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香菊
短跑是田徑運動的基礎,途中跑是短跑的重要階段,途中跑下肢擺動技術是途中跑技術的關鍵環節,它直接影響跑的技術效果?,F代短跑技術的特點突出表現為快跑中髖部伸展的意識、速度、幅度和擺腿下扒著地的積極性、速度、方法、距離及效果等,在支撐階段擺動腿的擺動和騰空階段的擺動效果,是影響短跑技術的關鍵之一。
1、對途中跑擺動腿技術過程的分析
1.1 擺腿動作效果影響。在支撐階段,身體其余環節所作的快速擺動動作,必須使擺動環節的重心產生加速和位移,同時使身體總重心也產生相應的加速度和位移,并且會對支撐腿產生一個擺動的附加作用力,此作用力的力值與擺動部分的質量和加速度的乘積成正比,與擺動的加速度方向相反。據此得知,短跑時當支撐腿著地瞬間,擺腿動作有利于減小人體與地面的沖擊作用。在緩沖階段,擺動腿動作能使人體總重心迅速前移,有利于縮短緩沖時間和增加支撐腿內蹬地力量,當支撐腿進入蹲伸時,擺腿動作有利于提高支撐腿的蹲伸速度,途中跑中擺動腿動作的好壞對短跑的途中跑有著相當大的影響。
1.2 蹬地角、著地角、屈膝角、大腿交角對短跑跑速影響。蹬地角是后蹬腿蹬地將要結束時,與地面之間的夾角。資料表明,蹬地角在55度左右最為理想。著地角反映運動員擺動腿著地動作完成是否合理。著地角大,標志跑的過程中,身體處于支撐狀態時腿的“剪跤”動作緩慢,擺動腿不壓,趴地動作則消極,腳著地點高,身體重心投影較遠,這樣身體必然會受到制動力量,前一步后蹬所獲得水平速度將受到極大的削弱,從而影響跑速的發揮。屈膝角是大腿支撐階段,膝關節的支撐角度,當屈膝角加大時,股四頭肌的拉力減小,阻力臂加大,使膝關節的伸肌群在完成動作時,感到阻力加大,這樣使本來“爆發式”收縮后蹬動作變得“柔和”,降低了蹬地速度,縮短了步長。
1.3 擺動腿的擺動方向。在跑的過程中,每條腿都必須經過支撐和擺動過程,一條腿的蹬地正是一條腿擺動動作形成跑的開始姿勢,蹬和擺的協調配合是正確完成蹬高地面,快速交換腿和積極落地的先決條件。正確的擺動腿方向是當膝關節移至人體重心的垂直點后,擺動腿要迅速向人體前上方擺動以大腿與地面平行為上,膝關節要有向前上方“頂”的視覺,才是合理的擺動方向。
2、擺動腿技術的練習方法
原地支撐送髖,單腿支撐跑,擺動腿負重擺動,橡皮帶擺動腿原地前擺,負重弓步跳或弓步走等皆為改善短跑途中跑技術的有效訓練方法。
2.1 “以髖為軸”的擺動練習。交換腿擺動。借助練習器,用前臂、肘支撐身體(懸垂),成騰空弓步,雙腿交換作前后快速擺動練習。要求髖部放松,擺動時大腿帶動小腿,大腿前擺至接近水平位時積極作下扒后擺,后擺結束后小腿積極主動向大腿折疊準備作下一次的前擺。練習中要強調交換擺動的幅度、速度和動作的規范,突出“以髖為軸”的特點。訓練目的:提高和強化擺動腿在短跑中騰空動作的擺動技術動作的規范、幅度、快速的擺動,加強髖關節的力量、靈活性、柔韌性,從而縮短跑動中騰空的時間,達到提高運動成績的目的。每次訓練課安排練習10組,每組每腿擺動在50~80次。間隔時間5min/組。
2.2 “以伸髖下扒為主”的擺動練習。擺動腿拉橡皮筋擺動。方法一:橡皮筋前、前下牽拉擺動腿作快速擺動練習。方法二:橡皮筋后牽拉擺動腿作快速擺動練習。練習時預先將橡膠帶系在踝關節處,雙手支撐在1.2m高左右的肋木架上,身體與地面成45至60度角左右,腳跟提起,兩種方法都采用兩腿輪換進行蹬與擺的練習,前擺時支撐腿伸直,擺動腿擺動至水平位高,小腿下垂,然后快速地做下壓扒地動作,在擺動腿處于垂直階段時,支撐腿可作微屈膝的動作。訓練目的:方法一中前牽拉是加強擺動腿的前擺伸髖的意識、速度、幅度和后擺的力量及強度;左右前下牽拉是加快前擺伸髖后及時快速下扒的動作(防止前拋小腿)以達到縮短擺動時間的目的。方法二中后牽拉是加強擺動腿的后擺意識、速度、幅度和前擺的力量及強度。每次訓練6~8組,每腿練習在50~60次,并且控制在15~20s/腿。間隔5min/組。
3、結論
3.1 加強下肢擺動伸髖和積極下扒著地訓練,能有效提高短跑運動成績和身體素質。
3.2 “以髖為軸”和“伸髖擺動”的技術訓練手段,是一個既能改進技術又能提高能力的有效手段。能有效改進途中跑技術,增大步長,加快步頻。
3.3 “以髖為軸”和“伸髖擺動”的技術訓練,能有效地發展髖關節前后肌群和股后肌群快速收縮能力,提高肌肉快速協調用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