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一直被認為是最具人文傳統的學科之一,而醫生職業也是最富有人情味道的。在中國古代,醫學被稱為“仁術”,醫生被譽為仁愛之士,行醫治病、施藥濟人被認為是施仁愛于他人的理想途徑之一。
在西方,歐洲醫學奠基人、古希臘著名醫生希波克拉底認為“醫術是一切技術中最美和最崇高的”。希波克拉底還提出了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醫學從業者的職業規范。20世紀中葉,世界醫協大會就是根據他提出的規范制定了國際醫務人員道德規范。

而今,幾乎所有學醫學的學生,入學的第一課就要學希波克拉底誓言,而且要求正式宣誓。不僅僅是醫學界,律師、證券商、會計師、審計師等其他領域,都拿希波克拉底誓言作為行業道德的要求。任何一種職業都不僅僅要求必須的技能,職業道德規范是一種無形的要求,更是一種對人文價值的尊重和對人道主義的追求。
醫學人文精神傳統不僅在醫生的治療活動中延續,也凝結成穩固地體現慈善、博愛精神的醫學建制——醫院。在醫學史上,無論中外醫院的興起,無不與仁愛、照顧和關懷相關。醫生更注重對待病人的態度和行為方式,通過對病人的同情、關心和安慰給予病人情感上的關照。
然而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們在享受醫學技術提供服務的同時,卻對醫學的非人性化趨勢提出了越來越多的批評,醫學研究正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倫理學困境。
困惑:技術進步與人文價值的矛盾
北京大學醫學史研究中心主任張大慶教授長期致力于醫學社會史、醫學思想史和醫學人文學科教育等領域的研究。長期對醫學史的研究使張大慶教授對醫學的人文價值尤為關注。
醫學史學科在醫學院的教學當中屬于比較偏遠、窄小的學科。19世紀初,這一學科開始在歐美國家的醫學教學中興起。醫學家認為,醫學史教育有兩個方面的功能,一是吸取前人的經驗;二是發現優秀的醫學傳統,對人類健康做出貢獻。隨著歷史的發展,相繼產生出第三種功能,就是要培養從醫人員的職業歸屬感。教育從醫人員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使醫學生更好地了解醫學的內涵、思想和觀念,同時看到現代醫學所面臨的一些問題。
張大慶教授分析說:20世紀以前的西醫學,在疾病診治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即便是在醫院,也只不過是一種規范化的照顧程序。20世紀,醫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代化醫院里裝備了各種診斷儀器和設備,醫生們憑借這些儀器設備能準確、動態、自動地診斷、分析疾病原因和機體的功能變化……高科技的儀器設備給病人提供了多種有效的治療手段,不斷涌現的現代化診斷治療技術將醫生的注意力從關注病人吸引到尋找致病原因、分析偏離正常值的數據、發現細胞或分子的結構和功能變化上……盡管對病人的關照依然被提及,但那已是現代醫學技術范疇之外的事情了。醫學中的人文精神在現代科學技術洪流的沖刷下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張大慶教授指出:“20世紀70年代以后,人們不再盲目樂觀地為醫學技術的成功搖旗吶喊。開始關注人工腎、心臟移植等高技術應用帶來的稀有衛生資源分配的公正問題,開始擔憂試管嬰兒、腦死亡標準產生的負面效應,開始對遺傳工程和生物技術發展的不良后果出現恐懼,對醫療保健非人格化傾向表示不滿,對不堪重負的醫療費用和改善健康水平和生命質量的承諾感到失望,對于現代醫療保健制度的效益和公正性提出懷疑……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公眾日益增加對‘醫療產業復合體’的反感,而樂于接受更人道地對待他們的傳統醫學或自然療法。”
為此,醫學界和社會上的有識之士急切地呼喚醫學需要新的轉向,需要重新定義醫學的目的,需要人文精神的關懷。
技術至善主義的惡果
在科學研究中,張大慶教授結合中西方醫療實踐的歷史進程與演化,對目前中國在醫療衛生領域里所面臨的困惑和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張大慶教授認為,在醫學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興起的技術至善主義,是導致醫學人文傳統斷裂的主要原因。而隨著疾病譜的變化和醫學模式的轉換,醫學需要人文關懷的呼聲已開始被醫學界所重視。但是,人們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醫學技術與人文關懷兩者既不可或缺,也不能相互代替,而需要保持一種平衡和必要的張力。

2001-2002年,他作為訪問學者到美國耶魯大學醫學史與科學史系進行研究工作,特別關注醫學技術發展所引發的社會文化問題以及醫學人文精神的研究。他強調,醫生除了應該具備有用而必要的醫療知識之外,還應當像希波克拉底所說的“具有優秀哲學家的一切品質:利他主義、熱心、謙虛、冷靜的判斷、沉著、果斷、不迷信。”
張大慶的奮斗
張大慶教授長期從事學術研究和教學工作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為國家衛生政策的制定及衛生保健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可靠的理論支持。
張大慶教授所撰寫的論文“Medicine is a Humane Art”被美國阿肯色州立大學羅賓·埃德森教授編著的《Sourc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cine》教材收錄。2007年該書由Pearson Education Press出版,這是美國大學醫學史教學參考書首次全文收錄中國學者的文章。他的多篇學術論文發表在《中外醫學哲學》、《自然辯證法通訊》、《中華醫史雜志》、《中國科技史雜志》、《醫學與哲學》、《中國醫學倫理學》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張大慶教授出版了《中國醫學人文教育:歷史、現狀及前景》一書,開拓了我國醫學人文學科教育和研究的新局面。
2008年,由他主譯的醫學經典名著《劍橋世界人類疾病史》(中文版)由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此書涵蓋了與醫學相關的歷史、哲學、人類學、生態學、地理學等多學科的內容,被譽為中國醫學史學科建設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韓啟德副委員長特別致信,希望醫學院教師和醫務工作者“都應學習一點醫學史,以不忘醫學的根本目的和任務,擴展視野”。
張大慶教授的腳步并不僅僅停留在研究上。近5年來,他積極推動我國醫學人文學科的建設,主持召開了“全國高等學校醫學人文教育研討會”,發起成立了全國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學會,并擔任學會主任。
前進的腳步
“醫學發展到21世紀已不再只是一門復雜的科學技術體系,同時它也成為了一個龐大的社會服務體系。醫學科學于人文精神的融合,不僅意味著對病人個體的關照,而且還蘊含著群體的關照,確保每個公民都能分享醫療技術的成果。盡管在為所有公民提供服務上是有限的,但它體現了對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公平原則追求和起碼的社會良知,確保醫學技術沿著造福全人類的道路前進。”
提倡醫學的人文關懷是21世紀醫學發展的主旋律,它不僅是對醫生的要求,也是對整個衛生保健服務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