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東西,永遠都不會消亡,像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圣火,盡管曾被遺忘了一千多年,盡管經歷過無數次狂風暴雨,但它一直亮著,亙古地照耀著最簡單的終點——和平和健康。當3月24日北京奧運會的火炬,在古奧林匹克遺址以最樸實最簡單的方式——凹面鏡點火,在女祭司的手上點燃時,看著蒼老的石柱和依舊莊嚴的殿基,不由觸摸著它的斑斑傷痕,去追尋它所走過的路。
希臘的古奧林匹克遺址似乎一直都未受過現代世界的沾染,不管是石柱、殿基還是雕塑,還是以一千年前的姿態,整整規規地站立著,像老當益壯的將軍,雖然歲月在臉上刻下了深刻的溝壑,但依然那么神圣肅穆,精神抖擻。早在一千多年前,奧運會就已經是和平的象征。古代奧運會的起源是什么,為何衰亡,一直是人們爭論不休的話題。
古代奧運會:神圣休戰月
古希臘是一個神話王國,關于古代奧運會的起源,自然不乏優美動人的神話故事和曲折離奇的民間傳說。有人認為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是為祭祀宙斯而定期舉行的體育競技活動,也有傳說認為與宙斯的兒子赫拉克勒斯有關。而在民間流傳最廣的則是佩洛普斯娶親的故事。古希臘共和國伊利斯國王為了給自己的女兒挑選一個文武雙全的駙馬,提出應選者和自己比賽戰車。比賽中,先后有13個青年喪生于國王的長矛之下,而第14個青年正是宙斯的孫子和公主的心上人佩洛普斯。他勇敢地接受了國王的挑戰,終于以智取勝。佩洛普斯與公主在奧林匹亞的宙斯廟前舉行盛大的婚禮,會上安排了戰車、角斗等各項比賽,這就是最初的古奧運會,佩洛普斯成了古奧運會傳說中的創始人。
實際上,奧運會的起源與古希臘的社會情況有著密切的關系。奴隸社會的希臘,戰爭連年不斷,為了取勝,各個城邦都利用體育鍛煉來培養身強力壯的武士,逐漸形成了有組織的運動競賽,為奧運會的產生打下了基礎。連續不斷的戰事使人民感到厭惡,普遍渴望能有一個賴以休養生息的和平環境。于是,伊利斯王和斯巴達王在公元前884年簽訂了“神圣休戰月”條約。規定希臘各城邦不管任何時候進行戰爭,都不允許侵入奧林匹亞圣區。即使是戰爭發生在奧運會舉行期間,交戰雙方都必須宣布停戰,準備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自此,為準備兵源的軍事訓練和體育競技,逐漸變為和平與友誼的運動會。
真正意義上的古奧運會,是在公元前776年,伊菲圖斯將宗教與體育競技合為一體,并決定每4年舉行一次奧運會比賽,時間定在閏年的夏至之后。這一年的奧運會正式載入史冊,成為首屆古代奧運會。
奧運會的盛況大大超出了競技比賽的范圍,各城邦都派出優秀選手。大批人涌進賽場,藝術家展出作品,學者和教師研討學術,商人展售商品,人們穿著最華貴的衣服,彼此炫耀自己的富裕。它使全希臘人民在和平的氣氛中歡聚一堂,其豐富的內容和壯觀的場面,形成了最盛大的節日。
公元前五世紀,爆發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使希臘奴隸制開始走向衰敗,也是古代奧運會由興到衰的轉折點。戰爭使經濟蕭條,社會風氣低下,運動競技失去了原來的意義,逐漸成為人們追求財富的手段,運動會上出現了營私舞弊、損人利己的不良傾向,奧運會的崇高理想受到扭曲。
公元前二世紀,羅馬征服了希臘,聞名于世的古代奧運會走向全面衰落。公元四世紀未,統治了希臘的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為了維護羅馬對希臘的統治,鞏固基督教的地位,在公元394年,下令終止了古代奧運會。舉辦了293屆,歷時1169年的古代奧運會從此消失了。
古奧運的特色
盡管古代奧運會無論從規模還是比賽的項目,都無法和現代奧運會比擬,但也形成了一套很成熟的規則,頗具特色。
“赤身運動”應該是古代奧運會最大的特點。它要求運動員赤身進場,比賽時,運動員全身必須涂上橄欖油,以使身體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光,肌肉更富有彈性,更加顯示出運動員健美的體態,使人們從中得到 種美的享受。據說,最初的古代奧運會參賽運動員是披著獸皮衣服進行比賽的。在一次比賽中,一位選手不慎將獅子皮脫落到地上,頓時變成赤身裸體,可他并未因此而影響自己的比賽。最后,他擊敗了對手,奪得了橄欖冠。在這次意外的“事故”中,人們發現裸體更能體現肌肉的健美,領略到一種特殊的魅力,于是規定以后一律進行赤身比賽。
另外,古奧運會的大門從不向女子敞開。在古希臘,體育比賽被視為宗教慶典活動之一,假如女性在這樣的場合出現,會被認為是對神靈的不尊敬。而且,古代奧運會是“裸體運動”,假如此時有女性現身就有傷風化。若有女性斗膽闖入賽場“偷窺”,就會被押上懸崖絕壁,然后推下摔死,或者將這婦女載過阿爾菲斯河,處死后作為祭神的犧牲品。
不過,民間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據記載,有一個運動員的母親化裝成自己兒子的教練混進了運動會場。當兒子在角力比賽中獲勝時,她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動而高呼著他的姓名沖到兒子跟前。事情敗露后本應處死,不過,考慮她是運動優勝者的母親終被赦免。后來的古代奧運會吸取了這個歷史教訓,連教練員進場都要裸體了。
場地跑是古代奧運會最早設立的競賽項目,也是從第1屆到第13屆運動會上的唯一競賽項目,在奧林匹亞阿爾菲斯河岸的巖壁上還保留著古希臘人的一段格言:“如果你想聰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強壯,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
不管形式怎么樣,和平和健康,始終是人們永恒不變的話題。
為了和平,現代奧運在曲折中發展
熄滅了圣火的古代奧運會,像一個琥珀,靜默地佇立著,等待著人們挖掘它,發現它,重現它的美好。
1766年,英國學者錢德勒在希臘實地考察期間發現了古代奧林匹克競技會的遺址。在1881年,古代奧林匹克競技會遺址的主要設施終于重見天日。這激起了人們對奧林匹克運動的憧憬,人們期望奧運會盡快回到現實中來。
與此同時,一些國際性的單項體育組織相繼誕生。為此,法國教育家顧拜旦認為,恢復古希臘奧運會的傳統,對促進國際體育運動的發展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在他的倡導與積極奔走下,1894年6月,在巴黎舉行了首次國際體育大會。國際體育大會決定把世界性的綜合體育運動會叫做奧林匹克運動會,并于雅典舉行第一屆現代奧運會,以4年一次輪流在各會員國舉行。1896年4月6-15日,第一屆現代奧運會終于如期在雅典舉行。雖然組織很不完善,但它卻是現代奧運會正式誕生的重要標志,揭開了人類文明史上又一頁新的篇章。
現代奧運會不是進行笨拙、簡單的模仿和復原,而是始終以國際性和現代體育內容為基本原則,具有現代思想內涵的國際體育盛會。它其中一個進步表現在1900年在巴黎舉行的第二屆奧運會上,有11名女子沖破禁令,出現在運動場上。國際奧委會經過數次爭論,終于正式通過允許女子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決議。此后,女子項目成為奧運會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參賽的女運動員也越來越多。
但很多時候在毫無止境的利益追求面前,和平常常表現得蒼白無力。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不僅破壞了正常的和平生活,使成千上萬的人死于戰火,也致使第六屆、第十二和十三屆奧運會遭到停辦。而1936的柏林奧運會,更是國際奧林匹克運動發展史的一場悲劇。
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想利用奧運會,給法西斯德國蒙上一層和平的面紗。他們印了成噸宣傳德國“繁榮與昌盛”的材料,耗費了巨額資金,修建了一個比洛杉磯奧運會更豪華的奧運會村。并且,為了借用奧運會來證明亞利安人種的優越,納粹黨完全操縱了奧運會。德國的金牌總數第一,馬術6項金牌,全為德國包下,是迄今奧運會史上僅有的一次。諷刺的是,結果適得其反。本屆奧運會上的熱門人物,是希特勒不屑一顧的美國黑人選手杰西歐文斯。他總共獲得了4枚金牌,成了柏林街頭巷尾談論的中心人物,新聞界甚至把本屆運動會譽之為“歐文斯運動會”。這次奧運會違反了奧林匹克精神,為德國法西斯粉飾和平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戰過后,奧運會繼續在跌跌撞撞中,不斷發展,不斷完善。
北京申奧路
中國和奧運會的淵源甚深。盡管在1984年中國才奪得第一枚奧運金牌,但有關資料表明,中國人很早就有舉辦奧運會的想法,可以追溯到1908年。當時的《天津青年》在一篇題為《競技運動》的文章里就向國人提出了三個問題:中國何時才能派一位選手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才能派一支隊伍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才能舉辦奧運會?后來,中國開始了漫長的等待過程,其中1945年還差點正式提出申辦。不過鑒于舊中國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這一想法最終淪為一紙空文。
1990年7月,鄧小平在視察亞運村時,再次強調中國要申辦奧運會。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加入了1993年關于2000年奧運會的申辦活動。雖然在最后的投票中以兩票的微弱劣勢落敗,但這一次的經歷對中國來說是非常寶貴的,在正視自己不足的同時,北京開始著手于一些問題的解決。
1998年11月25日,北京正式宣布申辦2008年奧運會。經過兩年多的準備,在對環境污染、語言、交通等問題的努力改善后,北京以“新北京新奧運”為口號,向世界展示了北京的新貌和中國運動員的風采。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的投票中,北京成功獲得2008奧運會的舉辦權。這不僅僅是北京的勝利,也是奧林匹克精神的勝利。發展到今天,奧林匹克終于超越了政治制度、意識形態、文化傳統、種族膚色的差異,具有極強的兼容性和寬泛性,為全世界所接受和推崇。到今年8月8日,將會有不同種族、信仰、膚色的人們,拋開一切隔閡與矛盾,在北京相聚五環旗下,這也將是北京奧運會對世界和平與穩定的極大貢獻。
無論遇到什么阻力,都無法阻止奧林匹克前進的腳步。畢竟,和平才是奧運會的最終目的,再也沒有比這更簡單更有說服力的理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