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光榮,鄧小平曾經這樣告訴中國。但也許不要太富。
黃光裕是中國最富有的人,他創立的國美(Gome)電器零售連鎖店已經使他的財富增長到63億美元。不過,過去一周他卻一直沒有露面。由于整個北京城到處都是黃光裕被拘的傳言,而國美高管又無法解釋他的下落,國美股票于上周一停牌。直到上周五晚,官方才首次透露該案細節——一份兩行字的聲明,稱黃光裕涉嫌操縱與國美有關聯的兩家小公司的股價。

黃光裕失蹤之謎反映出中國法治的不足。中國推動市場改革已有30年,但政治關系和個人恩怨仍然常常被置于法律程序之上。它還暴露出現代中國人對財富和商業的復雜態度——人們崇拜中國新富們的活力,但在社會不平等日益擴大時,又會對他們產生懷疑。
在這個充滿了一夜暴富故事的國度,黃光裕的故事是最不尋常的之一。他出生在東南沿海城市汕頭附近一個種水稻的小村莊,家里非常窮,甚至連村里的其他孩子都會嘲笑他。信奉天主教的父母講述的關于《圣經》和在亞洲各地經商的祖輩們的故事使他受到了鼓舞。
16歲輟學后,他和哥哥帶了幾袋收音機和電池到中國北部邊疆內蒙古做生意,隨身只帶了4000元人民幣(當時約合300美元)。他們從那里來到北京,在天安門廣場旁邊擺了一個售貨攤。當時,占據中國電器市場的是定量配給券和無數政府中間商。但黃光裕(他的粵語名字是Wong Kwong Yu)展現出了資本家的本能,他直接從廣東家鄉的工廠進貨,然后在北京出售。
過去10年,國美一直處于中國經濟最有利的位置。中國最近的增長主要來自高層住宅的激增,數千萬中國中產階級在國美商店為自己的新家購置電冰箱、洗衣機和電視。
現年39歲的黃光裕還成功做到了兩件事,這在同代中國企業家中頗為少見。首先,他打造了一個得到廣泛認可的品牌。在中國城市,紅藍相間的國美標識與麥當勞(McDonald)或耐克(Nike)一樣與眾不同,而且比它們更加常見。
盡管中國許多行業的特色都是數百家小公司在競爭,但黃光裕對電子電器零售行業進行了整合,收購了排名第三和第四的公司以及兩家手機零售商。他的開拓性戰略,應該收進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的案例研究。
1300家門店的規模賦予了國美減價和與供應商協商更苛刻條件(黃光裕被稱作“價格屠夫”)的優勢,同時增加了美國百思買(Best Buy)在中國立足的難度。黃光裕在失蹤10天前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表示:“美國的銷售模式不是很適合中國市場,因此我們不認為百思買是一個大的威脅。”他遲到了70分鐘,但看上去很放松。
不過,隨著中國經濟放緩,投資者開始質疑黃光裕的模式。國美擁有大量來自供應商的短期信貸,而這種信貸正變得越來越稀缺。房地產市場滑坡打擊了公司銷售額,國美股價今年已下跌77%。
黃光裕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但他一直比較低調。他幾年前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曾表示,除了工作及在家陪妻子和兩個女兒看電視,他很少干別的。他住在北京東郊一個叫做北京高爾夫公寓(Beijing Golf Palace)的普通住宅區內,但他實際上并不打高爾夫。
從外表上看,黃光裕是一個說話溫和、抽煙不斷的人。他不說行話,但給人的印象卻是非常聰明、警覺,對于自己對中國市場的見解非常自信。許多人現在提出,中國消費者將開始大量借貸,尤其是在農村地區,他對此不以為然。他說:“中國的老百姓就是對大量借債感到不舒服。”
他非常喜歡金色領帶,頭發總是整潔地往后梳(除了去年有一段時間剃了光頭外),不過,他的一位前助理表示,黃光裕不愿在公眾場合露面,因為他對自己缺乏正式教育感到難為情。與中國的許多商人不同,黃光裕沒有加入中國共產黨或中國政體中的其它團體。他曾經告訴英國《金融時報》:“即使我想入黨,我認為自己也不合格,因為我是一個天主教徒。我的家庭有長期的天主教傳統,已經有好幾代了。”
黃光裕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一個政治局外人,已變成一個重要問題。如今的中國人談論“原罪”,盡管并不是以天主教徒所熟悉的方式。人們普遍認為,任何一個成功的商業人士,都必定在某個階段“走過捷徑”。許多商業人士建立了深厚的政治關系網,以防他們早期的交易遭到調查。一位長期觀察中國政治體系的人士表示:“由于幾乎每個有錢有權的人都有一些事情需要隱瞞,因此腐敗調查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政治斗爭的形式。”
黃光裕因操縱股價而被追查的消息,將令圍繞其案件蓄積的緊張情緒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尤其是考慮到政府已將打擊內幕交易列為優先解決的問題。不過,目前還沒有他身在何處或是否已被正式逮捕的確切消息。中國最大公司之一的董事局主席和主要股東就這么不見了。
盡管產權受到了更多保護,但中國商人們還在抱怨自己在法律上的脆弱性。經濟放緩加劇了這種擔憂。如果黃光裕被提起公訴,政府需要證明他濫用自己的地位,而不是在其仇人的指使下才找他的麻煩。這將是對中國法律制度的一次重大可信度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