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黃金要考慮人民幣升值因素
2008年4月10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突破了7的整數關口。截至7月1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已經達到6.8608,而且表現出繼續升值的欲望。實際上,如果從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改革(一次性升值2.1%)算起,人民幣匯率的累計升幅已經達到17%。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因為國際上黃金價格用美元結算,而國內黃金價格用人民幣結算。這就相當于最近3年來,投資者在黃金投資上已經被抵消掉了17%的利潤漲幅。
#8195;“你要投資黃金,一定要把未來人民幣升值的因素考慮進去。”面對不斷波動的黃金價格和不斷上升的人民幣匯率,來自上海期貨交易所的特聘專家劉剛如是說。
劉剛說,人民幣快速升值對黃金價格的影響很大。投資者購買了一個黃金產品之后,要面臨黃金價格波動和人民幣匯率變化兩個風險,而這兩個風險都影響著投資者持有的黃金的價格。實際上,在前段時間,國際黃金價格并沒有上漲,但由于人民幣匯率上升,導致了國內黃金價格下跌,那么,如何來規避人民幣升值的風險呢?劉剛認為,投資者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對人民幣升值進行合理預期。如果投資者決定7月份投資黃金,就要考慮到人民幣未來一段時間升值的可能性。假如投資者認為未來人民幣升值幅度為5%,同時計算自己投資的黃金產品大概也有5%的利潤,那么兩者相抵,投資者就可能得不到收益,因此應該放棄這個黃金品種。
第二,建立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風險控制機制,合理應用做空手段。對投資者來說,人民幣升值不一定就是絕對不利的,因為期貨市場有做空的機制。如果投資者合理地利用做空機制,在國際黃金價格下跌5%的情況下,可能獲得的收益會有10%。這另外的5%就是從人民幣升值中得到的收益。
第三,如果投資者不能掌握有效規避人民幣升值風險的手段,那么就應該選擇一個價格里面已經反映了匯率風險的投資市場,例如黃金期貨市場。
在國際市場上,期貨價格通常比現貨價格要高;而在國內,黃金期貨的價格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比現貨價格低,這就反映了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國內黃金期貨反映了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所以如果投資者進入這個市場,至少能夠規避一部分風險。”劉剛說。
黃金投資不宜作為家庭理財主投品
世界黃金協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人均黃金年購買量約0.2克,遠低于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人均10克的水平,其中投資所占比例更小。因此有關專家認為,如果家里有余錢,不妨做一點黃金方面的投資。但是,黃金投資不宜作為家庭理財的主要投資產品,要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以及資金量決定黃金資產的配置比例,建議黃金所占的比例占家庭投資資金的10%比較適宜。
全球商品牛市盛宴正在散場
2008年上半年,注定成為重要的歷史時刻。讓世界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有:糧食價格的不斷高漲,原油最高沖至147美元,通貨膨脹成為各國均擺脫不了的陰影。但就在各方對通脹表現出持續擔憂之際,另一個陰影開始光臨:全球性的經濟下滑。除了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速急劇縮減、甚至帶來衰退的擔憂外,象中國等慣常以超常速度運行的經濟列車也在內部以及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開始減速。世界的目光是盯著通脹、盯著價格,加息開始成為各國央行不得已的選擇,但另一方面,顯示經濟減速或衰退的數據也引起部分人士的關注。最富戲劇性的事件是,雖然糧價與油價不斷無情地刷新有史以來的紀錄,但在持續的瘋狂之后,糧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又開始了急速下跌。如果我們把對這類商品過多的感情色彩淡化掉去,如果我們在已取得“共識”的商品價格大漲因素之外細細梳理,也許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就是:全球商品的牛市正在結束!
牛市是否結束,得從牛市如何開始進行探究。本輪氣勢磅礴的商品牛市,主要源于以下原因:
首先是經濟的發展對資源以及能源等商品需求的急劇擴張。不同于以往的是,確實是中國、印度等龐大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使得需求出現幾何級數的增加,同時,富裕人口的增加也使得對食品的需求數量激增。可以說,需求因素是第一位的。
其次,資金的推動作用相當明顯。我們看到,在脫離金本位之后,意味著貨幣發行的最大約束因素消失,在為經濟發展注入血液的同時,也帶來了過多的資金。加之刺激經濟已經是各國政府的首選,因此,表現上獨立的中央銀行實際上已很少選擇采取緊縮政策。日益膨脹的資金在全球每個角落尋找出路,商品期貨市場甚至迎來了諸如養老基金等以往絕少露面的龐然大物。在這些資金面前,任何品種都變得袖珍,巨量資金推動之下,價格上漲成為唯一的選擇。
最后才是美元的因素。雖然美元被指責為商品價格上漲之罪魁,但我們應該看到,從1971年8月15日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與黃金(204,1.81,0.90%,吧)脫鉤開始,便開始了美元漫長的貶值之路。因此,將商品價格上漲簡單地歸為美元指數在2002年初見頂后一路的下跌是有失偏頗的。美元從2002年1月到2008年3月的最大跌幅也就41.33%,但期間倫銅的最大漲幅是超過5倍,美豆的漲幅是2.68倍,美麥是3.84倍,原油6.35倍。
從今年3月以來,美麥、豆、原油有見頂或逐步見頂的跡象,究其成因,經濟減速以及資金退潮應是最為主要的。從過往數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經濟運行情況也可以看到如下的循環:隨著經濟的緩慢復蘇,社會對資源以及能源價格的需求漸增,慢慢推高相關商品的價格——經濟進一步走高,從而帶動相關商品價格以及其他行業商品價格的走高——過高的價格逐步成為制約經濟上漲的因素,引發需求的減退,從而使得經濟增速減緩并導致商品(包括資源及能源)價格的下滑。另外,在各國央行開始正視通脹壓力、開始加息,以及金融市場的大幅動蕩,也使得資金潮漸漸退卻。
因此,近期大宗商品價格的下滑,是來自基本面的需求以及資金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據中國國家發改委消息,6月中國銅進口同比下降24.4%。同時,美國會也注意到目前交易規則可能帶來的單邊升勢的結果,對期貨交易規則的修改也在立法程序的推進中。
對大宗商品價格,特別是原油價格的下跌,市場切莫以為可以歡欣鼓舞,可以就此擺脫通脹壓力重新進入低通脹、高增長的黃金歲月。可以說,價格的下跌是經濟放緩的標志,特別是原油的下跌,都顯示來自實體經濟的需求的減緩。原油價格下跌或許會給本身就有反彈要求的股票市場帶來契機,但這只是表象,就象一次颶風的改道不會就此拯救全人類一樣,在經濟減速的情況下,股票市場的表現也堪憂。基本上,大宗商品的價格與經濟運行周期是同向的,只是在拐點出現的時間上會有一定的時滯。多頭最后一個堡壘原油已經失守,而多方第一個突破的品種——銅,也正在構筑頂部,中國滬銅(61020,-310.00,-0.51%,吧)已率先完成了向下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