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經濟特區,在中國是個新鮮事。特區能辦起來,也很不容易。那么,經濟特區到底是怎樣創辦起來的?
毛澤東說:香港的游資那么多。可以利用嘛
上世紀50年代,毛澤東集中力量探索中國獨特的社會主義道路。他要把中國的社會主義搞得和蘇聯的模式有所不同,但從何人手呢?他需要調查。調查時,他始終把廣東作為重點之一。
1954年11月,毛澤東來到廣東省搞調查研究。廣東省委書記陶鑄和廣東省長林李明一直全程陪同毛澤東。一路上,毛澤東認真聽著廣東省二位領導人以及隨時被叫來的部門負責人的匯報。這次,毛澤東聽了許多部門的匯報,但重點是經濟部門。
毛澤東聽匯報有個要求,就是要講真話。陶鑄深知毛澤東的性格。他要求廣東被叫來向毛澤東匯報的干部,在毛主席面前,要有一說一有二說二,不要有顧慮。要顧慮,就是顧慮講假話。講假話,到時候站不住,毛主席就再也不會聽你的匯報了。當時廣東省的干部都知道了毛主席的這個要求,記住了陶鑄的話。在向毛澤東匯報時,不管是好消息,還是不好的消息,都實話實說。毛澤東對這一點很高興,他說,他非常愿意聽這樣的匯報。
毛澤東聽匯報時,不光對廣東省的情況感興趣,也對在廣東旁邊的香港感興趣,他還專門聽了香港情況的匯報。一天,陶鑄、林李明和港澳工委的負責人饒彰風、黃施民又一次向毛主席匯報了香港的經濟形勢。他們說:香港是資本主義,但經濟形勢并不是像宣傳中說得那么糟,而是很好,特別是游資多。原因是:受民族解放運動的影響,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的富豪商賈紛紛將大筆的資金轉移到了相對安全的自由香港,短期內,香港幾乎變成了“金港”。富賈們將資金移至香港后,除部分低息貸給當地企業使用外,剩下的部分,一時間竟很難找到用戶。毛澤東聽后哈哈大笑,說:沒有想到,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幫了香港的忙,富豪們把錢都拿到香港來了,這好嘛!毛澤東深思了一會兒,提出了一個思路,他說:外國的游資到香港這么多,我們也可以利用嘛。辦一個輕工業工廠企業所需的錢,貸款也好,投資也好,兩三年之內就能賺回來,再還給人家。毛澤東還說,這樣對雙方有利,我們用人家的錢,辦了工廠,他們的錢也生了利息。更主要是對我們有利。我們辦廠缺少資金,靠我們自己積累資金,速度慢,香港有這么多游資,我們應該利用。說到這,毛澤東停頓了一會兒,堅定地說:這是個機會,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毛澤東對陶鑄、林李明講了這樣的道理:我們現在雖然不能失去警惕性,要準備對付美蔣,但是,認為世界大戰馬上就要打起來,原子彈馬上要從頭上掉下來。也不對。我們現在完全可以搞建設,在沿海地區,我們要抓緊搞一些輕工業,加快積累,幾年就能收回投資,用香港的游資,發展我們的工業,何樂不為?毛澤東在1954年就談到的這些意見,正是他后來在1956年寫的《論十大關系》的思想基礎。毛澤東還認為:應“更多地利用和發展沿海工業,特別是輕工業”。從這一點可以看到,毛澤東不光思考問題很深,看得很遠,而且,他的思考帶有連續性。
陶鑄和林李明二人商議了一下,按照毛澤東的思路。提出了一個利用香港游資發展廣東省的輕工業的意見,他們把這個意見寫成了一個簡要的匯報提綱,在繼續陪同毛澤東視察時,專門向毛澤東談過。毛澤東非常認真地聽了他們的思路,聽后覺得很好,又利用晚上的時間,認真看了他們的提綱,毛澤東看后,心里很高興。但作為黨中央主席,毛澤東不能立即就輕率地表態。他自己要思考,也要回北京去征求其他中央領導人的意見。實際上,毛澤東在視察廣東時,一直在思考著陶、李二人的意見。這使他形成了利用香港資金,使廣東得到特殊發展,即將廣東當作一個大特區的初步想法。
毛澤東與陶鑄臨別時說:“你們的想法不錯,寫個報告,我把意見帶回北京去商量。”據說廣東省委的報告很快就呈送到了中央,但一直沒有得到正式的回復。
中央到底是怎么樣研究的?毛澤東是否也有遺憾?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但至少可以肯定:毛澤東早在1954年底,就有要辦特區的打算,而且,他的思路,是把整個廣東省辦成一個大特區。這個大特區,是以吸收香港游資辦自己的輕工業為主要特點的。但不管是什么原因,毛澤東的這個思路確實是被擱置下來了。
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高速發展引起第二代領導人的關注
當歷史的腳步邁入20世紀70年代末時,中國和世界都發生了大的變化。中國已經結束“文革”,進入全面建設階段。中共中央領導集體也已經是新的了,鄧小平在其中則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世界許多國家也高速發展起來,特別是中國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發展的速度驚人,有“亞洲四小龍”之稱。中共中央新的領導集體對于中國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高速發展十分關注。特別是鄧小平,十分想親自到這些國家和地區去走一走,了解一下實際情況,他要去的,也有某些被稱為“四小龍”的地方。他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了這一想法,得到了政治局的支持。于是,鄧小平便打點行裝,在1978年走出了國門。
1978年一年之中,鄧小平連續4次出訪,先后訪問了緬甸、尼泊爾、朝鮮、日本、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同時,他對香港的情況也作了進一步的了解。鄧小平回來后,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了一個明確的意見:中國要加快發展,就離不開世界,應該學習亞洲一些國家高速發展的經驗。他當時就提出:中國也可以劃出一塊地方,吸收外資,引進先進技術,用特殊的政策,使這個地方發展,這是一個實驗。鄧小平還建議:中央的領導干部,特別是管經濟的,要走出去,看一看。中央贊同鄧小平的這個意見。就在1978年這一年當中,中國有13位副總理和副委員長以上的領導人,先后21次訪問了51個國家。他們的出訪,開闊了眼界,了解到了一些真實情況,回來后,都提出了要學習許多國家的發展經驗的意見。但是,究竟怎么樣學,大家還拿不出一個具體意見。而這時,在鄧小平頭腦中,則醞釀著一個大膽的方案:辦特區。特區在哪里辦?鄧小平進行了思考,他認為,最好是在靠近香港等發達地區的地方,劃出一塊地方,辦成特區。他把目光盯在了深圳、珠海、廈門等地,也考慮到了上海等地。但他的決心還沒有下。
正在這時,中共中央于1978年召開工作會議。廣東省代表團來到了北京,團長是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勛。他在會上做了題為《廣東的建設如何大干快上》的工作匯報。他說:“從廣東來看,要大干快上,當前面臨的困難還很多。其中主要的是糧食壓力大,電力、燃料緊張,鋼鐵等原材料供應不足……同時,我們也希望中央能給廣東更大的支持,同時多給地方處理問題的機動余地。比如農業機械化,如果中央允許我們吸收港澳、華僑資金,從香港引進一批先進設備和技術,購進電力,進口部分飼料,就可以一方面先把國營農場、畜牧場、淡水養殖場等武裝起來,作為示范,培養人才,取得經驗……”這份匯報材料是習仲勛在到廣東工作了7個月之后形成的。習仲勛的報告引起了中央的注意,但他認為還要在中央大聲疾呼,于是,他找到了鄧小平,在匯報廣東省工作的同時,也匯報了自己關于在廣東劃一塊地方,作為特別行政區,給予特殊政策,使其快速發展的想法。習仲勛和鄧小平都沒有想到,二人竟是不謀而合。鄧小平非常高興地說:“對!辦一個特區。過去陜甘寧邊區就是特區嘛!”對于辦特區的地點,二人也是不謀而合,都提出可以辦在深圳。鄧小平還向習仲勛詳細詢問了深圳的情況。當他得知深圳只是一個小漁村,目前還很窮時,堅定地說:就在這里搞,這是一個實驗,一個小漁村,是會搞好的,不會搞壞。就在習仲勛找鄧小平匯報工作不久,鄧小平在一次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了在廣東深圳試辦特區的意見。鄧小平的意見,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多數同志的支持。沒過多久,中發[1979]50號文件出臺了。在廣東深圳辦特區的事定下來了,鄧小平讓廣東省的同志回去后抓緊實施。當時鄧小平想得很多,很遠,他甚至提出了是否可以在特區發行特殊貨幣的問題。但中央的許多同志考慮到我國貨幣的統一性問題,認為不妥。鄧小平也接受了這個意見??梢姟V醒胱龀鲆粋€決策的過程,是十分民主的。
谷牧派幾路人馬出國考察
中央辦特區的決策定下來了,但對于怎么辦,還要進一步考慮。中央對此是十分重視的。政治局研究,由國務院主管經濟工作的谷牧具體負責調查研究工作。谷牧根據中央的意圖,召集有關人員開了多次會議,研究出國考察問題,最后決定派代表團出去看一看。一是派國家計委和外貿部組織的港澳經貿考察組,對港澳地區進行了實地考察研究。這個代表團回來后,寫出了一份具有開拓性的經濟考察報告:谷牧自己也出去考察,他率領的則是政府考察團,到一些國家和地區去了解人家是怎么發展的,特別是了解人家引進外資和技術的經驗。當時,中央對南斯拉夫的發展經驗也很重視,根據鄧小平的指示,由李一氓擔任團長的中共代表團去了南斯拉夫,對這個國家領導企業的經驗和企業管理情況進行了解。
這幾路考察團,要數以谷牧為首的那一路,投放的力量最強。團員包括:輕工部楊波、水電部錢正英、農業部張根生、國家計委王全國,此外,還有李灝、王維成、胡光寶等幾位沿海地區的省市負責人。行前,谷牧把這些人召集到一起,對需要考察的事情進行了反復研究,谷牧還給每個同志做了一身中山裝,顏色統一,很像樣子。這個考察團的目的,并沒有對所去的國家政府說明,只是說去那里訪問,有的則像是帶有禮節性的回訪,而實際上則是我國政府派出去學習的,是了解人家發展經驗的。可以說,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前夕,對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一次實地考察,是第一次認真地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
鄧小平對谷牧率領團進行的這次考察十分重視,不管多么忙,他總是優先聽谷牧關于這次考察團組團和準備情況的匯報??疾靾F臨行前,鄧小平又專門找谷牧談話,再次強調了考察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情況的必要性,同時要求他們:要詳細地做一些調查研究,好的、壞的都要看,既要看人家的現代工業發展到了什么水平,也要看看他們的經濟工作是怎么管的,資本主義的先進經驗、好的經驗我們應當把它學回來。鄧小平最后強調:這樣做,不是我們的發明,是毛主席早就在《論十大關系》中講清楚了的。
谷牧所率領的政府代表團的考察活動,以西方5國(西德、英國、瑞士、丹麥、比利時)為主。這5個國家對中國政府派出的訪問團極其重視,訪問團不光是受到了“紅地毯”級的接待,更重要的是,這些國家幾乎是有求必應,想去看什么,人家都給安排,并且派專家給現場講解。
各路考察團回到北京后,又對考察的情況進行了反復研究,都形成了考察報告。這些考察報告中,分量比較重的有三份:一份是關于西歐5國的經濟考察報告,一份是關于港澳的經濟考察報告,一份是對南共的考察報告,三份考察報告分別轉呈了中央。這三份報告,對于中央政治局下決心創辦經濟特區,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也提供了中國辦特區的可以借鑒的經驗。
鄧小平說:“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如果說,對于辦特區問題,在1978年底之前還是在小范圍醞釀,并未公開的話,那么,從1978年底開始,中央關于辦特區的決策,就已經明朗化了。這是以1978年12月18~22日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的。正是在這次會議上,中央提出了“對內搞活,對外開放”的初步設想,而且,這已經不是放空炮,是在事先定下了方向和辦法的。這個方向和辦法,就是試辦特區,地點就是在廣東省先搞。
為什么要先在廣東省先搞?除了前面講到的習仲勛等同志的作用外,也應該肯定,廣東省是中國對外開放,引進外資條件最好的省份。當時,在香港的人口中,80%的人祖籍都是廣東人。中國人戀根,這是祖傳的。香港人從來就沒有忘記祖國。要引進外資,首選是香港。要辦特區,最能借力的,也是香港。
辦特區,最重要的是要政策,要自主權。對于這一點。習仲勛等同志看得十分清楚。但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一個省伸手向中央要自主權,要特殊政策,是要思量再三的。搞不好會被人扣上搞分散主義的帽子,或許還會有更重的政治帽子在等著他們。但是,廣東省委的同志,為了廣東省的發展,打消了顧慮。1979年4月5~28日,習仲勛與王全國一起赴京參加中央工作會議,這次會議主要是討論調整國民經濟和當前的思想理論工作。廣東省的代表團對于思想理論問題也重視,但他們最重視的,還是經濟問題。在會上,王全國代表廣東在中南組向中央匯報了廣東如何利用有利條件為國家多創外匯等措施。匯報是按廣東省事先準備好的口徑講的,而習仲勛卻等不及了,在王全國匯報當中,習仲勛多次插話,向中央提建議。習仲勛直接向中央提出:“不僅經濟體制、整個行政體制上也要考慮改革。中國這么大,各省有各省的特點,有些應根據省的特點來搞?!庇腥藛枺簭V東省要搞出什么特點?習仲勛直言道:“廣東就是要中央放點權,讓廣東先行一步,放手干?!庇腥藛枺骸皬V東要什么權?”習仲勛說:“廣東作為一個省,等于人家一個或幾個國家,但現在全省的地方機動權力太小,中央統得過死,不利于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們的要求是在全國集中統一領導下,放手一點,搞活一點。這樣做,對地方有利,對國家也有利?!比缓笏盅a充說:“如果給廣東一個特殊政策,經濟可能幾年就上去了?!碑敃r,中央要在廣東辦特區的事情,已經明朗化了,大家也知道習仲勛講的特殊政策指的是什么。與會同志對習仲勛的意見是贊成的,并且補充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這使廣東省的同志感到受益匪淺。
就是在這次會議期間,習仲勛奔走于中央各領導的住處,奔走于中央各部門,他還提出,要單獨向中央政治局常委匯報,中央同意聽他的匯報。在會議緊張進行時。中央政治局常委專門抽出時間,聽習仲勛的匯報。匯報時,習仲勛對于在深圳辦特區的方針、辦法、政策、打算,以及一些具體措施,都講了,最后還是歸結到要求中央給廣東省特殊政策問題,他要的是部分自主權。他的意見和建議得到了常委們的支持。會議期間,習仲勛還和楊尚昆一起找到了鄧小平,專門向鄧小平匯報。這次匯報前,辦特區的決策已經定了,辦特區的方針、辦法有了一些初步的東西,主要解決的,是特區的名稱問題和中央的資金支持問題。對于第一個問題。習仲勛等同志提出了三個選擇方案:一是出口加工區,一是特別貿易區,一是特別工業區。對這三個方案,鄧小平都不滿意。鄧小平略加思考后,拍了板:“就叫出口特區,簡稱特區!”習仲勛聽了,立即表示贊成。說:“好,就叫特區,這個名稱好!”匯報到需要中央資金支持時,鄧小平十分果斷地說:“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中央派出了辦特區的工作組
考慮到辦特區是中國的一件大事,它的成敗關系到中國改革開放的全局,需要中央直接派人去支持,同時也考慮到,辦特區是新事物,能否超出中央控制,是不是會搞亂了,對于這些,也需要中央能夠掌控得住。因此,中央決定派出一個指導辦特區的工作組。工作組由谷牧帶隊。習仲勛在北京時,鄧小平就告訴他,中央做出了這一決定,習仲勛非常高興。有了中央工作組的支持和幫助,他就更有信心了。在北京期間,習仲勛和谷牧單獨就廣東辦特區的問題談過幾次,二人對于辦特區信心十足,對于辦特區的一系列想法,也達到了不謀而合的地步。
習仲勛心中有了底,也不在北京久留,很快就返回廣東。習仲勛回廣東后第一件事,就是召開省委常委擴大會。在會上,他傳達了中央工作會議的精神,并將他向中央政治局常委所作的匯報,向與會者做了簡要說明。
就在廣東省委開會落實中央會議精神的同時,谷牧在北京也加緊了準備工作。他親自在中央一些部門挑選了一些得力干部,組成工作組。還多次召開會議,就去廣東等地工作之事,做出安排。1979年5月中旬,谷牧率領一個由中央有關部委組成的工作組到達了廣東省。在谷牧到達廣東之前,中央已經把福建也納入到辦特區的實驗范圍,決定在珠海也辦一個特區。因此,谷牧此行,不光是要對廣東省辦特區進行指導,還要對福建省辦特區的工作進行指導。工作組也分成兩路,一路去廣東,一路去福建。但廣東始終是辦特區的重點。谷牧自然也是要親自到廣東來調查研究的。谷牧率團到廣東后,對辦特區的問題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他們研究了政策問題,研究了引進技術問題,更重要的是研究了給予廣東省特殊政策的問題。經過對辦特區的有關問題進行實地考察、研究之后,谷牧會同廣東省的有關同志組織了文件起草小組。去福建省那一路也同時組成了文件起草小組。文件都是以廣東和福建兩個省的名義起草的。采取的是向中央請示報告的形式。廣東省由于先行一步,經驗多一些,文件也起草得快一些。6月6日廣東省委正式擬定了《中共廣東省委關于發揮廣東優勢條件,擴大對外貿易、加快經濟發展的報告》。谷牧見廣東省的文件已經搞出來了。就決定去福建。親自去幫助他們搞出文件。他率團到達福建不久,福建省委也擬定了《中共福建省委、省革委會關于利用僑資、外資、發展對外貿易。加速福建社會主義建設的請示報告》。谷牧把兩份文件匯齊后,帶回北京。正式轉交給中央。中央政治局對這兩份文件很重視,開會研究后,很快做出決定,批準廣東、福建兩省改革開放先行一步的方案。1979年7月19日,中央下發了中發[979]50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于對外經濟活動和靈活措施的兩個報告》。文件中明確批示:“出口特區”先在深圳、珠海兩市試辦,待取得經驗后,再考慮在汕頭、廈門設置。擬組織一個協調小組,隨時了解閩、粵兩省執行政策的情況,適時協調有關方面的關系。適時解決矛盾。使這個對外經濟活動的新的特殊的政策得到順利地進行(當時之所以叫做“出口特區”主要是為了區別于資本主義國家和地區辦的“出口加工區”)。
國家成立了進出口管理委員會
辦特區。最大的問題,就是進出口問題。新中國自建立以來。進出口都是由國家控制的,是高度集中于中央的?,F在要辦特區,要由特區直接引進資金、材料、技術,就要打破原有的國家管理體制。給特區以自主權。但是國家又不能完全失去對于進出口的控制,怎么辦?中央政治局反復研究后決定:成立一個專門管理進出口和機構——進出口管理委員會,這個機構是正部級單位。其前身是國務院進出口領導小組辦公室,但實際工作范圍很大,跨了經濟和外交兩個領域不說,國家進出口和政策、范圍和數量都要由這個部門拿出意見。但最實際的任務,是具體負責國家對外開放工作。而對外開放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項工作,是指導特區建設。為了辦好特區,這個部門要對特區的進出口政策進行恰當的把握,既要保證特區的自主權,又不能完全失控。
1979年8月,國家進出口管理委員會成立了。最初,這個機構設在國家計委,但單獨辦公。后來搬至9號院,獨立性更明顯,它實際上直接對中央負責。管委會主任由谷牧同志兼任,常務副主任是周建南同志,而江澤民同志就是這個委員會的副主任之一兼任秘書長。進出口委黨組的下屬由外貿部、外經部、中國銀行、海關總署、外匯總局、商檢總局等9個單位組成。周建南同志后來曾稱贊說: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集體,大家雖然來自四面八方,但卻是齊心齊力,干實事的。
中國辦經濟特區。是史無前例的,各種各樣的意見都有,更多的是看。中央也講,這是搞實驗。可見,當時辦特區有風險,而指導辦特區的這個中央機構,則更處在風口浪尖上。為了把特區辦好,又不走彎路,在這個機構工作的同志,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并且要經常深入特區去調查研究。他們不光要對特區進行調查研究。還要對國外的經驗進行考察、對比,更使他們費盡心血的是,他們要為特區定出發展方向和藍圖。因此,在中央辦特區初期。許多人把這個機構比作繪制特區藍圖的職能部門,辦特區的中央指導部門。
的確,在開始辦特區時,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鑒,大家也心中沒有更多的好主意,許多人都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進出口管理委員會。這個機構也不負眾望,在剛剛成立不久,就在派員進行反復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為廣東、福建兩省辦特區提供一個基本的規章。正是因為有了這個規章。特區才一步一步順利地辦了起來,并且每走一步,就留下了一個輝煌。在人們稱贊特區的成功時,卻很少有人知道,國家進出口管理委員會為特區的創辦,起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國家法律肯定特區
辦特區初期,中央一點也不敢松懈,中央工作組長期在特區指導、調查研究。谷牧更是在北京和特區之間來回跑,他后來也數不清跑了多少回。他深知,中央已經把辦特區的任務壓在了自己的肩上。1980年3月24~30日,受中央委托,谷牧副總理在廣州召開了廣東、福建兩省會議。檢查總結中央關于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和試辦特區的具體執行情況。廣東省的習仲勛、楊尚昆、劉田夫、吳南生,福建省的馬興元、郭超等同志和國務院有關部門及港澳工委的負責同志參加了會議。會議主要研究了特區發展問題,大家一致認為,特區發展實踐已經證明。特區不光是進出口問題,而是特殊經濟政策指導下快速發展的問題,其本質還是中國本土實際經濟的發展。這種經濟發展,是特殊的。因此。用“出口特區”的名字,已經不能包括特區的實際內涵了。因此,這次會議采納了廣東提出的建議,并報經中央同意,將“出口特區”改為具有豐富內涵的“經濟特區”。
也是在這次會議上,許多同志提出:辦特區已經有了初步經驗,實踐證明是成功的:辦特區不是一兩個省的行為。是中央的決策,關系國家改革開放的大局,應該用國家法律的形式把辦特區這件事確定下來。谷牧同意把這個意見帶回北京。
谷牧回北京后,在政治局會議上匯報了這件事情。中央政治局的同志一致同意把這個意見:交給全國人大常委會。1980年5月,中共中央發出了:《關于“廣東、福建兩省會議紀要”的批示》——中發[1980]4l號文件,對兩省的對外開放活動予以了肯定。1980年8月26日,經過反復論證,十三次修改草稿,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批準了建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并批準公布了國務院提請審議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從此,中國的經濟特區通過國家立法程序正式誕生。此后不久,國務院相繼批準了上述四個經濟特區的位置和區域范圍,這標志著中國經濟特區正式誕生,并受到了國家法律的肯定。
兩省特區會議的召開
廣東和福建是辦特區的主要省份,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這些經驗需要總結,其他省份也要學習這些經驗。更重要的是,我們辦特區經驗還是少,還要進一步學習外國辦特區的經驗。于是中央決定,召開廣東、福建兩省特區會議,總結我們的經驗,也學習外國的經驗,而主要是學習外國辦特區的經驗。1981年5月27日。6月14日,國務院在北京召開了對經濟特區來說具有深遠意義的廣東、福建兩省和經濟特區會議。有報道說,參加會議的共有54個單位,136人,由谷牧副總理主持。周建南同志協助。這次會議的準備十分充足。會前。周建南同志專程到深圳、珠海等地進行了為期20天的調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對我國辦特區的經驗進行了初步總結。
更重要的一項任務,即了解、概括、學習外國經驗的任務,交給了江澤民。1980年9月下旬~10月份。在聯合國有關機構資助下,江澤民同志作為中國政府派出的第一個考察外國經濟特區代表團團長,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工作委員會有關工作人員的參與下,率領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廣東、福建兩省,深圳和廈門兩個特區負責干部組成的9人小組,到斯里蘭卡、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墨西哥、愛爾蘭6國的9個出口加工區、自由貿易區進行考察。還借途經日內瓦的機會,邀請聯合國組織的10多位專家舉行了兩天討論??疾旖M從所見所聞及有關材料中,對國外經濟性特區的基本經驗歸納了5條:1立法比較全??刹僮餍詮姡?有開發總體規劃,從小到大建設;3管理體制靈活,地方和企業有很大自主權;4注重人才培訓;5有優惠政策?;貒?,在對各國經濟特區建設情況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對我國經濟特區的建設提出了全面的政策性建議。這些都為會議的順利召開奠定了基礎。因此,在與會者對經濟特區的很多重大政策問題統一了認識之后,便形成了《廣東、福建兩省和經濟特區工作會議紀要》。這次會議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對舉辦特區的指導思想、基本方針和重要的政策措施,進行了深入討論,提出了較系統的意見。會后報請中共中央、國務院審查。
黨中央、國務院充分肯定了這次會議。一個星期后便批準了這一《紀要》,并以中發[1981]27號文件的形式下發。這次會議對舉辦特區的方針政策的構架做了初步的集成工作,為特區的創辦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江澤民同志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后,對特區建設仍然十分關心。在1991年特區創建十周年之際,他作為經濟特區創建者之一來到了深圳,當他看到深圳的建設者們所取得的成績時,在慶祝會上高興地說:“我們可以滿懷信心地期望,再過10年,當經濟特區慶祝它建立20周年的時候。將會創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更大成績,將會更加生機勃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