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iquitous”已經越來越近,企業應該如何應對?富士通給出了自己的創新答案
上個世紀80年代,在中國最貴族的中學——北京景山學校,計算機房是最神圣的所在,房間里鋪著厚厚的地毯,每周兩次,學生們由老師帶領著來此“朝拜”,進門的第一件事是換拖鞋,然后小心翼翼來到那些昂貴的熒光屏前,即使最調皮的男生這時也一本正經。一學期之后,孩子們的成果是一面自己編程畫出的五星紅旗。
就在中國人對計算機誠惶誠恐的時代,地球的另一端,美國科學家已經開始了大膽設想。1988年,已故施樂公司Palo Alto研究中心(PARC)的Mark Weiser博士第一次提出Ubiquitous的概念。“Ubiquitous”一詞來自拉丁語,意思是“普遍存在,無所不在”,即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全面互聯。
這個當年狂想般的計劃正不斷取得進展。包括計算機在內,各類電子終端之間的融合互聯讓我們已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隨時隨地獲取信息和服務。Ubiquitous社會已經不遠了。
IBM、微軟、英特爾和富士通這樣的公司都在不遺余力為這個未來做準備。通過他們的努力,無線城市、信息家電、RFID標簽也不再是新鮮名詞。“我們的社會生活在因特網中,不但產品已經消費者化,企業信息也已經系統化。”富士通株式會社會長秋草直之(Naoyuki Akikusa)5月14日在“2008 富士通國際論壇”上總結到,“面對這么方便的網絡社會,人類社會很多事情都在發生很大改變。IT的每一個硬件和軟件產品都滲透到社會每一個角落,每一個領域都要產生創新。”

網絡無所不在
Mark Weiser博士的概念首先為日本學者所衍生,進而提出了Ubiquitous Network(無所不在的網絡)的概念,認為人們在未意識到網絡存在的情況下,能隨時隨地通過適合的終端設備上網并享受服務。2004年6月4日日本內閣通過U-Japan構想,希望在2010年將日本建設成一個“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任何物”都可以聯網的“信息生態環境”。
在亞洲,除了日本,推出以“U”為核心的國家還有韓國。2004年3月韓國公布的U-Korea戰略,旨在通過信息技術發展政策,爭取提前進入“智能型社會”。2005年2月,新加坡發布的“下一代I-Hub”也標志著該國正式將“U”型網絡構建納入國家戰略。新加坡希望在普遍通信設施、商業政策環境和信息人才的良好條件下,到2009年在全國創建一個真正的無所不在的網絡。
所以,你可否想過這樣的生活:
早上到達工廠,你的制服已經洗好并且掛在了衣櫥里,你不用擔心與同事的制服混淆,因為制服的領子里裝有一個防水防熱的RFID標簽,這個小小的標簽里承載了你的所有信息,而且放在衣服里洗也不會壞;
如果你是一名生產經理,你不一定需要去現場,透過幾臺計算機,你已經可以詳細了解生產進展及物料情況;
下班了,你要去超市購物,每到一個貨架,你的手機便會實時收到該區產品的豐富信息,比如產品介紹、使用方法以及優惠情況,還可以收到折扣券。如果你有疑問的話,可以隨時請教一旁的導購機器人。每件產品的價格和具體信息用電子紙屏幕顯示,這種輕型和可彎曲屏幕可以方便地附加在超市貨架上,并通過無線網連接至電腦,以保證商家可以便捷地更新。結賬時,你也不需要排隊,超市出口擺放的自助結算機節省了你很多時間;
回家時,你需要取款了,找個ATM機,不需要插卡也不需要輸入密碼,把手掌放到ATM機的某個特定部位一照,即可順利取款
這不是在拍攝科幻片,也不是某個技術偏執狂的“紙上談兵”,而是在Ubiquitous概念下實實在在有了商用的產品。富士通名為“ENON”的機器人,除了在日本AEON購物中心從事導購、促銷外,還在一些寫字樓擔任引路和巡邏工作。自動結賬機在日本超市里已經有300臺左右的應用,其中富士通銷售了100多臺。富士通開發的非接觸型手掌靜脈識別系統也已不局限于PC訪問管理和進出房間管理了。除了與日本銀行在ATM機上的合作外,在蘇格蘭的一所小學,這套系統也被用于對學生差異化的政府補貼福利進行管理,同時還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喜好、食量、健康等信息來提供個性化配餐等服務。富士通希望以上述實際應用案例證明,Ubiquitous社會將使得人們的生活更為方便和安全。
讓我們再來感受一下整個世界正在進行的變化吧。從2007年起,蘋果電腦(Apple Computer)將更名為蘋果公司(Apple Inc),“計算機”一詞從原來的名字中消失;IBM讓全球15萬員工跨越組織和國界藩籬,在網絡上進行六天六夜動腦會議,發表4萬多個想法,精挑細選出10個結論,作為IBM未來發展的10項創新商業計劃;在網絡新媒體方面,“Oh My News”在韓國大獲成功后,日本版隨之誕生,它讓市民都成為記者,每篇刊出的新聞最高稿酬可達2000日元,登錄記者已從最早的700多人發展到43000多人;在今年的美國總統選舉中,YouTube、MySpace成了競選廣告必登之地。
Mark Weiser博士的一些預言已經成為現實——“計算機在我們沒有意識到它存在的時候,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中”。
全球整合

舊的世界頭也不回,離我們越來越遠,一個強大的網絡互聯將眾多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連接在一起,商業活動與個人生活的可能性由此得到無限擴展。
如果要問IBM董事長兼CEO塞繆爾·帕米薩諾(Samuel Palmisano)近幾年考慮最多的事情,一定是如何實現“全球整合型企業”(globally integrated enterprise)的變革。最近他在為英國《金融時報》撰寫的文章中再次強調,在競爭和全球環境急劇變化的雙重作用下,跨國公司被迫迅速進化為一種不同的生命形式,即“全球整合型企業”。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跨國公司在世界各個市場創造自己的‘迷你’版本;而這種新的組織形式會在任何合理的地方配置工作、技術和業務,只要這些地方能夠獲取專業人才、具有經濟優勢并擁有開放的環境以及先進技術。”
毫無疑問,這種全球整合的前提,正是無所不在的網絡模糊了國與國之間的界限。而根據IBM最近對全球1000多位公司CEO的調查,86%的人表示,他們正在計劃對公司的資產及知識組合進行根本性變革,以便達到更高程度的全球整合。
頭頂“日本IBM”稱號的富士通,同樣在考慮如何與服務的客戶同時全球化。在富士通內部,2007年第三季度上馬了會計、采購、制造、銷售、庫存5個IT系統,并在該年第四季度實現了系統之間的全球連線。
現在,富士通的全球服務創新項目正在英國子公司展開。作為一家IT服務公司,富士通中國總代表、富士通(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五十嵐隆認為:“與IT硬件產品不同,IT服務與各國文化和習慣關系密切,所以服務全球化很難開展。盡管如此,仔細分析IT服務,肯定會找到一些共同的地方,我們將根據其做成一個通用的平臺來對客戶進行支持。”
按照五十嵐隆的說法,富士通在中國的業務目標有三方面:首先是強化富士通的技術解決方案;其次,與中國的系統集成商緊密合作,為當地的系統集成提供解決方案的業務素材;第三,重點開展軟件服務業務,擴大離岸業務,在中國開發軟件。而對于富士通中國公司來說,全球整合的重點在于把中國的軟件開發打造成富士通在全球平行的一環。
來中國之前,富士通中國副總代表、富士通(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武田春仁在日本富士通負責的就是軟件開發的海外承包業務。富士通在全球有兩個軟件開發區域:印度和中國。“過去,我們在日本設計很多菜單拿到印度開發,有時候一個字寫錯了,印度人開發出來的軟件還是按照錯的,我們就想,如果拿到中國來開發,由于都屬于漢文化圈,他們一看就能判斷是錯的并且改過來。”武田春仁說。因此,現在富士通在軟件外包方面的大原則是,歐美需要的業務拿到印度去,而日本所需要的業務在中國開發。
富士通進一步的全球整合在于為軟件開發的各道工序設計出清晰的流水線作業。富士通的軟件開發模式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接受委托方的要求進行新項目的開發,從UI設計到編程,都由資深的BSE專家親自負責管理;另一類則是持續開發,在已形成的固定開發框架下完成設計開發手冊然后實施。武田春仁坦承,把所有的軟件開發工序都拿到中國來并不現實,目前中國主要承擔的開發工作是編程部分。
“最理想的開發方式就是分工。”他具體解釋到,“目前,軟件開發的最上游工序還是由日本做,但已經有一兩個中國人可以去參與日本的這些工程,但他們也只能參與其中某些特定領域;到中間的編程部分,中國完全沒問題,參與上游工序的某一個人就可以回來做指導工作,為中國開發團隊進行具體的講解。”
富士通的軟件開發中心現在分別設在北京、南京、福州、廈門和西安,每個中心的人數為200—300人左右。各中心承擔著不同角色,比如北京市區的研發中心承擔制造業開發,北京郊外的中心承擔半導體嵌入式開發,在西安是金融業和富士通內部系統的開發,南京是中間件的開發,在福州則是通訊方面的軟件開發。
“把全部技術人員聚在一起進行軟件開發可以在一時獲得很大成長,但我們不求這種成長,要5年、10年乃至百年大計。”武田春仁說。

領域創新
Ubiquitous構造的是一個IT應用環境,它需要同時滿足三個要求:第一,無論在何處使用,無論使用模式是固定的還是移動的,是有線的還是無線的,它都能提供永遠在線的寬帶接入;第二,“無所不在的網絡”不僅能夠連接通用的大型計算機和個人計算機,也能連接移動電話、PDA、游戲機、汽車導航系統、信息家電、RFID卷標以及傳感器等各種信息設備,這些設備通過IPv6協議連接到網絡中:第三,能夠實現對信息的綜合利用,不僅能夠處理文本、數據和靜態圖像,還能夠傳輸動態圖像和聲音。它能夠實現安全的信息交換和商務交易以及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但是,無所不在的網絡很容易讓人聯想起“網絡依賴癥”。CNN的一個現場節目曾經引發專家的擔憂。在這個節目中,美國眾多“黑莓”使用者都患有“莓癮”,隨處可見的“Bbers”(黑莓使用者)表情猙獰,運指如飛,深深陶醉其中;當“黑莓”因技術故障中斷服務時,瘋狂、焦躁的舉動使他們的“莓癮”暴露無遺。
對于受惠于Ubiquitous而進行各種業務及戰略創新的企業來說,網絡依賴癥就不僅僅是一個個人心理問題了。富士通就認為,Ubiquitous將導致上層部門越來越依靠網絡和計算機進行判斷,而忽略了現場的創新。由此,富士通提出了“以人為主的IT活用”理念下的領域創新。
根據富士通2008年3月27日宣布的人事變動,現任會長秋草直之將改任董事顧問,社長黑川博昭改任非董事顧問,原副社長間冢道義和經營執行董事兼副社長野副州旦分別接替上述職位。
2003年,黑川博昭從富士通株式會社常務董事升任社長,當時公司面臨2002年凈虧1221億日元(約11.2億美元)的財務壓力。正是在他的帶領下,富士通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略調整,并且在當年就實現扭虧贏利。黑川表示,為了爭取讓富士通成為全球企業,“現在是(更替社長)最好時機”。作為謝幕演出,“2008 富士通國際論壇”上的黑川博昭依然在不遺余力推動“領域創新”概念。
“‘領域革新’就是將人、流程和IT一體化,在所有經營現場幫助人們去改變自我意識和行動,并進一步實現與IT一體化之后的持續的經營創新。”黑川博昭表示。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旨在將“人員”、“流程”和“IT”進行集成和優化的新概念。“領域革新”不僅包括為客戶能帶來哪些新的商業價值,還涉及到IT創新能為全球環保帶來哪些推動等多方面內容。
這看起來有點像豐田生產模式的IT版。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富士通一直是豐田汽車的合作伙伴。讓豐田公司傲視天下的精益生產模式中,基于“現場、現地、現時”原則的現場創新是其中的黃金法則之一。
過去的40年里,富士通一直以“自己提供IT設施、客戶進行運作”為原則。意識到領域創新的重要性后,富士通決定培養一批屬于自己的現場創新人員,這在富士通被稱為“商務架構師”。在充分認識到因特網帶來的社會和工業變化后,富士通努力塑造自己在這一領域的領導者形象。
2007年,富士通從部長級經理中選擇了150人進行培訓,首先是基礎教育部分。“尤其是精神方面的變革,告訴他們要給顧客創造什么樣的價值。”黑川博昭說。今年2月,受訓者開始在富士通內部進行實踐,富士通一共策劃了30多個主題,把他們按照5人一組分配工作,輪崗進行現場實踐和可視化操作。4月份開始,在研究顧客課題和行業動態的基礎上,這批受訓者已經被要求進一步融入現場,為顧客進行今后5年的工作計劃。2008年,富士通的人才培訓目標是400人。
根據富士通的觀點,在信息無所不在的社會,客戶需求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這是其“客戶出發點”,由此富士通可以為顧客的各種商務活動提供多樣性服務,包括顧客經營過程課題解決、IT運行、數據中心服務等,同時把現場創新人員的經驗教訓變為客戶的實際運作知識。
但武田春仁承認,在領域創新方面,富士通在中國的最大策略還是尋求合作伙伴,即“面臨21世紀網絡社會的合縱聯盟”。“中國正在轉變過程中,也許一般民眾還是認為IT只是好的產品,但我們發現,很多政府單位和企業以及從事IT的業內人士,都已經意識到中國已經進入到一個綜合式的IT集成中去了。”他說,“所以我們針對的就是中國即將進入這個環境的需求,我們只是比其他廠商提早一步做準備,結合我們的強項,并且趕快找合作伙伴一起來應對中國IT社會的需求,共同來開創新的事業。”
“現在我們就站在這個點上。”這位肩負富士通在中國實現跨越式發展重任的總經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