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親身經歷了中國航天事業從起步到發展的歷史進程,主管了多項航天重點型號火箭的研制等重大工程建設。
●他參與并指揮了包括神舟一號至神舟五號在內的一系列成功發射和回收。
●他統領的中國航天團隊,把“嫦娥奔月”的古老神話變成了現實。
這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一頭銀發,極顯干練,一臉微笑,親和謙遜,既具有科學家的嚴謹,又不失機智、風趣。
他叫欒恩杰,已在航天領域耕耘近40載。近三四年,他出名了,緣于他的一個閃亮身份——中國探月工程總指揮,統領著整個探月團隊。
以書為友 以詩為樂
欒恩杰祖箱遼寧沈陽,1940年出生。1965年,26歲的欒恩杰從哈爾濱工業大學自動控制專業畢業,也就是在這一年,他考入清華大學成為攻讀精密儀器專業的研究生,從此和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工作中嚴謹務實的欒恩杰,在同事們的眼里卻是個幽默風趣、愛激動的可愛老頭兒。別看欒恩杰在航空航天領域作出了突出的成就,可他的人生并不是全都在設計室、發射場中。
他對中國古典文化,特別是詩詞方面也有著濃厚的興趣。閑暇時,他愛看書,還愛作詩。他是一個喜歡用詩表達情緒的人。當成功完成發射任務時,親人故去時,看了一篇好文章想抒發情感時,甚至在街頭看到城管查抄小販,他都要寫首詩,表達情緒。
2005年,他創作的近百首詩詞,由宇航出版社結集出版,題目為《村子情懷——欒恩杰詩詞集》,算是他在業余愛好方面的一個小成就,四弟曾對哥哥有一個評價,稱哥哥是一位耕天的詩人。
欒恩杰在該書的“后記”中寫道:“詩為言聲,且有聲外之意。一首好詞,其韻合詞,讀起來有似鐵珠落地,鏗鏘之響,給人以清脆、振奮之感;有似涓涓細語,潺潺之聲,讓人心醉。”書中有欒恩杰剛勁瀟灑的書法作品,還有兒子曦曦細膩傳神的工筆插畫。
在欒恩杰詩詞集中,我們讀到了“喚得威風八面,我志問天九層”的豪情;讀到了“遠貴知崎路,近重識摯友”的友情;讀到了“甜桔留,新蔗存涼處。只待鴻雁報歸期,再把天倫述”的親情;讀到了“神往天際外,凡事地上求,詩言意到處,領悟異榮辱”的心情……
閑暇時,欒恩杰愛讀書,而且什么書都讀,包括工作需求的書,比如關于世界上最新升空理論的書,還有大科學家的著作,比如牛頓的《自然科學的數學原理》、歐基里德的《幾何原本》等?!稁缀卧尽愤@個“大部頭”,他僅3個月就讀完了,而且把書上所有的題都解了出來,還做批注加了自己的理解。他還通讀了《魯迅全集》18卷,《論語》反復讀了3遍。他還讀了近幾年出版的《江澤民選集》以及《大國崛起》、《話說中國》,甚至還讀了一些佛教經典書籍等等。他說:“我沒有什么別的業余愛好,就是愛讀書。在家里,桌子上有書。床上有書,衛生間里也有書,一有時間就讀。”
感謝哈工大對我的教育和培養
哈爾濱工業大學是欒恩杰的母校。說起這所學校,欒恩杰總帶著一份激動,他不止一次說過:“哈工大的學生在外面從來沒有給母校丟過臉。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5個總指揮中,有3個是哈工大的,總指揮李繼耐、副總指揮胡世祥和我。我為哈工大而驕傲?!?/p>
哈工大的那段經歷讓欒恩杰至今記憶猶新。
當時正是國家經濟困難時期,大學的條件也非常艱苦。欒恩杰剛入學時,宿舍是14個同學住一個房間,而且是在地上搭大通鋪,根本就沒有桌子?!皼]有桌子怎么學習呢?”欒恩杰就找來一塊三合板放在自己的腿上當“桌子”,在宿舍里學習。他的眼鏡腿掉了,就用一根繩系上,掛在耳朵上。
欒恩杰回憶說:“當時雖然苦一些,但自己要求很嚴。雖然吃不飽飯,但大家的精神面貌都非常好。我特別珍惜這個學習的機會,學習很用心,期末考試成績也很好,還當上了學習委員??荚嚦煽児己?,哈工大校報的記者來采訪我,問我是怎樣學習的。我說我的學習方法就是多做題。于是,那個記者就寫了一篇題為《欒恩杰是怎樣學習的》的文章刊登在校報上。我和幾個課代表還總結了自己的學習體會,印成材料發給大家,互相交流,不讓一個同學掉隊?!?/p>
1958年9月,鄧小平到哈工大視察,提出“哈工大要搞尖端”。為此,哈工大創建了一批尖端專業。
欒恩杰正好趕上哈工大的專業調整,他被從電機系轉到控制系,學習陀螺原理、儀表及慣性制導專業,陀螺儀是飛行器里的核心器件,飛機、導彈、飛船飛行時的姿態就是由陀螺儀控制的。他意識到,學習這個專業對于國家的科技事業和國防建設至關重要,因而他學習的積極性更高了。他一再說:“是黨讓我選擇了這個專業,我決不能辜負黨的囑托?!?/p>
這個偶然的專業調整,奠定了欒恩杰一生的事業方向。
許多年后,在欒恩杰已經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的重要領軍人物時,回憶往事,他仍認為大學5年的學習生活,為他積累了很多優秀品質,尤其是哈工大“要求嚴格、功夫到家”的校訓,更是讓他獲益終生。
“我要感謝老師教給了我基本的、扎實的功夫,雖然技術千差萬別,但原理萬變不離其宗,這是我這么多年工作的體會,也是哈工大對我的教育、培養。”
1965年哈工大畢業后,欒恩杰在舅舅的鼓勵和父親的支持下,考入清華大學攻讀研究生,主攻靜電懸浮陀螺等當時國內的尖端學科。
從普通技術員到國家航天局長
欒恩杰的航天事業,是從普通的技術員起步的。
1968年,從清華大學精密儀器與自動控制專業畢業的欒恩杰,被分配到內蒙古的七機部第四研究所。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這里做一名普通的技術員。
此后的幾十年,他的工作經歷,再沒離開過航天。
1968年,欒恩杰奔赴內蒙古,跨進了剛剛組建的國家固體火箭發動機研究院。固體火箭發動機是當時國防和航天需求的關鍵技術,為了進行某種型號新型導彈的制導研究,擔任1=程組長的欒恩杰和幾個單位的專家一起,面對先進大國對技術的封鎖,懷著為中華民族爭一口氣的決心和毅力,以嚴謹科學的態度,潛心鉆研,刻苦攻關,反復實驗,用13年的時間圓滿完成了任務,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也為以后發展航天技術奠定了基礎。
從研究室副主任,到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再到研究院副院長,’直到1988年擔任第一個“一彈兩用”的總指揮,欒恩杰在我國導彈控制技術、型號研制管理和國防科技工業管理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曾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兩項,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一項,部委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多項。
1989年,航空航天部黨組提出“兩抓一突破”,即抓應用衛星和衛星應用,航天技術為國民經濟服務;突破載人航天。欒恩杰說:“1990年參與第一個亞星發射,運載能力可以承攬國際服務,用長征三號火箭進:行商業發射,并且實現首次直播,發射工作由保密到公開,大家非常振奮,我作為試驗大隊的大隊長感到很有成就感?!?/p>
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這是載人中華民族史冊的一件大喜事。作為第一次載人航天工程的副總指揮,欒恩杰回憶說:“當航天員楊利偉從返回艙走出時,我感到中華民族真偉大,感到這一輩子值了!下輩子我還干航天?!?/p>
詩言志,歌詠情,欒恩杰飽含激情地寫了‘一首《獻給航天戰友的歌》:“風雨征程展旗鼓,披甲戀戰演英雄。敢使刀叉斗熊猖,更有浩氣助豪情。十載謀籌點星座,五年艱辛抖威風。中華傲有忠臣在,何愁春秋無后生。場場幕幕都是彩,上上下下皆掌聲。匯聚:情英三十萬,神舟擺渡游太空。”
1993年。欒恩杰出任國家航天局副局長,走上領導崗位,1998年升任局長,兼國防科工委副主任,主管工程質量和科學技術發展等工作,直至2006年卸任。
欒恩杰有句名言:“對于航天工作來說,質量是第一位的,成功才是硬道理?!?/p>
長期從事航天工作,欒恩杰對這項事業有著清晰的認識:“航天是個風險性極大的事業。我已經不知道去過多少次試驗場了,每次去幾乎沒有不落淚的時候。成功了高興得落淚,失敗了痛苦得落淚?!?/p>
用欒恩杰的話說,搞航天的人總是透著一種緊張,既因為繁重工作的壓力,同樣也因為他們所肩負的使命的重大?!拔疫@30多年看得多了,發動機出過事、控制系統出過事、計算機出過事、彈頭出過事,地面設備出過事,幾乎沒有沒出過事的地方。所以我每次到試驗場鼓掌都是膽突突的,但我還是要上?!睓瓒鹘苷f。
多年來,在總結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的基礎上,欒恩杰創造性地提出了“質量技術問題歸零”的概念,并確立了5條判別標準:“定位準確,機理清楚,問題浮現,措施有效。舉一反三?!苯M織制定了一整套具有開創性的航天工程管理與質量管理的新思路和新辦法。后來,“質量技術問題歸零”的概念及5條判別標準逐漸被大家所接受,現在已經成了國防工程的標準。1996年以來,我國的航天發射一直比較順利?!艾F在看來,僅有這5條還不夠,抓質量是對的,但現在問題出在可靠性上,在這個環境下,‘余度’太小,有些裝置處于臨界狀態,這就是可靠性問題。質量是一種管理,可靠性是一種技術。要通過設計將產品的可靠性納入到設計和生產中去,這叫做‘設計進去,生產出來’。這樣,質量提高了可靠性也就有了技術保障?!?/p>
欒恩杰說:“分析故障產生的原因,每一個故障可能有幾個原因。一層一層地畫下去,就畫出了‘故障樹’。原來我提出的是出了問題要‘舉一反三’,現在要求在設計的時候同時把可能出現的故障都找出來,回答出現這個故障怎么辦。在設計的過程當中,就把可能出現的問題和我們將要采取的措施和辦法做進去?!?/p>
在主政國家航天局的8年時間里,他主抓的其他工作也驚天動地。他倡導并組織完成了我國首都航天白皮書;作為總主編,組織幾千名各個領域的專家,用2年時間,撰寫出版了圖文并茂的《國防科技名詞大典》,該書成為我國第一部集國防科技工業各領域專業名詞術語于一體的大型專業工具書;在深空探測科學研究方面,提出并指導了小行星附著等前瞻性課題的研究,為探月工程立項及中國以探月為起點的深空探測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間,欒恩杰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其個人獲得的獎項證書,更是不計其數。
欒恩杰曾說:“在我當航天局局長的時候。趕上中國航天創造的很多第一。我感到,沒有哪一項事業,能像航天這樣表現高科技的實力和綜合科技的發展:沒有哪一項事業,它的成功能如此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振奮全民族的精神?!?/p>
“嫦娥”飛天。中國人的驕傲
對于探月工程,欒恩杰有著很深的感情。
1998年,他一出任國家航天局局長,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就擺在他面前——我國正式啟動了探月工程的規劃論證。之后的2000多個日子。欒恩杰做了大量前期數據和實驗的準備工作。
在反復論證的過程中,他的認識也在逐步的加深和提高。欒恩杰回憶說:“2004年春節過后,溫家寶總理批準了探月工程計劃,并有專門批示?!彼宄赜浀霉こ瘫慌鷱偷哪且惶?,正好是猴年的大年初二,當晚。他用自己最慣用的情感表達方式,記下了那一瞬間的興奮與感慨,他寫下了一首詩:“地球耕耘六萬載,嫦娥思鄉五千年。殘壁遺訓催思奮,虛度花甲無滋味?!?/p>
這一年,已64歲的欒恩杰又多了一個頭銜——探月工程總指揮。
作為探月工程的總指揮,欒恩杰聘請了一批各個領域資深的老科學家,因為這些人不僅科研經驗豐富,而且承受風險的能力也比較強。“雖然有時也覺得很累,但我愿意把這件事繼續干下去”。
“嫦娥工程”是中國第一個深空探測工程,它以神話傳說中的形象來命名,表達了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的飛天夢想和對科學表知領域強烈的探索愿望。這項工程對推動我國航天技術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欒恩杰在去年“兩會”期間接受采訪時特別強調了這一點:“沒有哪一項事業能像航天這樣表現高科技的實力和綜合科技的發展;沒有哪一項事業,它的成功能如此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振奮全民族的精神?!彼赋觯骸疤皆鹿こ檀_實給我們出了許許多多的技術難題,有很多需要我們攻關、創新的關鍵技術環節。這些問題的解決會推動航天事業的發展。最近一段時間,這項工程得到了國內外各方面的支持和關注,近年來,國際宇航界都在探討對深空、對月球的探測。美國、俄羅斯、印度、日本都提出了各自的深空探測思想,并做出探月的具體安排,我們的探月工程計劃正符合世界航天技術發展的潮流,也表明了中國航天科技基礎的實力。肯定地說,這個工程令世人矚目,是一個對中華民族具有凝聚力的工程。”
欒恩杰指出,“從探月工程的技術牽引和帶動作用來看,首先它可以帶動運載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大型運載火箭的研制工作。
其次,我們現有的測發控系統是針對近地軌道飛行器的,深空測控網還未建設起來,探月工程的實施必將帶動中國深空測控網的發展。
第三,與近地觀測衛星相比,月球衛星的技術難點和工作狀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產生了新的技術需求,從而帶動衛星平臺和軌道器技術的發展。此外,月球探測還將建立天文觀測新的平臺,推動中國天文觀測的發展。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把太空軌道器作為天文觀測的基地(如著名的哈勃望遠鏡),推動天文學的發展,美國就利用航天器來探測深空、外太空的狀態。探求人類的起源,探求宇宙的奧妙。”
欒恩杰在談及正在實施的探月計劃即“嫦娥工程”時表示,該工程將分三期進行,現在進行的工作,是為后續的載人登月奠定基礎。從2004年1月正式啟動探月計劃即“嫦娥工程”,三年走了三大步。2004年是開局年,2005年是攻堅年,2006年是建造年。現在嫦娥已經順利“飛天”了。“在航天史上,僅僅用三年,從立項到批準,從批準到拿出衛星,到再把衛星送入月球軌道,確確實實不容易,其中充滿了酸甜苦辣。一言難盡?!睓瓒鹘苌钣懈杏|地說。
據欒恩杰介紹,中國的月球探測工程規劃將分為“繞”、“落”、“回”三期,目前,第一期繞月探測階段已經開始。他說,衛星在經過幾次“剎車”后,已經準確地進人了月球軌道。做到這一點很難,因為在這之前還沒有哪個國家第一次發射探月衛星就成功的。欒恩杰說,這對我國的測控技術是個考驗。
二期工程為“落”,即發射一顆月球軟著陸器,并攜帶一顆“月球車”,進行首次月球軟著陸;三期工程為“回”,即發射一顆月球軟著陸器,進行月球樣品自動取樣并安全返回地球。
2006年,在人民大會堂耀眼的燈光下,欒恩杰和建筑大師吳良鏞、藝術大師喬羽、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一起,獲得了中國十大系列英才獎,頒獎詞稱贊欒恩杰是“我國著名的導彈控制技術專家和航天工程管理專家”。這句頒獎詞,概括了他一生在航天事業上的兩大建樹。
如今,這位將自己一生交給航天事業的科學家,正在中國西南一個深山坳中,和他的同事一起,抒寫著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