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明
人體進入騰空狀態后,質心的運動軌跡就確定了,人體無論如何都不能改變它,但這并不意味著身體所有部分的軌跡都確定了,不能改變的是身體所有環節的平均位置(即身體總質心),但身體某一部分向某一方向運動引起身體的另一部分向相反的方向運動,卻是可能的,這就是相向運動。在田徑運動中有很多相向運動的例子,且在每個動作中所起的作用也不是特別一樣,我們在學習田徑運動技術的過程中,只有對技術有了充分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去掌握技術。
1. 相向運動分析
1.1 相向運動概念
人體處于騰空狀態進行活動時,由于兩端不受約束,人體活動形式上就會表現出一種“相向”運動的特點:身體某一部分向某一方向活動(轉動)時,身體的另一部分會同時產生相反方向的活動(轉動),依據運動形式,把身體兩部分互相接近(或遠離)的運動形式稱為相向運動。
1.2 相向運動的人體解剖結構特點
人體肌肉在身體上配布的規律是至少需要跨過一個關節并且起止于人體兩個以上環節或骨上。當肌肉收縮時,必然以等值反向的肌力作用于其起止點的骨骼,因此引起人體兩個環節同時產生加速度運動(轉動),表現出相向運動的形式。
1.3 相向運動的力學條件——動量矩守恒定理
當物體所受的合外力矩為零時,其總動量矩保持不變,這就是動量矩守恒定律,用公式表示為當Hc為常量時,人體繞單一軸相鄰兩環節的轉動慣量:I1ω1+I2ω2=Hc
騰空狀態,人體的動量矩守恒,在脫離支撐點瞬間,所具有的動量矩為I0w0,則騰空過程中,如果轉動慣量只發生在某單一軸,其動量矩的大小始終等于I0w0的值,即w=I0w0。維持動量矩的值不變有兩種情況:一是I和ω同時保持不變,二是二者都變,但其乘積不變。
2. 相向運動在田徑運動中的作用
2.1 維持身體平衡
在田徑運動中,由于人體與各環節的運動是在矢狀軸、額狀軸和垂直軸方向的運動,而人體又是一個活的生物有機體,能自主的通過人體各環節間的相向運動,有意識地在一定空間范圍內,改變人體重心的位置,即當人體某一環節轉動時所產生的角動量必然會被另一環節所產生的反向角動量所抵消,達到維持平衡的目的。
2.2 縮短轉動半徑,減小肢體的轉動慣量,增大轉動角速度
由轉動定理I=mr2可知,在環節質量不發生改變的情況下,縮短轉動半徑可以減少轉動慣量,進而增大轉動角速度,例如在背越式跳高背弓過桿動作,就是利用其原理。
2.3 增大轉動半徑,減慢轉動角速度
同理,在環節質量不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增大轉動半徑,就可以減慢轉動角速度,例如,在跳遠過程中,起跳腿蹬離地面后,會引起身體的前旋,只有靠身體充分伸展,才能使身體平衡,防止過早的落地。
3. 田徑跨欄項目中的相向運動
在起跨腿離地瞬間至身體重心到達最高點這一過程,擺動腿繼續快速向上擺動,對人體額狀軸產生方向向上的角動量。為了維持平衡,人體的軀干將加大前傾角度,對人體額狀軸產生向下的角動量,克服擺動腿向上擺動所產生的向后的角動量,此時的擺動腿和軀干產生相向運動;同時當擺動腿的異側臂伸至欄板上方時將產生繞人體額狀軸轉動的角動量,為了克服這一角動量,擺動腿的同側臂加大向后向上擺動的幅度,產生相反的角動量,此時擺動腿的同側臂和異側臂處于相向運動中。同時由于擺動腿積極快速地擺動,擺動腿的同側髖(起跨腿的同側髖)產生一個沿人體垂直軸方向轉動的角動量,而異側肩(起跨腿的異側肩)在軀干前傾的情況下也產生沿人體垂直軸方向轉動的角動量,加大了兩腿之間的夾角,為兩腿剪絞做好準備。
當身體重心達到最高點瞬間時,兩腿在空中形成一個剪絞動作,增大兩腿夾角可以增加角動量,由于起跨腿蹬離地面后提拉有所增加,使得擺動腿積極下壓,加速剪絞動作完成,此時擺動腿和起跨腿處于相向運動狀態。
身體重心達到最高點、擺動腿的腳掌剛過欄時就主動下壓,對人體額狀軸產生向后向下的角動量,這時要靠軀干稍稍抬起和起跨腿的快速經腋下向前提拉來增加向前向上的角動量,以促進擺動腿的積極下壓,快速完成剪絞動作,同時兩臂之間,兩側髖之間和兩側肩之間也為維持身體平衡和合理完成技術產生相向運動。
4. 結論
4.1 相向運動是人體在騰空過程中身體兩個環節圍繞同一轉動軸向相反方向運動的結果。它必須同時要滿足三個條件:①人體處于騰空狀態②兩部分肢體繞同一軸轉動③轉動時兩部分肢體的角動量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
4.2 在教學和訓練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利用相向運動的原理向學生講解運動技術動作,學會利用相向運動的原理設計和改造運動技術練習手段,以促進學生運動技術的領會和掌握,使學生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