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園

背景
(1)“8000元資金上漲到20億元”神話;
(2)公眾認知度最高的本土“股神”。
記住理由
本土“股神”裸泳
林園是“股神”,這是林園還是散戶的時候。
林園并非像他“吹”的那么“神”——這是在林園有了陽光私募以后;2008年股災,“股神”林園也未幸免。
如果“林園神話”也不那么靠譜,那么,這將意味著牛市叢生的一干本土散戶“股神”全軍覆滅。
林園造神:語不驚人死不休
2006年3月4日,林園決定把自己的“財富神話”讓媒體曝光。林園是散戶,且聲稱在股市的交割單都是用別人的名字開戶——林園說一共有40多人的名字,唯獨沒有他本人,這樣,“林園神話”從一開始就注定無法考證。
然而,這一點并沒有影響媒體的推波助瀾,繼而也沒有影響散戶們追捧他這個橫空出世、身份可疑的“中國股神”。
現在回頭看,能夠見證的只是林園造神的“中國功夫”:語不驚人死不休!
中國資本市場有太多的神話,但當時的神話中的主角很少有散戶,雖然有楊百萬,可楊百萬的“投機”色彩太濃,顯然不符合當時政府所主導的典型取向。于是,林園站出來了,而且聲稱是“價值投資者”,而且他說,當年楊百萬只是他的“跑腿的”。中國的散戶太需要能夠代表他們的“神”了,林園這個“股神”無疑是他們渴望已久的現實興奮劑與心理安慰劑,盡管林園說話太滿細品未免有些忽悠的嫌疑,可他還是被瘋狂的散戶推上了神壇。
當時趙丹陽、但斌這些堪稱“股神”的陽光私募“大佬”信奉的是價值投資,那么,散戶林園聲稱自己也是“價值投資”;但斌強調自己是企業分析師,推崇烏龜式投資策略,那么,散戶林園也宣揚和企業的“肌膚接觸”,也聲稱,在熊市時采取“烏龜策略”,即像烏龜一樣,選好股票后就靜靜的趴著,一動不動,在牛市中操作頻繁;趙丹陽、但斌不時都有連續幾年驕人的業績單示人,那么,散戶林園自稱創下了從8000元資金起步到2007年資產總額高達20億元的“神話”。
如果說,趙丹陽、但斌對價值投資和巴菲特充滿了虔誠的敬畏之心,那么,散戶林園則是連巴菲特都不放在眼里。
巴菲特有過投資的失誤,可林園自稱炒股從來沒有虧過錢,躲過了所有的熊市,抓住了所有的牛市,投資十幾年,從來沒有失誤過。
巴菲特、彼得.林奇這些世界一流股神投資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充其量也就在30%,按照林園自己的說法——“我投資股市的16年間(截至2006年),年均復合增長就是98%。”
#8195;#8194;#8194;巴菲特52歲的時候資產是2億美元,而林園透露,他在2005年就給自己定下目標:“我在42歲的時候,股市中的資產就算是4億元人民幣,我相信到了2008年,股票資產至少也能番一番。不信咱們就先等三年后再看。”
林園自詡“賺錢的基因已經深入到骨子里”,且強調:“也許財富可以復制,但我不相信自己的操盤風格能夠復制。”
這就是林園,一個業績不可考卻憑自話自說壘就的“股神”!
這就是“林園神話”,像雨像露又像風的“炒股大話”!
雖然破綻可見,雖然泡沫明顯,因為應合了當時多方的需求,便也就沒有人去刨根問底式的深究,即使有明白人也揣著明白裝糊涂,懶得去點破——要知道,在“股神”四起的瘋狂股市,較真,除了掃大伙兒的興外就只有自討沒趣的份。
“股神”裸泳:“林園神話”在陽光下消解
與那些“帶頭大哥”式的大小“股神”的命運不同,“股神”林園成名之后迅速“變臉”,于2007年3月聯合深國投,推出了屬于自己的證券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
既然是陽光私募,一切有了公開查證的數據,林園這位學醫出身的“股神”的能耐也就暴露在陽光之下。
到目前為止,投資者九成虧損,讓人吃驚的是,把自己描繪成近乎“東方不敗”的“股神”林園也不例外。
林園看好的金屬、金融等股遭遇全球經濟衰退的打擊。林園公布的重倉股貴州茅臺、招商銀行、黃山旅游已經遭到腰斬。林園旗下的三個產品,回報率分別為-8.5%,-41.34%和-40.49%,同期大盤跌幅為1.71%,47.08%,47.56%。林園的投資回報率勉強合格,但神的光環減少不少。
在前兩年的大牛市中,林園的資產處于急劇擴張期——從4億元到20億元——也是名望如日中天之時。問題在于,牛市中借款追加投入所得到的收益,會在熊市中加倍虧損,也就是說,由于資金量與資金成本的增加,虧掉本金所需要的調整幅度越來越小,如今市場深達50%以上的調整幅度,足以使借貸入市者、相信大盤藍籌股者失去所有的盈利。
如此,“股神”林園“到了2008年,股票資產至少也能番一番”的誓言注定就泡湯了。
與此同時,伴隨“股神”裸泳的是,曾經自造的“神話”也一并在陽光下消解。
著名財經評論家葉檀著文直言:牛市中有很多人披上神皮,林園是其中一個,熊市中有很多股神會褪下神皮,不知道林園會不會是其中的一個。現在下結論為時過早,但在一些絕望的投資者的心中,把股神與騙子劃上了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