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將保險的關注引向空前的高度。一是保險業如何賠付,二是人們沉睡的投保意識被喚醒后,想知道地震后如何“理”保險。
金海帆國際理財從中國保監局獲悉,截至5月29日,保險業共接到地震相關保險報案21.8萬件,初步核實,被保險人死亡1.53萬人,傷殘1978人,被保險房屋倒塌4.95萬間,已付賠款2億元,其中,人身保險已賠付1.22億元,財產保險已賠付7784.5萬元。“隨著理賠高峰期的到來,保險業支付賠款的數額還將出現大幅度的上升”。一保險公司人士表示。
保險業在此次地震的賠付會達到多少?據全球第二大再保險公司慕尼黑再保稱,此次地震導致保險公司的總賠款預計在33億人民幣至108億人民幣之間,而之前東方證券對這一數字的預計為30億元。
與此同時,伴隨保險業務咨詢量大升是業績的攀升,據金海帆國際理財了解,今年5月僅新華人壽廣東分公司內意外險業績與4月份同期比增長了四成,學平險、旅游險、航空平安險等其他險種保費收入也都出現了上升,這些險種帶動整體業績出現了50%增長。
具體怎么震后“理”保險,不妨聽聽兩位災區理財專家們的意見——

艾英(太平人壽四川分公司區域總監)——
其一,整理保單別忘記。
目前對于已經投保的人而言,首先是要整理保單,很多保戶都是前來咨詢自己投保了些什么內容,對于自己買的保險多是放在一邊,很長時間沒去理會,有些甚至忘記續保導致保險合同失效了。當前要弄清楚你現有保單的情況,如保單是否失效,保險責任有哪些,險種的購買是否恰當,尤其對于家庭而言,成員在險種選擇以及保費的合理比例,顯得更為重要。
其二,意外險、重疾險備受青睞。
隨著地震保險賠付工作不斷到位,市民投保熱情迅速高漲,意外險、重疾險成為備受居民青睞的險種。在壽險中幾乎所有的險種對于地震這樣的災害都是要進行賠付的,這些險種的免賠責任多是戰爭、吸毒、自殺、斗毆、核輻射等。去年由于資本市場行情好,萬能險、投連險熱銷,地震讓更多的人重新回到關注保險的首要功能保障作用上,而意外險、重疾險就是非常強調保障。艾英說道。市民對保險的熱情也正在升溫,據了解,太平人壽5月25日單日成都本部的保費收入就突破了100萬元。
其三,因人而異合理配置。
到底買什么保險最合適?不同人群需求不同,如單身人士沒有家庭負擔,最主要的考慮就是健康保障,建議可以購買意外險、重疾險,另外附加住院醫療險。而對于有家庭的人士來說,對于家庭中的經濟支柱一定要強調購買保險的高保障性,以免出現突然事故影響到家庭的基本生活開支,其他家庭成員的健康保障也很重要,在滿足人身保障的基礎上,還要考慮投資性險種,如分紅險,保證家庭正常的現金流,長遠的也要考慮到養老,孩子教育金的問題。對于人身保障保險適當的投保額度以年收入的5-10倍比較合適,比如年收入8萬的人,在意外險、重疾險等保障險種的保額以40-80萬為宜。
呂聰(農業銀行重慶分行理財師)——
經過了這場災難,以前客戶關心的更多的可能是投資收益,而忽略了風險性和流動性。現在,我覺得他們對風險防范的意識要增強,要注意資產的流動性和風險轉移。建議客戶要拿出一部分資金購買保險,比如購買人身意外傷害險、財產保險和醫療保險。同時,在資產安排上,客戶要留出一部分“緊急預備金”,這部分預備金包括一定量的銀行存款和可以透支的信用卡。不要把所以的資金都用來投資,投資選擇長線還是短線要因人而異,關鍵是要考慮到資產配置,這主要包括3個方面。最重要的是安全性,除了可以考慮投資基金之外,要留有一部分現金,像遇上了這樣突發的災難,可以有錢周轉;其次是考慮資產流動性,一般在3個月到半年的理財產品比較適合普通消費者;最后要注意收益性,這些收益可以幫助投資者買房買車,或者作為子女的教育儲備基金。總而言之,安全性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