPE低于12時,應適當增加運動強度或運動持續時間;如高于15,應考慮降低運動強度或時間,避免對機體產生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