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是當成國家產業理順市場,還是當成民族事業喚醒全民?這個問題直接關系著文化創意中國之路到底能走多遠、走多久。
How to develop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Will it be regarded as a state industrial market so as to straighten the market, or as a national cause to awaken the citizens? This issue has directly related to how far and how long China will go along the cultural creative way.

培養創意人才
打造出這樣高端的領軍人才,不一定非要局限于某個“專業”學校,無端被貼上標簽。
創意產業的發展勢不可擋,然而,在如雨后春筍般崛起的企業中,卻找不到能領跑這個行業的“龍頭老大”。國際上,“中國制造”的創意產品似乎也沒有那么好的走勢,一部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功夫熊貓》席卷世界,讓很多中國人出乎意料。
這些年,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繁榮發展,國家投入了相當多的人力和物力去培養專業人才。一時間,辦了動畫學院,成立了動畫系,開了專門的動畫專業,好不熱鬧。然而,這場轟轟烈烈的“造校運動”并沒有帶來多大的效應。
一切產業的問題最后歸結為人的問題,完善教育體制,加強對原創人才的培養是產業發展的關鍵。
根據我們對全美排名前300名學校的調查,美國只有幾所院校開設了純動畫專業,大部分只在相近的專業提供相關的課程,卻不見有一個單獨的動畫院系。電影最大的出口國美國在這方面與我國形成了巨大“反差”,好像與產業發展規模難以“匹配”。但是,正因為美國能夠把握產業與教育的本質,他們才能更冷靜地分析產業自身的發展并遵循人才培養規律。
據悉,電影大國美國培養領軍人物走少而精的發展模式,正是這很少的幾個人,引領、打造出了國際領先水平的動畫。其他的所需之人,得益于美國一貫推崇的以人為本、創新思維的教育理念,利用多學科優勢,遵循藝術創作和藝術教育的規律來培養。學科體系的發展,必須按照傳統學科領域的方陣,循序漸進地推出新興學科,進行切合實際的教學。
那么,我們不得不思考,怎樣才能順應市場的需要辦教育,“打造”出業界認可的“優質產品”。
現在我們國家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對專業人才的認定和培養過于“世俗”和“功利”,不是把學生自身發展作為培養的出發點,一味強調“量身定做”,事事講究“標準化”,人人都做同樣的夢,既無創意更無創新。結果,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才得不到業界的認可,而業界培養的“脫產生”又專業套路過窄,使用壽命不長,不容易改行。結果,4年寒窗苦學一技,個把項目用廢一批,浪費了很多人力、物力。為了保證文化創意產業的健康良性發展,在制定“游戲規則”時,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深思的。
在高端人才的培養上,很多專家在國家扶持動漫產業發展部級聯席會議上呼吁走“少而精”的道路,集中國家優質的資源,培養特殊人才。
在中國只要政府能下定決心去做,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相信地大物博的中國有能力引領世界潮流,像拍動畫片,如果拿出當年做八個樣板戲的勁頭,關起門好好做,集中國家的優勢,一定能夠做出國家的精品,即代表國家意志的產品。
打造出這樣高端的領軍人才,不一定非要局限于某個“專業”學校,無端被貼上標簽。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不管是學電影的、美術的、技術的,還是藝術創作的,這些人組成一個優化團隊,就能夠把產業做好!
發展創意事業
事業的起步總是離不開錢,當專家們為創意的發展奔走時,同時也在呼吁“創意和資本的結合”。產學研的結合是國家制定產業戰略的一個重要指標。目前中國有很多有動畫專家,但是缺少資金,而這個問題正好可以由有志發展創意產業的公司彌補,兩者聯合起來是雙贏。
然而,也正是因為這個“結合”難以實現,制約了創意產業的發展。就目前中國的情況來看,更多的人都是拿動漫作為一個商業概念來炒作,很少有人關心動漫產業的前途和持續發展。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中,金錢的誘惑比“文化事業”的發展更具魅力。
要用創意產業的發展引領市場,而不是盲目地跟市場風,找到好的切入點,這是一門智慧。如何發展文化創意?是當成產業只盯著市場,還是當成一生的事業?這個問題直接關系著文化創意到底能走多遠、走多久。
中國把文化創意定位為產業,就需要尊重市場規律才能做大做強。但是,國內的有些情況卻不利于產業的發展,要純做產業,還是看成事業,如果任意混淆,最后的結局很令人擔憂。
文化創意產業鏈缺少專屬發行渠道,企業參與不進去。要把創意產業當成國家的事業、民族的事業,還是國家的產業、集群的產業?出發點不同,發展模式就不同。不要把事業和產業混為一談,否則容易出現政策沖突,企業受挫,最后吃虧的還是整個產業。

遵從市場規律,市場才能養活產業。產業發展的另一瓶頸是成本倒掛,投入和產出直接關系著企業是否能正常運轉。但是,在現階段,真正拿動畫當成事業來做的,虧本經常可見,1萬塊錢做出來1分鐘的東西,怎么賣也賣不出去幾千塊錢。
今年這個領域的專家正在向政府進言,希冀促進文化創業產業的健康發展。國家也十分重視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財政撥款逐年增多,批準地方搞基地,加快產業的發展。政府的財政投入,應當明確地放到文化事業的扶持上而不應直接參與市場競爭。對產業的扶持主要靠穩定的扶持政策來培育良性的市場環境,無論直接給部分企業無償發放多少資金,恐怕都是杯水車薪,徒勞無功,甚至是事與愿違,擾亂市場。
而且,任何產業都不能停留在“圈地運動”中發展,扶持動漫沒有真正發揮主要作用,大部分都用在活動、基地上。假如召集行業的領軍人物,把這錢都用在實際的動畫制作方面,一年哪怕出一部精良的制作總是可以的。這就是所謂的錢要用在刀刃上吧。
從1999年我回國,至今已快有10年了,也看到了中國數字技術的發展,經過這些年的磨煉,業界從不知道什么是動畫特技三維技術,發展到現在很多產品都做得像模像樣。
然而,企業投入成本超低依然是制約著優秀影視作品的關鍵因素,最后做出來的產品可能不倫不類。國家完全可以集中所有精英和財力,做出一兩部好的作品和產品。不僅能在國際上產生影響力,還能弘揚民族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事實上,專家們誰都大腦清醒,但是沒有決策話語權。我一直期待著決策層某天能突然醒悟,認同這個觀點。
雖然外包企業日子過得悠然自得,但是他們卻沒有看到,真正受益的還是技術輸出國。
投放外包的原則是哪里便宜就去哪兒,但是這只能維持一小部分企業的存活。我們目前的主旨是維持國家產業可持續的發展,以中國現在的制作能力,早已不需要靠做外包提高技術。外包賺錢只能作為產業進程的小調劑,而不是產業的全部。
隨著人民幣的升值、中國經濟的發展,外包在中國是做不了多久的,因為資本能在其他國家找尋到更廉價的勞動力,原來的競爭優勢在逐年削減。這就是原創的重要性,原創是創意產業發展的原動力。
當然,現在有一些外包企業也開始接觸原創,在項目啟動之前,最關鍵的是做受眾調查。這是中國動畫企業成功的第一步,不要為動畫而做動畫,要用營銷的理念,以市場需求為己任,以原創形成差異,以獨特樹立品牌,在挑戰中生存,更能顯現出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