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花樣年華》的經(jīng)典結(jié)尾一幕中,梁朝偉把心中的秘密說給吳哥窟旁的樹洞,然后以草封掩。據(jù)說從此以后,不會有人,包括他自己,能記起那不堪回首的往事……
烈日、沙塵、毒蚊、荒廢的吉廟、膚色黝黑的美女,除了震撼以外,已經(jīng)找不到更多的詞語來形容吳哥窟了。承載了太多秘密的吳哥窟,即使美麗,即使深愛,也總帶著淡淡的哀愁。
國旗上的建筑
吳哥窟(Angkor Wat),位于東南亞中南半島的柬埔寨西北方暹粒省,吳哥(Angkar)一詞由來于梵語Nagara,翻譯成高棉語即“城市”的意思。“暹”是前泰國的簡稱,吳哥窟的高棉人與泰國的暹人常常發(fā)生戰(zhàn)事糾紛,因而“暹粒”則是戰(zhàn)勝暹人的意思。
吳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中國古籍稱為“桑香佛舍”。它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廟宇,以建筑宏偉與浮雕細致聞名于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占地約208公頃,與其他世界奇觀如泰姬陵或金字塔等齊名。不同的是它并非陵墓,而是一個提供心靈慰藉的宗教中心。
吳哥窟是由高棉歷史上的蘇耶跋摩二世建造。打破傳統(tǒng)設計,吳哥窟是一座獻給毗濕奴神的須彌山寺,也是當時的國寺。以五塔和三層回廊構成,外有灌水的壕溝作為咸海,墻面浮雕神話故事與蘇耶跋摩二世個人的皇室生活。建筑占地廣闊、宏偉壯麗,墻面雕刻生動自然,為高棉古典藝術代表作。
今天的柬埔寨人把吳哥窟昵稱為“小吳哥”,并將它放在自己的國旗上,足見吳哥窟在柬埔寨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在方形廣場的四個角上,各有一座石塔,而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更高的石塔,象征神話中的圣山。無論印度教還是佛教信徒都相信,中間這個神圣的所在就是宇宙的中心。吳哥窟建在三層臺階的地基上,每層臺基四周都有石雕回廊,浮雕大多取材于印度著名史詩《摩珂婆羅多》與《羅摩衍那》的神話故事。寺廟中央大道兩旁是七頭蛇形欄桿,柬埔寨傳說中,七頭蛇會帶來風調(diào)雨順。寺廟周圍是護城河和水池,不是為了保護寺廟,而是為了通過水中的倒影,使寺廟顯得更加神圣雄偉。吳哥窟是人的杰作,但每個設計都是為了體現(xiàn)神性。置身于吳哥窟的佛像間,已經(jīng)分不清自己究竟是站在神的領地還是人的空間。神性和空間交匯在這個密林中的古城。
攝影者的天堂
精美的壁畫、長長的回廊、恢弘的石塔、滿臉滄桑的柬埔寨老人……數(shù)不盡的風景在訴說著800多年前吳哥的輝煌。小吳哥由壕溝步道及三層方形回廊構成,全部用石塊和磚紅壤為建筑材料,磚石塊間不用灰漿連接而以一種混合棕櫚汁粘合,每一塊石頭從100公斤到]000公斤不等,每塊石頭之間竟沒有明顯的縫隙,據(jù)說甚至不能放進一片刀片,令人難以置信。據(jù)說吳哥王朝前后動用了1500多萬人及數(shù)不清的大象,運用了高超的建筑技術花了80多年堆砌而成。它使用的石塊與埃及卓甫斯(Cheops)金字塔一樣多,總共使用了30億噸石頭,有一塊重達8噸。
塔普倫廟神奇的樹廟一體景象也是吳哥建筑群的絕妙之處。由于吳哥的建筑均由石頭堆砌而成,沒有用任何建筑涂料,因此,那些頑強生長的樹木就很容易對其造成破壞,特別是經(jīng)過了800多年的風風雨雨,那些仍然能保留下來的樹木,粗大的樹根盤旋而上,死死地纏住了古寺廟,吞噬了整個寺廟入口和拱門。這些又粗又圓的樹根竟然纏繞在石塔上,騎跨著圍墻,撐破穿透了建筑。還有不少樹木長在了建筑頂端,這雖然形成了吳哥建筑樹廟一體的奇景,卻也為文物保護帶來了困難:如果任古樹生長蔓延,已經(jīng)部分受損的古建筑最終將分崩離析:如果將纏繞的古樹砍倒,那些古建筑可能又會在瞬間坍塌。為此不得不把大樹的頂端截去大約三分之一,以便減輕樹葉的“風帆”效應。
小吳哥的建筑還有一道奇景,就是在太陽的照耀下,白天和傍晚會呈現(xiàn)不同的色彩,尤其以傍晚的景象最為迷人。整座建筑在陽光的籠罩下,會展現(xiàn)出別樣的金碧輝煌,難怪到過這里的人都會稱其為“攝影者的天堂”。
神秘的微笑
吳哥窟外墻內(nèi)側(cè)保留尚好的天女(Apsara)浮雕墻,是吳哥窟最扣人心弦的景點之一。這些呈現(xiàn)舞蹈形態(tài)的天女雕像都裸露上身,頭戴華麗的頭冠,顯得雍容華貴。浮雕造型各異,有的拈花微笑,有的翩翩起舞,姿態(tài)之優(yōu)美,雕功之精巧實在令人驚嘆。最特別的是呈現(xiàn)在天女雕像臉上神秘的微笑,比起叫西方人迷醉的蒙娜麗莎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還有一個仙女,據(jù)說是惟一一個吳哥古跡中露出細細密密牙齒的女神。細細瀏覽著這些藝術,只覺得四處的浮雕仿佛都舞動了起來、周遭仿佛彌漫著花香、笑語……
古代工匠在砂石表面精心鑿刻出的上千尊天女浮雕,浮現(xiàn)在蔥綠的森林中,多變的光線或正或側(cè),時強時弱的探照,樹草中的蟲鳥此起彼落地交織輪唱,好似一個設計新穎的聲光舞臺秀,軒昂的眉宇、中穩(wěn)的鼻梁、熱情的厚唇、慈祥的氣質(zhì),國王的微笑反而勝過建筑本身的宏偉,而成為旅客最深的印象,無怪會被其后代子孫尊稱為“高棉的微笑”。
除了天女浮雕,吳哥窟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建有五座寶塔的主殿。此主殿建在吳哥窟的中心,被三重層層的石砌回廊團團環(huán)繞。從石道盡頭的石階進入回廊后便算進入?yún)歉缈叩闹饕ㄖV灰娀乩鹊膲Ρ谏峡虧M了充滿印度藝術色彩的精致浮雕,刻劃的都是印度神話里的故事及蘇耶跋摩二世的生平事跡,精細的雕工,令人嘆為觀止。
從吳哥窟大門進入,沿著石道兩旁建有兩座設計對稱的長方形型建筑,這便是被稱為“高棉藝術的珠寶盒”的圖書館了。圖書館前不遠處是兩個人造池塘,池塘上種了許多蓮花。這個蓮花塘是捕捉吳哥窟及其倒影的最佳之處。
時光無法掩映的驚艷
吳哥所在的地區(qū)在隋唐被稱為“真臘”,12世紀初已是中國的臣藩。1296年,周達觀奉命隨元使前往“招諭”,在吳哥住了一年,返國后撰寫了《真臘風土記》。全文不過8500字,卻著實紀錄著真臘國的社會萬象,記敘了吳哥城宏偉的建筑、精美的雕刻,深刻描述當時真臘國繁榮及昌盛,更重要的是,周達觀書中敘述著從中國抵達吳哥城的航線,途經(jīng)南海、入湄公河,溯流而上,抵達洞里薩湖西北河畔登岸,為后世留下按圖索驥的線索。
從12世紀開始,吳哥古跡里的笑臉便一直默默地屹立在高棉的大地。悠悠的歲月中,微笑的面容,見證過一個王朝的興盛與沒落,也俯瞰著雕欄玉砌的宮殿漸漸被人們遺忘,然后被重重的樹林逐漸吞噬。吳哥的笑臉,逐漸黯淡……
直到1860年,法國探險家亨利穆奧(Henri Mouhot)借助《真臘風土記》,在采集蝴蝶標本時,闖入?yún)歉绯了?00年的秘密花園。他寫道:“在看到塔尖的一剎那,我感到心在顫栗,此時,你除了能夠懷著敬慕的心情默默地凝視外,你沒有辦法再組合一個詞去贊美這建筑史上奇妙的景物了。”到處是雄偉莊嚴的廟宇,到處是精美絕倫的石刻和浮雕,到處是風格奇特的寶塔,還有龐大得驚人的城市排水系統(tǒng)和寬闊筆直的大道。但這里沒有一個人影,張揚的大樹枝杈無限地伸展,長長的枝蔓如同巨掌一般地把廊柱、屋頂包圍、撕裂。榕樹和木棉霸道的根系把巨大精美的石刻雕像層層纏繞。1861年11月10日,年僅35歲的穆奧永遠安息在柬埔寨的土地上,只留下了展現(xiàn)吳哥寺廟壯美景象的素描作品。兩年后他的妻子把他發(fā)現(xiàn)吳哥時寫下的《環(huán)球游記》發(fā)表。正因為有了這第一手的形象資料,被時間掩映了400年之久的吳哥窟才得以重見天日,那時光難以掩映的炫目光來令整個世界驚慕。
古老的東方謎團
在12世紀時,吳哥建筑達到了藝術上的高潮。當時建造的吳哥廟,所有的墻壁全都刻有精美的浮雕,每個平臺的周圍都有面向四方的長廊,連接著神殿、角塔和階梯,即使長廊的墻上也全都刻有描述古代印度神話故事的浮雕。吳哥廟不僅本身規(guī)模宏大無比,廟宇的外面還有一條將近10米寬的堤路。直通廟宇的大門,堤路的兩邊也都豎立著巨大威嚴的那伽蛇神像。一般說來,世界各國所有的廟宇都是坐西朝東,而唯獨吳哥廟大門朝西,這使后來研究古代高棉的考古學家百思不解。此后,吳哥王朝的歷代國王的建城工作就—代又一代地傳了下來。
吳哥文明的建筑之精美令人望之興嘆,然而卻在15世紀初突然人去城空。在此后的幾個世紀里,吳哥地區(qū)又變成了樹木和雜草叢生的林莽與荒原,只有一座曾經(jīng)輝煌的古城隱藏在其中。直到19世紀穆奧發(fā)現(xiàn)這個遺跡以前,連柬埔寨當?shù)氐木用駥Υ硕紵o所知。
按說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應有它的延續(xù)性,何況吳哥是一個曾經(jīng)繁榮過600年的王朝,但它的文化竟一下子就忽然中斷、忽然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有人把這歸于外敵的入侵,但外敵入侵可能導致王朝的改朝換代,卻無法使一個民族的人民統(tǒng)統(tǒng)消失。據(jù)考察,在吳哥地區(qū)過去曾有一百萬人口以上居住,這個民族和這些人們到底到哪兒去了呢?是戰(zhàn)亂?是瘟疫?還是洪災?這至今仍是一個無法解開的東方謎團。
吳哥窟是一段歷史、一個朝代、一座古跡、一群建筑……閉上眼,那些巨大的廢墟以及到處可見的空的基座、無頭的雕像和缺失的門楣、廢墟中的輝煌、文明里的傷痛,都如同那些神秘微笑的女子,給世人帶來一場穿越時光的美麗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