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良
田徑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而作為主體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潛在的很大的能動性,表現出不同的身體素質的個性特點,快樂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對田徑的興趣和認識;以對學生的興趣激發來加強學生學習的動力;讓學生從盲目的個人偏好出發參加體育活動,到讓學生有目的地科學地參加體育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觀,使學生牢牢確立終身積極參加健身活動,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提高學生基本活動能力和鑒賞力的前提下,滿足所有學生的心理需要,讓全體學生在體育課中體驗到體育的樂趣。
具體操作過程分為五個步驟:
一、激發學習動機,提高學生興趣
體育運動的動機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部動機是以學生生物性需要為基礎,通過積極參加某項體育活動,應付各種挑戰,從中顯示出自己的實力,實現自身的價值,體驗莫大的滿足感和效能感,外部動機是以社會性需要為基礎,從學校體育教學的特點出發,重點放在激發學生的內部動機上,在教學中我們做到讓學生自主練習、自我評價,從而提高學生的內部動機水平。
在田徑教學的實踐中,起初適當在課堂常規教育的基礎上,充分運用游戲在田徑教學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其中必須注意的是:教師課前選擇游戲時,內容要有明確的目的性,適合學生年齡特點,難度適當,內容豐富多彩,力求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游戲的講解、示范、演練、裁判環節齊全,評價過程要有科學性、激勵性,當學生練習較滿足、還有余興但不太累時,結束游戲。也就是嚴格掌握好學生活動量的度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評議,培養學生開拓創新精神,共享體育運動的快樂。
二、改進教學方法,滿足學生樂趣
1、根據教學要求,確立教學目標,選擇合適內容。
從初中體育教學要求來看,田徑教學,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田徑手段及其文化內涵培養學生,促進學生正常發育,發展走、跑、跳、投的基本活動能力,增強對自然和社會的適應能力,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因此田徑教學過程中,我們設立的教學目標擬為: (1)發展速度、耐力、靈敏等運動素質和有氧能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等健康素質;(2)掌握跑、跳、投的基本技術、技能,安全進行田徑鍛煉;(3)以積極進取的態度的行為參與田徑鍛煉;(4)增強自增自信,培養不怕挫折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品質。
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根據已確定的教學目標,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容。例如:跑的訓練包括快速跑、耐久跑、接力跑、障礙跑四種,以提高和促進學生跑的能力。三個年級都可以按照這四種要求,但各年級訓練內容應有所側重,所選擇的學練方法也應有變化,量化指標也要隨之而改變。三個年級的訓練內容雖然側重點不同,但技術上有逐層遞進的內在聯系。因此。教師在選擇跑的內容時循序漸進、有機結合就成為發展學生跑的能力的基本原則。
2、結合學生特點,科學設計訓練,提高教學效率。
青少年時期學生的身體發育處于高峰期,同時也是他們情感、意志、興趣等心理發展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他們的心血管、呼吸系統發育加速,但尚未完成,可塑性大。在體育課堂訓練中,要認真選擇合乎學生特點的科學的田徑訓練項目。如在中跑間歇練習時,可以設計成250m+250m+250m組合練習,并且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提出各自要求,指導學生自主練習的方法,施以調動學生情感的語言和動作,讓學生進行自主訓練。當練習結束后,讓學生對練習進行自我評價,包括訓練的態度、方法、達成度,以及情感、意志、品質。其中評價標準必須根據教學要求,在教師指導下,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制定。
3、利用各種手段,調動積極因素,全面提高素質。
訓練單一的田徑教學過程,必然會引起學生的厭煩,從而失去練習興趣。因此,教師應精心設計每節課,面向全體學生,使他們都能參與技術訓練和各種身體練習。如在跳遠教學中,合理運用兩個沙坑,把不同層次的學生編成男女各四個小組,把每組水平接近的學生組織在一起,分別讓學生練習,用比賽的形式,把每個學生的跳遠成績累計成各組的總成績,由學生自己做裁判,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全體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在綜合素質練習內容教學時,師生合作設計教學內容及練習形式,指導學生在明確任務的前提下,師生共同設計多種練習方案,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練習形式,進行自主練習。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的自主選擇、自主練習、自主評價,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練習的主動性,增強了學生的體質,達成了教學目標。
三、用激勵性語言調動學生情緒,提高鍛煉效果
在田徑教學訓練和測驗時,教師要注重自身的著裝、口令及言行的規范,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要避免使用消極性的詞語。如課堂教學中,用“我很鎮靜”代替“我不緊張”,用“我起跳很準”代替“千萬別違例”等等,教師在課要結束時用“大家精神很好”、“訓練任務完成得很輕松”等語言調節激勵學生的情緒,使他們樂意上田徑課。
四、運用科學理論,扎實基礎
中學田徑課是以跑、跳、投等基本活動能力練習作為教學內容,使學生通過練習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課堂教學時教師有計劃地設問,使學生掌握和鞏固相關的田徑知識,如決定短跑的因素是什么?把鉛球推得遠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最后用力的技術有幾個環節?練習長跑時開始階段比較輕松,后階段逐漸感到吃力是何原因?要跳得遠助跑和起跳必須做到什么?有計劃地設問,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知識,而且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練習與所需知識要領的結合,比單純的理論和實踐課更能為學生所接受。
五、激發創新思維,促進學生發展
教師在田徑快樂方法教學的過程中,在學生自主練習、自我評價的基礎上,對各個田徑項目的技術要領完成動作的規范性、優美性方面加以適當的講解、示范、糾正,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釋疑,使學生能夠熟練地完成動作,可以說完成了教學要求,學生也具備了相當的能力。但是一堂高質量的田徑教學課,還必須重視學生競爭性、趣味性、創造性、多樣性的培養,在視、聽、本體感覺等器官全方位進行立體性刺激,加深學生對技術動作的理解感受,注重學生求異思維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的獨到見解,同時教師要隨機應變,因勢利導,也就是說要有創新,在創新中求得發展,激活學生練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