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隨著國際私人銀行進入中國,國內不少成功人士開始與“洋管家”有了零距離的接觸,可讓業界大跌眼鏡的是,體驗居然給出截然相反的兩種答案:一為靠譜,另一為“忽悠”。
所謂“洋管家”,即為國際私人銀行家,也就是Private Banker。
在國人視野里,境外私人銀行家如其私人銀行一樣神秘莫測,且對其莫名地充滿了敬意。
那么,這些“洋管家”具體情形會是怎么樣呢?
大多數的國人只能從既有的描繪中去發揮想象——
私人銀行業務很大程度上是一項員工的個人游戲,而不是團隊行為。私人銀行的財務顧問大多曾擔任跨國銀行的分行經理,具有10年以上的專業經驗,閱歷豐富,長袖善舞。由于這項業務本身變數太多,許多銀行喜歡聘用女員工。如果工作環境不錯,女性會留在這里,而男性可能會為了1美元多賺出10美分而尋找新的機會。該行業最大的挑戰就是聘請并留住人才,為了盡可能地留住私人銀行家,做到以下幾點很重要:為他們提供靈活的工作時間、寬松的報銷制度,而且要在他們和客戶發生沖突的時候站在員工這邊。
私人銀行家的生活既奢侈又卑微。一個優秀的私人銀行家的年收入能夠達到100萬美元,其中2/3來自傭金、股票期權和獎金。他們出差在外幾乎毫無例外都乘坐頭等艙,住最好的酒店,在最豪華的飯店用餐。然而他們也要隨時聽候客戶的召喚,他們很大一部分工作都是到機場接人、安排鮮花或是水果籃預訂,以及實時追蹤客戶的投資訂單。
2006年Euromoney全球私人銀行排名
No.1摩根大通銀行(1838-)
No.2高盛集團(1869-)
No.3瑞士聯合銀行(1862-)
No.4花旗銀行(1812-)
No.5瑞士信貸銀行(1856-)
No.6匯豐銀行(1865-)
No.7百達銀行(1796-)
No.8美林證券(1885)
No.9愛德蒙德洛希爾銀行(1743-)
No.10 荷蘭銀行(1796-)
有時候,私人銀行家會被要求承擔一些與投資無關的工作,比如幫助客戶的子女加入某貴族寄宿制學校或大學,幫助一時沖動的客戶完成一筆購房或購車交易,甚至安排葬禮或洗禮。這份工作并不總是那么風光,有時還會碰到一些剛愎自用、固執己見或是不可理喻的客戶,需要習慣客戶的大呼小叫。在亞洲市場,客戶還會積極參與管理自己的財產,這也增加了私人銀行家的工作難度。
果真如此,“洋管家”便注定是值得中國私人銀行從業人員學習的好榜樣!
近年,隨著國際私人銀行進入中國,國內不少成功人士開始與“洋管家”有了零距離的接觸,可讓業界大跌眼鏡的是,體驗居然給出截然相反的兩種答案:一為靠譜,另一為“忽悠”。
“洋管家”幫助資產的“管和理”
李玉晴女士是國內IT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她于2000年申請了國際金融機構的私人銀行服務,有一個專人的客戶經理為她打理資產。她說這個機構的私人銀行服務一般至少要100萬美元以上的流動性金融資產。
本周,坐在國貿一層茶餐廳,她對記者介紹國外私人銀行的服務時大加贊賞。她說:“我的客戶經理會根據我的個人情況詳細制定我的投資計劃,個人情況包括收入情況、生活習慣偏好、投資意向,這個意向是保守型的還是激進型的,這些在制定計劃時都會考慮進去。而且計劃非常詳細,不是一個大方向的概念,而是細分到每個步驟怎么實施,我能明白我的錢用到哪了。”
#8195;#8194;“當我在香港時,我的客戶經理會每個季度飛到香港請我吃飯,向我匯報我的資產情況,跟我聊天,當然他很有技巧地跟我談,其實從中獲知我現在的財務狀況和打算。在這個經理手下有一批經濟分析師,他們會對世界的經濟走向和動態進行分析,得出哪些外匯會漲,哪些可能不穩定,或者在哪個投資市場收益可能要好。”李女士說,“有一件事我很難忘,在美國‘9#8226;11’事件前一天,我的客戶經理告訴我根據分析美元近期可能會不穩,當然他也不是預知第二天會發生‘9#8226;11’,但建議我轉投歐元。當時我沒簽字,第二天飛回國內,他一時半會兒聯系不上我,我也把這事給忘了,后來美元果然不穩,但是歐元已經漲到很高了。我的經理一個勁兒地跟我道歉沒有及時提醒我。后來我就授權給他,只要投資能高過我現今的美元利率,就做吧。我很清楚我的資產運營,打理都交給了我的私人銀行,它幫我管和理。”
據了解,國外的私人銀行服務除了像李女士擁有專門的客戶經理外,還有種“家庭辦公室”的頂級服務,個人金融資產起碼不能低于1.5億美元。像英國著名的私人銀行Grosvenor Estate,它為西敏寺公爵家族服務了300多年。古老而富貴的家族,進駐了一群律師、會計師和銀行家。這些人一絲不茍、忠心耿耿地為家族打理投資、避稅、收藏、繼承、遺產直到遺囑執行。這就是最傳統、最典型的私人銀行,也被稱作“家庭辦公室”(Family Office)。不過現在一些私人銀行也開始下放這種“家庭辦公室”。例如,一家英國投資銀行Granville Baird已經開始為資產規模在2800萬美元到1.4億美元之間的客戶提供一種稱為“虛擬服務網絡”(VSN)的“家庭辦公室”服務。
怒告“洋管家”:中國女富豪被“忽悠”了
作為中國新興富豪之一林英(化名)所在的圈子里有許多她的同類人,他們是中國公司到海外上市后造就的富翁階層,他們移民了,并把財產留在海外,為了增值保值,他們幾乎都成了境外私人銀行的客戶。
直到最近,接二連三傳來的壞消息,讓她對自己的私人管家開始產生懷疑。
林英通過ING亞洲私人銀行購買了一種衍生品-----KODA,在今年1月的港股股災中,她的上百萬美元財產被深度套牢,現在正以每天超過3000港元的速度在蒸發。
#8195;#8194;“明明白白虧錢沒話說,但我感覺是被愚弄了,我要請律師起訴,要找香港證監會去投訴他們。”林英開始和荷蘭某私人銀行交涉。
2007年年中,經朋友介紹,林英成了該亞洲私人銀行的客戶。
10月,一個極具誘惑力的產品——KODA讓她迅速下單。“客戶經理在電話里告訴我,當時華能國際在9.2港元左右,通過KODA,我以后都可以按照便宜大概15%的價格,以7.83港元進行收股,每天收2000股,當股價漲到9.43港元就停止了。”
這個產品就是“Accumulator”(累股證),全名是KnockOutDiscountAccumulator(KODA),一般由歐美私人銀行出售給高資產客戶。累股證其實是一個期權產品,發行商鎖定股價的上下限,并規定在一個時期內(通常為一年)以低于目前股價水平為客戶提供股票。
在2007年下半年,香港的私人銀行中,有七成以上的客戶購買股票是以KODA形式,在衍生品合約下通過發行商購入的。
2007年8月后傳出的直通車消息,帶動了港股、H股暴漲,許多股票動輒一天上升3%-5%,甚至更多。剛剛簽下的KODA合約數日內(有時是當天)便因股價升過合約價而自動終止。投資者不僅得到正股上升3%的好處,還享受到20%的折讓價,一次過賺到23%。
在林英的產品起始日11月1日后的一兩個月里,港股在火熱的牛市中繼續攀上懸崖。華能國際在7-9港元之間上下波動,林英賺了一筆。
但魔鬼笑到了最后。2008年1月,美國次貸風暴觸發全球股災,港股一瀉千里,華能國際跌破7港元,之后持續急跌。
就在這時,林英大吃一驚地發現:按照產品規則,在股票跌破7.83港元后,她仍然必須在7.83港元的價位上收股,只是每天的數量達到了早些時候的兩倍,即4000股,并且要持續收購一年。
她的帳戶開始虧損,短短幾個月蒸發了幾十萬港元。
她這才明白,這種產品因其杠桿效應,在牛市中放大收益,熊市中放大損失。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經濟學家陶冬在其博客里揭示了KODA投資者的慘狀:據估算股災前,香港有近4000億港元的KODA合約,絕大多數股價跌破行使價,三成以上被迫平倉。
#8195;#8194;“在Accumulator產品上,賺錢最多的是發行商,衍生品的利潤率極高。”陶冬說,其次是私人銀行。投資者在一般情況下也賺錢,不過如果股價升得太急,合約很快終止的話,只能收到一個月的積累股份,但是至少有20%多的利潤。
而一旦遇上股災,便要收下兩倍的股份,而且一收就要收一年。投資者經常是賺十次,但可能一次損手就賠光所賺。最糟糕的情況是,如果市況急劇惡化,萬一抵押不足被迫斬倉時,便應了“Ikill you later”的說法。
在付出了代價之后,林英認為,除了自己投資不慎外,私人銀行應該負有責任。
盡管KODA這個衍生品相對復雜,但整個銷售和交易過程看上去非常簡單。
客戶經理在電話里告訴她這個產品的情況,10月31日客戶經理的助理向他確認交易,幾通電話之后,就開始了百萬美金的產品交易。
11月1日交易開始后,按照銀行方面的說法,他們在這一天給林英寄出了書面的產品合同,這個合同包括了所有的產品信息和風險。但林英說她并未收到11月1日寄出的這封信件,即使有這個信件,一般也要很長時間后才能收到。而交易在11月1日這一天已經開始。
事實上,整個交易主要是在電話里進行。林英始終沒有與私人銀行簽訂KODA產品的具體書面合同。對方認為,在香港,口頭協議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林英認為,當日客戶關系經理只講了產品的好處,沒有提到致命的一點:KODA產品要持續一年時間。“客戶關系經理當時介紹產品的講話他們都有錄音的,可以證明這一點。”
客戶經理則在今年4月底通過EMAIL回復她,在11月1日寄出給她的華能打折累積股票產品合同中,已揭示了本金損失風險。這一合同并不需要客戶簽字確認,客戶如有異議,可在收到合同后14個工作日向銀行提出,否則視為已接受合同。
而對11月1日寄出的合同,由于林英稱并沒有收到,顯然,她也沒有在14個工作日內提出異議。“沒有異議,就是接受合同。這我也是事后才知道的。”林英說。
眼看華能國際連續幾個月走熊,自己的財產仍在以每天幾千港元的速度在消失,林英加緊與私人銀行方面交涉,急切尋找脫身之計。
但私人銀行方面并不認為他們需要承擔責任。他們最后一次給林英的回復里說,銀行合規部門進行了一項獨立調查,并列舉多項根據,證明他們對林英已盡到責任——
第一,在林英2007年8月簽訂開戶文件時,已經提供了以下文件:服務條款、風險披露聲明、基本信用和交易工具合約、介紹銀行情況的中文小冊子、產品情況的中文介紹等,這些文件里包含了koda的主要特性、風險披露等。這些信息足夠讓她了解KODA的風險了。
第二,客戶經理表示她提供了所有的KODA材料,包含一年期限的條款,并在較早以前在客戶手機通話里告知了產品的特性。不過銀行方面表示,它同意手機的通話內容并不能被確認,因此不能對客戶經理是否在電話里提及一年期限條款作出結論。

對方隨后列舉了2007年11月以后林英和客戶經理的通話記錄等材料,得出結論是林英應該了解KODA的所有產品特性,包括一年期限條款。而在2007年11月1日,KODA合約內容郵件寄出后,林英并未提出任何異議。
第三,在今年2月、3月、4月,林英都在和客戶經理溝通如何解決虧損問題,這表明她有足夠的風險意識。
末了,私人銀行方面提出疑問,為何在賺錢的前兩個月林女士不提出質疑?
對于這一“獨立調查”的結論,林英并不認同。“我現在只要他們回答,在去年11月1日交易開始前,他們是否告訴過我風險所在?”林英說,后來意識到了風險,是因為虧損的慘痛事實,而不是銀行的主動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