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一個很有代表性的職業發展案例,一位在IT行業的職業人士G剛剛進入不惑的年紀,卻突然在職業發展中失去了方向:在公司內部發展上遇到“天花板”式的發展瓶頸,外部的機會又屢屢受挫,薪資和職位的考慮讓他可選擇的機會越來越少……
我很能理解這個年齡階段的人,因為職業的關系,經常能夠接觸到類似的案例。俗語有云:四十而不惑。不過把這句話放在IT業界的同仁身上,恐怕很多人都很難坦然面對。正如我們《面臨即將來臨的人才短缺:未來會如何?》白皮書上所闡述的那樣,一個職業從熱門淪為冷門的速度和產品的生命周期變化一樣快。一度生命期有3年的技能現在只有9個月。

IT領域日新月異的變化,使一個中層管理者為任職公司發揮的領導作用、技能以及經驗,不再持續多年而無后顧之憂。取而代之的現象是在IT界打拼的每一個人都會感到時間和工作的壓力,“前有大河,后有追兵”,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不斷受到各種因素的擠壓。
根據以前接觸過的案例,我歸納了造成這種“困惑”的主要原因:
1.缺乏職業生涯規劃的長遠眼光,急功近利,跳槽頻頻;
2.IT業的快速發展,以及人才市場供需失衡的不斷加劇,造成了整個行業人才在職業選擇上的浮躁心態,人才的跳槽離職率不斷攀升。有一部分人缺乏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抵擋不住外在的誘惑,往往因為薪資或者某個熱門的技術,做出一些沖動的選擇,使得自身所擁有的專業技能泛而不精,缺乏自身的競爭優勢。同時頻繁的跳槽也直接影響了雇主對其職業忠誠度的評價,而職業忠誠度是國內公司在招聘高管時一個非常重要的參照標準。
3.自身發展定位的缺失,職業目標模糊;
創業還是打工?走技術性的發展道路還是走管理型的職業發展道路?不少IT人在發展初期并沒有明確的答案,以致IT行業的現狀是人才可替代性太強,人才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在職業目標模糊的情況下很難去累積成功所必需的特質,而每個不同的職業定位決定了發展過程中知識、技能積累的取舍和平衡,決定了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在分工越來越細的市場環境下,特質成為職業發展的標簽,尤其對于職業經理人,特質成為其在行業中提升發展的非常重要的品牌亮點。
3.語言、文化、個人職業成熟度等客觀原因成為職業發展難以突破的溝壑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越來越多的國際IT巨頭涌入中國市場,簡單的外語交流已經不能適應開展國際化業務的需要,同時國際化的貿易需要深諳中西方管理文化的國際化人才來配合企業業務的發展。而有些經理人雖然具備了較為豐富的管理專業知識,但因語言和文化的問題,無法融入國際化的工作環境,職業發展的空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根據上述的原因,針對和G一樣“困惑”的人士,建議在IT行業發展的職場人士對癥下藥,理清自己職業發展的方向,達到“四十不惑”的境界:
1. 根據自身最擅長的技能和專注的領域,給自己一個明確的職業定位,確定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并制定階段性切實可行的目標和計劃,積累在該職業發展方向上所具有的特質,塑造自己的職業品牌。
2. 根據市場的需要以及自己職業規劃的目標,完善個人資質上存在的不足,諸如在語言技能的提高或者管理才能的提升方面完善自己,使自己在不同的工作環境和工作使命下都能勝任。
3. 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對于到四十不惑年齡的IT人才,要知道背后是無止盡的技能進步,要量力而行,不要過于苛求自己,培養職業發展所需要的積極的健康的心態,快樂工作,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