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師,英國文學及管理學雙學士,吉林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珠海德翰大酒店(原珠海國際會議中心大酒店)總經理。曾獲國際金鑰匙組織頒發的“總經理鉆石金鑰匙”等多種榮譽,所領導的酒店主打商務會議品牌,連年保持9%以上的增長速度。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近10年來,會展業作為在我國新興的朝陽產業,以年均20~30%的速度超常增長。這使得在旅游業界人士當中,“會議型酒店”這個字眼越來越時髦。但是只是時髦而已,很多人并不真正明白會議型酒店的經營之道。
“酒店就是給旅客住的。什么旅客都能住。來開會的也行,來旅游的也行。有會展了我們就是會議酒店,沒會展時我們就變回普通酒店……”這是一些國內所謂“會議型”酒店管理者的真實心態。
這種心態,這種搖擺,很有問題。中國的會議型酒店畢竟尚處于發展初期,上面這種采取防守的做法,雖然可以規避因純粹接待展覽活動而帶來的經營風險,可以保證一定的短期效益,但卻模糊了自己的界限和市場定位:作為國內酒店的一個分類,會議型酒店不僅需要具備一般的酒店和會議功能,還應具有大、中型國際會議的接待能力,其突出特征正是以接待會議和展覽活動為主要客源。而上面這種心態,等于放棄了自己酒店的主要市場份額,必定會影響其長遠發展。

其實只要做得到位,哪里會沒有客源呢?僅僅一個“廣交會”,就曾集聚過來自212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商19萬多人。這些人的首選,當然是會議型酒店。
國際會議協會(ICCA)的研究報告顯示,世界范圍內,中國舉辦國際會議的數量,由2004年的第15名已經前進到了2005年的第14名。而隨著2008北京奧運會剛剛過去,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又快來了。兩次舉世盛會又將為會議型酒店帶來多么大的機遇、這種排名又將有多么大的躍進,誰都不敢看輕。
開會之余,旅游也是一個重要目的。悠久燦爛的東方文明和豐富的人文與自然環境資源,也正在使中國走上了通向21世紀國際會議旅游者的首要目的地之一的道路。
因為看到了、抓住了這種機遇,很多同業已經做得很好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珠海等大中城市都已出現一些具有國際水準的大型會議酒店。拿筆者最熟悉的本人所在的珠海德翰大酒店(原珠海國際會議中心大酒店)來說,酒店會議功能的完善從擁有534間客房和25間會議室、其中最大會議室可容納2500人就可見一斑。營運七年來,除2003年度“非典”影響外,該酒店營業收入每年均以2位數的百分比增長,值得一提的是:營業收入中有65%為會議客源消費!
當然,與國際上最先進的會議型酒店相比,國內會議型酒店還是有很多不如意、待完善之處,比如其中之一就讓PCO(專業會議組織者)很頭疼:我們的會議型酒店服務人員不夠專業、缺少國際化服務意識和國際化服務標準,效率低。
中國會議型酒店的發展還有些什么問題?這些問題該怎樣解決?我們的劣勢是什么?如何才能轉劣為優?一系列的問號,亟待我們去研究和探討。
(下期預告:開給會議型酒店的三個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