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把一個民族用“丑陋”來形容,當屬美國美國作家W·萊德勒和E·伯迪克合著的《丑陋的美國人》書里充滿了對美國外交人員的自大傲慢的抨擊。據說,美國國務院曾對此加以深入研究,確認它是“確實刺激思想”的好書,并要求本國外交人員人手一冊,仔細閱讀和深刻反省,以期修正民族性的各種弊端。
無獨有偶,中國臺灣已故作家柏楊以其睿智的洞察力寫了一本《丑陋的中國人》,從歷史到現實的多層次剖析了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得失,闡述了傳統的、現實的民族劣根性。這對于在鴉片戰爭后,中華文化衰落過程中形成的脆弱的民族精神無異于是劑猛藥,猛得有些讓中國人脆弱的精神有些承受不了。柏楊說,我們的丑陋,來自我們不知道自己丑陋。他強烈批判中國人的“臟、亂、吵”、“窩里斗”、“不能團結”、“死不認錯”等指出中國傳統文化有種濾過性疾病使我們的子子孫孫受感染,直到今天也不能痊愈,字里行間無不透露著對民族前途的憂慮。該書發表后,遭遇了來自臺灣民眾的狂熱攻擊,而在當下的中國大陸,一些“憤青”對柏楊的態度發生戲劇性的轉變,從上世紀80年代的尊重轉向輕蔑和謾罵。甚至知識界都開始展開對反思的“反思”,指斥其知識欠缺。《丑陋的日本人》,由日本文化人類學家高橋敷受到美國人鼓舞,于1970年推出以其在南美洲生活八年的見司和感受,揭露生活在本土的日本人的種種弊端,“那種犀利深入的剖析,連續不斷地撞擊與刺痛著讀者的心靈”(會田雄次語)。高橋敷站在中國人的立場,以旁觀者的目光客觀分析日本人,并精編了三部舉世公認的日本研究名著在內:克里斯托弗的《日本精神》,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露絲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打敗敵人先要了解敵人,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那么,日本人、日本文化的丑陋之處在哪呢?高橋敷從日本文化入手系統解剖日本變化的明與暗,深刻揭示日本國民性,全面解讀日本民族文化,既是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分光鏡,又是日本社會面貌的萬花筒。《丑陋的日本人》不是一部宣泄民族主義情緒的謾罵之作,而是一部冷靜描述和分析日本精神、文化、生活、社會的學者之論。
高橋敷以為此舉能夠像《丑陋的美國人》樣引發本國國民的深刻反省,卻出乎意外地遭到了激烈圍攻。日本人似乎被捅了軟肋一樣,“你還算個日本人嗎?”“滾出日本去!”各種非難和威脅鋪天蓋地。高橋敷甚至為此數度隱姓埋名,以免遭殺身之禍。日本民族對自我反思的拒斥,顯示了其“丑陋”背后的“丑陋”。在對待戰爭罪行和各種歷史方面,日本民族都跟德國民族形成了尖銳對比。東亞民族的深層自卑和怯懦,由此已經暴露無遺。
對比下來,從美國到中國到日本,國人對自我民族劣根性的認識能力一個比一個差,不肯面對自己的丑陋。《丑陋的XX人》,其實就像一面鏡子,沒有鏡子我們可能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美麗還是丑陋,就算知道自己丑陋卻又不知道到底丑陋在哪里,知道丑陋在哪里卻又不肯去面對,這樣的人才是最丑陋的吧。早在春秋時期就有“知過能改,善莫大焉”,與其將來小命不保,不如現在給別人捅一次軟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