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香港的影視巨頭,就不得不說TVB;說起TVB,也就不得不說邵逸夫。TVB迄今仍是屹立香江不倒的影視巨無霸,而邵逸夫這位已過百歲的香港影視大亨,也成為這個時代的傳奇人物,邵氏電影,也永遠的銘刻在香港電影的史冊里,熠熠生輝……
傳奇邵氏家族
邵逸夫,原名邵仁楞,祖籍浙江寧波鎮海,1907年出生于上海,父親是上海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板。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后來人稱“六叔”、“六老板”,英文名則為RunRun。邵逸夫早年就讀于家鄉莊市葉氏中興學校,后赴上海就學于美國人開辦的英文學校“青年會中學”,為此練就一口流利的英語。邵家眾多的兄弟無人繼承父業,幾乎都進入娛樂圈,活躍于中國的電影業。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意圖要“天下第一”,開始闖入當時尚屬草創時期的中國電影業。創業之初,幾兄弟分工合作,完成一切工作。老大邵醉翁是制片兼導演,老二邵囤人擅長編劇,老三邵仁枚精于發行,老六邵逸夫則擅長攝影。其攝制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后,即深受上海市民歡迎,結果賺得盆溢缽滿。旗開得勝,邵氏兄弟們為之歡欣鼓舞,隨后新影片不斷地從“天一”推出。
1926年,剛從中學畢業的邵逸夫,受三哥邵仁枚之托,南下新加坡協助開拓南洋電影市場,從此注定其一生與電影業的不解之緣。那段時間,邵氏兄弟帶著一架破舊的無聲放映機和“天一”影片,在舉目無親的南洋鄉村巡回放映,并開設游藝場和電影院。他們歷經磨難,備嘗艱辛,新馬的窮鄉僻壤留下了他們的身影。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攝制完成第一部有聲片《白金龍》,開創了中國電影從無聲進入有聲的新時代。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到1937年抗戰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爪哇、越南、婆羅洲等東南亞各地已擁有電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樂場,并建立了完整的電影發行網,稱雄東南亞影業市場。當時“天一”在上海,“邵氏兄弟”在南洋,他們南北呼應,分工協作,共同打造邵氏家
東方好萊塢與TVB
上世紀50年代,邵逸夫接替兄長主持邵氏電影的業務。1958年3月宣布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并傾力打造位于香港清水灣、占地近80萬平方英尺的邵氏影城。這一工程歷時七年始告完工。其規模宏大,氣勢恢宏,被稱為“東方的好萊塢”,歷經數十年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視拍攝制作基地。從此,從這里拍攝的影片源源不斷地流向邵氏電影發行網,每年高達40多部影片,從早期的《梁山伯與祝英臺》、《西廂記》到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的《獨臂刀》,再到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刺馬》、《愛奴》都叫好叫座。
說到邵逸夫就不能不提到無線藝員訓練班。1967年邵逸夫創建了TVB(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又稱無線電視),并于1971年開設了首期被譽為“港星搖籃”的無線藝員訓練班,香港演藝圈的“黃金一代”基本上都出自這個訓練班,包括現在仍然在圈內呼風喚雨的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郭富城、劉嘉玲等頂尖巨星,乃至現在已晉升為國際級的大導演杜琪峰等等,都是出自該訓練班的得意學生。
WB在邵逸夫帶領下好戲連臺:《上海灘》、《射雕英雄傳》、《鹿鼎記》、《京華春夢》、《萬水千山總是情》等風靡大江南北的經典劇集紛紛亮相,在香江和整個華語電視圈掀起一輪又一輪收視高潮。捧出了“五虎將”黃日華、劉德華、梁朝偉、苗僑偉、湯鎮業;女星則在汪明荃、趙雅芝、鄭裕玲之后捧出了陳玉蓮、曾華倩、戚美珍、黎美嫻、劉嘉玲等各具特色的花旦,創造了一代電視王國的輝煌史。值得一提的是,“四大天王”的人選和稱號也是由邵逸夫一手操辦的。由于TVB于11月19日創建,所以,每年的當日,TVB都會舉行盛大的臺慶活動《萬千星輝賀臺慶》。每年的臺慶,由無線的簽約藝人、歌手和嘉賓參加,獻上的表演節目包括創意表演、搞笑短劇和高難度表演等。除了大型的綜藝節目和臺慶外,TVB每年還舉辦多場慈善籌款晚會。其中歷年來著名的籌款節目有《愛心滿東華》、《星光熠熠耀保良》、《慈善星輝仁濟夜》、《明愛暖萬心》等。2005年,TVB與香港賽馬會舉辦《四海同心送關懷》慈善活動,為東南亞海嘯災民籌得逾1億港元。據說,TVB每年舉辦的慈善晚會成本也只有100萬港幣,卻能籌得上千萬元款項,這不得不讓人佩服TVB的運作能力和影響力。
千金散盡向慈善
而今,邵逸夫的資產已經超過了100億港幣,一直穩居香港超級富豪排行榜上,但他視金錢為身外之物,樂善好施,熱心公益,是港島屈指可數的大慈善家。“我的財富取之于民眾,應用回到民眾。”這位以“大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為人生信條的影視巨子,不僅是這樣說,更是這樣做的。早在1973年他就設立邵氏基金會,致力于各項社會公益事業,為此他受到了廣泛的好評。1977年,英國女王冊封他為爵士,成為香港娛樂圈獲此殊榮的第一人。美國舊金山為表彰邵逸夫對該市的福利貢獻,將每年的9月8日命名為“邵逸夫日”。可是他早年間并沒有今天這樣豪爽,他最初一筆慈善捐款還是給一所老人院的100港幣的支票,當時就被老人院退了回來,嫌他實在太過于吝嗇。邵逸夫在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里,對于金錢的態度是很保守的,說一句“守財奴”也不為過。
但是人總是會變的,從1985年起,邵逸夫開始將關注的目光投向祖國內地。當年他向中國保護敦煌畫展工程和浙江大學分別捐資1000萬元,有關部門特立碑予以紀念。1985年后,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億多元用于支持內地的各項社會公益事業,對于中國教育事業更是情有獨鐘。正如他所說:“國家振興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培養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邵逸夫視教育為立國之本,為此多年來他盡心盡責,不遺余力。如今以“逸夫”兩字命名的教學樓、圖書館、科技館及其他文化藝術、醫療設施遍布全國各地。此外,邵逸夫在英國、美國、新加坡及香港等地都有巨額捐贈,合計金額早已超過30億元。
2002年,邵逸夫創立“邵逸夫獎”,第一屆于2004年舉行。獎項模仿諾貝爾獎,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醫學及天文學3方面有成就的科學家,獲獎者將收到一百萬美元獎金的巨額獎金。此獎項被喻為“東方諾貝爾獎”。在古今中外捐資助學史上,邵逸夫當之無愧可稱為第一人!
晚年終身成就
殫精竭慮打下香港影視江山的邵逸夫現在坐擁無線、邵氏等過百億身家,即使是百歲的高齡,依然擁有無限榮譽。2006年11月24日,第51屆亞太影展確定頒發“終身成就獎”給已經99歲的資深影人邵逸夫。因為邵逸夫年事已高,頒獎當晚不便親自到場,由他的長子邵維銘代為領獎。此舉說明年界百歲的邵逸夫已經慢慢淡出了日常管理。實際上,TVB的大部分事務都由他的第二任妻子方逸華操作,不過他還是無線絕對的精神領袖,只要有他出現的場合,無線臺前幕后的人員便起身鼓掌不斷,而歷屆港姐冠軍,都以攙扶他出席過活動為榮。2008年4月14日,由中國民政部主辦的2007年度“中華慈善獎”于在北京揭曉。長期致力于慈善事業、累計向內地捐贈款物達25億港元的邵逸夫更是被授予“中華慈善獎終身榮譽獎”。
盡管年已過百,但這位影視大王依舊身體硬朗、步履穩健、精神矍鑠、思維敏捷。有人問他養生秘訣何在,邵逸夫笑答:“秘訣有三:一是勤奮工作,二是笑口常開,三是每天練功。”飲酒、賭錢和做刺激的事都會影響健康。每天練氣功是邵逸夫必修之課。他每天早晨5點起床,練功兩個小時,步不亂氣不喘。除此之外,他還堅持打太極拳、游泳、散步。他說:“因為我練氣功,睡眠質量很好,每天睡6個小時就足以解除一天的疲勞。我的養生之道在于持久地堅持運動。”他每天除了運動之外,還會讀報一個小時左右。
如果說,無線是香港不可撼動的電視帝國,那百歲高齡的邵逸夫,就是這帝國內高高在上手持權杖絕對無可替代的電視國王,這位老人所經歷過的百年光輝歲月,遠比他所拍攝的任何一部影視作品都要精彩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