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政府對勞務輸出重視程度的提高和農民自身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農民走出家門,踏上打工路。而打工者之間無序競爭,打散工、找零活的不穩定和競爭力弱的狀況,使河北省陽原皮毛打工者開始思索,并開始尋找更好的打工組織形式。
如今,在浙江、北京等20多個省市,陽原縣皮毛打工者自主搭配各技術工序的人員集體找工作,為用工老板提供一條龍的技術服務,備受各地老板的青睞。皮毛老板稱之為“陽原皮毛團”。
老鄉與老鄉抱團打工。一條龍技術配套模式初始
過去,陽原皮毛打工者也曾因為工作崗位競爭激烈,為“明天該去何方”而發愁。打工者因不能融入其他地方的團伙,工資低,被老板炒魷魚是家常便飯,被騙錢空手而歸也時有發生。
陽原西城鎮北關村農民劉文青在打工過程中發現,老鄉抱團打工優勢十分明顯,一走走一片,一坑坑一伙,大多老板都不愿這樣做,于是他開始嘗試組織從家鄉一塊出來的幾個人抱團打工。但由于幾乎全是機縫工,技術單一,在“裁”這個技術活上受制于人,薪水依然很低。于是,他特地找來幾位有裁皮技術的老師傅,成立一個由7人組成的裁、剪、縫、染、燙、釘一條龍加工團體,開始在北京小南口一家公司打工。
新集體成立后,走出了個人單兵闖蕩處處受制于人的困境。老板投資辦廠,一個團體就可以負責一條流水線,因成員都是熟人,配合更默契,和其他流水線相比,技術優勢十分明顯。能為老板生產出好產品,工錢自然不會低,況且老板也想留住他們,為下年做流水線技術樣板。2004年,這個7人組成的團體第一次掙回15萬元,人均不低于2萬。2005年,和他們聯系用工的大客商絡繹不絕,陽原第一個“陽原皮毛團”在皮毛業用工淡季時就被老板搶先挖走,而且條件優越:放3個月假,干3個月活,開半年的工資,為家屬安排合適的工作,打工者在異地實現夫妻團聚。
7人團體打工的成功之路,引起了陽原縣廣大打工者的關注,他們紛紛效仿。僅在2005年,該縣西城鎮西目連村就成立“陽原皮毛團”15個,團體人均收入2萬多元。帶動該村農民勞務輸出300多人,創產值200多萬元。
陽原縣因勢利導出臺服務措施。引導打工農民向“集體軍團”轉變
最初的抱團打工,大多是農民的自發組織,他們的就業范圍很小,大多是過去的老客戶,技術也不是很全面。陽原縣針對皮毛等傳統優勢項目,加強了對農民工的技術培訓,每年舉辦培訓班20余期,引導打工農民由“單兵作戰”向“集體軍團”轉變。該縣以皮毛加工為龍頭,倡導農民每六七人為一團體,組成裁、剪、縫、染、燙、釘一條龍技術團體,根據用工市場的發展形勢,加強農民的就業培訓,并將就業范圍逐漸向基層延伸,實現家門口就業再創業模式。抱團打工,團體中的成員大都是親戚朋友,各團體成員之間合得來,一起交流的時間多,團體中主要成員的技術能夠及時被其他成員接受。實現了邊打工邊學技術,技術成熟后可以繁衍出更多的團體,形成一種良性循環。這種方式改變了過去打工就打工、培訓就培訓的單一模式,找到了市場經濟形勢下發展勞務經濟的新路子。
目前,該縣的抱團打工已涉及皮毛加工、機械制造、室內外裝潢、建筑業等10多個領域,打工團體發展到270多個。據了解,春節前,前來陽原簽訂用工協議的外地老板絡繹不絕,簽訂長期用工合同的外出務工團體有180多個。“陽原皮毛團”使陽原的打工者開始自由選擇用工單位,有了向用工老板“說不”的籌碼和勇氣。
(劉俊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