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曠 野 黃凌杰
《今日財富》編輯老師:
你們好!我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去年,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火爆,而今年幾乎被打入冷宮。我詢問銀行的理財師,大家回答:投資者和媒體都缺乏正確的認識,把它“妖魔化”了。
我想知道,究竟怎么看待結構性理財產品?它在咱中國還有戲嗎?
北京市朝陽區退休教師 老趙
趙老先生:
關于您咨詢的問題,我們請香港注冊金融工程師趙志敏來回答。回復如下:
何謂結構性理財產品?就是在普通存款上再附加一些金融衍生交易,這些附加的衍生交易就是“結構”,有掉期交易、買進期權等方式,這些產品都設有本金保護機制。
結構性理財產品主要的掛鉤種類有:掛鉤利率型,如LIBOR利率,是倫敦銀行間拆借利率;掛鉤匯率型,如美元對日元匯率;掛鉤一籃子股票或者基金型,如“一籃子全球礦業股票”、 施羅德大中華基金等;掛鉤商品型:如農產品期貨、金屬價格等;掛鉤其他品種:如指數,有世界水資源總回報指數、富時新華25中國指數、IPOX-20中國指數等,有信用,如世界頂級投行信用。
其實,結構性產品有其獨特的價值。
首先是“避險”,這是其核心價值。在次貸危機中,和直接投資資本市場可能有極大的風險相比,結構性產品就可以把本金保住;而在商品市場上,由于通貨膨脹所帶來的損失能通過掛鉤商品指數、期貨來對沖風險,無疑也是避險的重要手段。既能參與高風險市場,又能進行本金的安全止損,在這種預期上的結構性產品投資才更有意義。
其次是搭橋,讓投資者進行多元投資。由于結構性產品的投資標的花樣百出,所以投資者投資各種市場的需求常常可以得到滿足。
而如今結構性理財產品由熱到冷,不可否定的一個因素是:“零收益”讓投資者畏而遠之。
沒有一款產品是十全十美的,結構性產品提供的就是對未來的預期,國外投資者愿意投資也就是認同這樣的預期,即使零收益也“愿賭服輸”,但國內投資者卻是“愿賭不服輸”。但事實上,由于在成熟的資本市場上各種金融衍生工具非常盛行,其相對悠久的歷史為投資行為提供了全面可靠的歷史數據,但在國內看結構性產品,投資者和銀行都還在成長期,一個是學習投資,一個是學習如何抓住機會。如一樣是掛鉤港股,去年光大銀行發行的結構性產品到現在都有10%到20%的收益率,而掛鉤商品的產品由于全球通貨膨脹的因素其指數也有上升。光大銀行人士認為是“時機準確,選股得當”。
結構性產品雖能看多看空或是看平,但因為投資者對結構性理財產品不了解,加上市場環境不盡如人意,銀行“投鼠忌器”,不愿輕易嘗試發行結構性產品。可正因為結構性理財產品有其獨特的價值,一些銀行不甘心放棄這個市場,而是等待時機。
被國外投資者廣泛看好的結構性理財產品要適應國內水土,銀行方面也要勤練內功。
首先是產品設計要個性化。目前市場上的結構性產品同質化傾向比較突出,大多數產品掛鉤股票、股指、外匯,掛鉤新穎標的的產品不多。而銀行要實現標的市場的不斷豐富以應對投資者個性化需求,就必須提高對全球市場機遇的把握。
此外,即便是市場詭譎,但掛鉤同樣的市場,有的銀行顆粒無收,有的銀行卻收益頗豐,這自然會引起許多投資者的不滿,雖然銀行是向國際投行購買的期權,但這并不是推卸責任的理由。銀行選擇判斷市場的因素和期權的因素一樣重要。■
《今日財富》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