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蘇軾以后,以學養、心情而去開拓畫境的文人寫意花鳥畫一直川流不息,隨著時代的發展,創造意境的筆墨也在不斷更新。我們從陳文彬的作品中不難看到,由于畫家獨到的審美意的介入,使得其意境創造的境界又得到了拓寬和深入。不求形似求神韻,陳文彬把自己對于生活的哲理感悟滲入到了氣韻悠遠的繪畫之中,以心境去創造意境,在意境中又曲折地反映出了心境,實在是妙極。
陳文彬的花鳥畫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傳統寫意畫:一種是創新的現代寫意畫。我們從陳文彬傳統的花鳥畫作品中可以看到其厚實的基本功底,筆墨簡練率真,風格典雅大方。按理說,陳文彬如果照著這個路子走下去,也肯定會有所成就的。但他卻不肯受傳統所束縛,而是在著意吸收了其他藝術門類的多種語言之后,逐漸形成了自己花枝紛繁、意境幽遠的藝術風格——這也就是陳文彬的現代寫意花鳥畫創作。
在現代寫意花鳥這部分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畫家雖然是以花鳥作為繪畫的主體,但要傳達的還是個人介入其中、超以象外的一種心境。在此意境創造之中,陳文彬所傳遞給我們的是其融入其中的一種暗伏的、潛在的特定心情、思想和意緒。
不少人訝異于這種時新的水墨表現方式,以及由此傳達出來的審美意境。是的,這些野草野花甚至都叫不出名字來,但是,它們的生命力卻穿透了畫面。筆墨之中透發著一種和人文精神相通的藝術精神。在這里,實境只是一些我們非常熟悉的景物,而虛境則是由實境傳達出來的一種朝氣和生氣。實境與虛境的統一,使人感受到了一種與人文精神相通的氣氛,讓人對這些作品所創造的藝術意境產生出廣泛的聯想。
陳文彬運用超以物象的創作審美構想的自覺滲透方法,達到了作品在審美創造和藝術欣賞中生發出對于虛境的聯想。在這其間,實境是虛境賴以產生的基礎。清代一位畫家的話說得頗為生動:“人言繪雪者,不能繪其清:繪月者,不能繪其明:繪花者,不能繪其馨:繪人者,不能繪其情,此數者虛,不可以形求也。不知實者逼肖,則虛者自出。故畫北風圖則塵涼,畫云漢圖則生熱,畫水于壁,則夜聞水聲。謂不能者,固不知畫也。”因此,陳文彬在花鳥畫意境的創造中,沒有忽略對于實境的描繪,而同時,畫家又要在筆墨創造之中,自覺地將生成虛境的審美意識滲透其中。畫家深知,只有在有虛有實、虛實相生的藝術描繪之中,只有以形寫神、形神兼備,同時重視畫外之意,方可在花鳥畫的寫意筆墨之中,生發出高遠而深沉的意境來。
陳文彬是真誠的,他不折不扣地下著老老實實的功夫,認真過好每一天,真切體味著生命的感動。這種真誠在繪畫構思中的滲透,對于畫家來說,是蘊含在筆墨所創造的形象以外的。因而,在此前提下所創造出來的意境,也是暗伏在藝術形象背后的一種象外之意。
自蘇軾以后,以學養、心情而去開拓畫境的文人寫意花鳥畫直川流不息,隨著時代的發展,創造意境的筆墨也在不斷更新。我們從陳文彬的作品中不難看到,由于畫家獨到的審美意識的介入,使得其意境創造的境界又得到了拓寬和深入。不求形似求神韻,陳文彬把自己對于生活的哲理感悟滲入到了氣韻悠遠的繪畫之中,以心境去創造意境,在意境中又曲折地反映出了心境,實在是妙極。

觀陳文彬先生的花烏畫作,可讀到非常豐富的內容,從技法繪畫和創新的角度來看:傳統中國畫謂之的書畫同源是講書法與繪畫的筆墨情趣是一致的,線條是用情感的筆觸寫出來的,亦稱之為寫意,在此線是繪畫中的主要元素;然而在陳文彬的筆下,他所創新的那些有爆炸力或內斂力的點構成了他畫作中鮮明的、與眾不同的主要元素。同時那些傳統的、功力深厚的線與面潛于其中,這些點、線、面的重新經營組合開創了既與傳統中國花鳥繪畫有一致性的傳承又風格迥異的、充滿現代人文氣息的中國花鳥畫新技法、新思想。
陳文彬先生的畫中透射出他豐富藝術探索的閱歷和對各類繪畫形式的深刻理解,他是個不懈的探索者,又是個整合的大家。他的筆下有傳統老辣的筆墨,又有西畫的透視與造型、光線與色彩:他的畫中既有傳統的筆墨精神,又有現代審美崇尚的畫面單純、元素化、沖擊力的意向。這是歷經幾十年漫長、孤獨的一個探索過程,對陳文彬來說這是一種由繁到簡的思想提純,又是一個跋涉于混沌迷茫中頓悟后的結晶收獲。
他在繪畫理念與技法創新方面的價值同樣體現在他作品的審美價值上,他的畫作是浪漫古典與抽象現代渾然天成的融合體,畫面既有強烈的色彩、單純的元素帶來的視覺感染力,又有古典浪漫、細膩豐富、神秘典雅的靈動氣韻,因此他的筆下成就的是一可以讓大眾共賞的雅品:任何一個層面的受眾均能賞其絢麗的形與色、賞其豐富的真實與質感,更高個層面者可賞其畫面中蘊含的抽象的概括、天真的筆墨、唯美的氣韻:再高者可感知畫面背后畫家的情感,感受畫家的對生命、對世界的觀察與抒發。
陳文彬的象外之境——畫作背后凝結的心境,其內容是異常豐富的,從畫面上可以讀到夢想與浪漫、唯美與絢麗、真誠與單純、宏大與包容、堅忍與深沉、細膩與含蓄、神秘與靈動以及淡淡的憂郁等等的情感。這些矛盾著的情感在他的畫作中和諧的共處著,透視出畫者自身豐富的閱歷和對生活與藝術的態度。
藝術的感悟源于對生命的體悟,藝術的思想就是哲學的思想,藝術與哲學是同源的。陳文彬繪畫的心歷路程從哲學意味上講是從簡單到復雜、再由復雜回歸到單純的質變后的輪回,是由混沌到矛盾、再由矛盾到和諧的覺醒。
他畫作中體現出的真誠與嚴謹、內斂與含蓄與儒家的追求是致的。
他的筆觸里飽含了對每朵花、每顆草靈動生命的欣賞、陶醉與贊美,他心性中的尊重、平和與包容又暗合釋家的主張。
他畫面的各個細節中充滿著矛盾和變化,而整體上和諧且單純,這分明又在詮釋著道家的思想。
正當太多的畫家用盡心思把畫筆下的形象由靜變動,陳文彬筆下的花與鳥已然在萬千的生機中呈現出一種寧靜之美。這正是他說高出來的境界——靜心之美!畫之魂通之心性,畫道即人道,言不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