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積淀與時代機遇的相互碰撞,使“仙作”古典工藝家具產業奇跡般產生。
2006年12月仙游榮膺“中國古典工藝家具之都”的稱號,正式確立“仙作”家具在中國古典工藝家具中的重要地位,并以其獨特的地方風格,與“蘇作”、“廣作”、“京作”并稱為中國古典工藝家具四大流派。仙游縣古典工藝產業領導小組組長何錦馳介紹“仙作”特色時說:“它是國畫藝術、雕刻藝術與家具制作技藝的巧妙融合,是明清古典家具的傳承與創新,蘊含著一代代仙游人的文化理念與審美情趣。”
仙游縣之所以能夠占領中國古典工藝家具高地,是因為以文化藝術為靈魂、以傳統技藝為支撐、以市場導向為核心的“仙作”家具逐漸形成一種“創意文化產業”,開創了中國古典工藝家具的先河。
名門之后
仙游是中國工藝美術的發源地之一,三千多年前這里就有了陶輪、瓷磚工藝。五代時期的楓亭天中萬壽塔是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早在北宋時期,仙游工匠就把京都宮廷器用與書畫工藝有機結合,制作出木雕家具,首開“仙作”木雕家具工藝的先河。
據記載,當時宰相蔡京被貶回老家仙游,在九鯉湖邊因夢而悟。夢中看到了九鯉仙精的開示偈言:“刻木銘心處,乘雷可升騰。”于是,蔡京速召回在蘇杭一帶寺院廟宇做雕刻工藝的仙游籍匠人,極富創意地將仙游傳統的木雕藝術融入了宮廷家具之中,穿插雕刻了嫦娥奔月、蘭橋仙窟、貂蟬拜月等許多民間故事,并采用千年黃楊木制做成羅漢床,以及仕女圖藝術屏風和案幾等。然后進貢徽宗皇帝。于是龍顏大悅,不由憶起老臣蔡京,遂重新詔回宮廷。于崇寧元年間升為右相,次年又高升為正相兼門下侍郎。由此,“仙作”家具風靡天下,民間爭相效仿。
受蔡京影響,徽宗皇帝不僅沉湎于把玩“仙作”,同時也饒有興致地參與制作,包括作品的設計、款式、尺寸修改等等,使華貴典雅的“仙作”又揉合了“京作”渾厚大氣的韻味,一時成為北宋時期引領家居時尚的“京仙”雙韻家具。
當時仙游工匠被高薪聘請進京為達官貴人制作家具。工匠因此得以成為仙游民間的熱門行業,“仙作”也首次進入了上層社會的視野,并廣為流傳。到明清時期,“仙作”經過工匠們的薪火相傳,不斷推陳出新,日益得到人們的喜愛,并逐漸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工藝考究
“仙作”歷來重視選材,對制作材料頗為講究,如今使用最多的材料——紫檀、花梨也頗有淵源。大明永樂年間,鄭和七次下西洋,帶回大量的紫檀、花梨等珍貴紅木,滯留在泉州港,成為仙游官宦富貴人家制作家具的首選材料。
當代“仙作”的題材大都取之中國畫、民間傳說和現實生活。這與著名國畫大師李耕有著不解之緣,因為“仙作”工藝師大都具有國畫功底,且師承李耕畫派遺風。可以說,“仙作”家具是傳統國畫藝術與仙游木雕工藝家具制作技藝的巧妙融合,是古代家具經典款式的延續和創新,蘊涵著一代又一代仙游人民的文化理念和審美情趣,是“形、藝、材”完美結合。每一件家具不僅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還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這些明式或清式的紫檀、黃花梨古典家具,造型簡潔、結構嚴謹、氣質脫俗。圈椅的靠背、搭腦、扶手,畫桌的腿子、棖子、牙板之間,高低長短粗細寬窄的比例勻稱協調,表現出質樸流暢的大氣古典之美。其裝飾手法多樣而又適度,雕、鏤、嵌、描都為其所用,例如羅漢床,整體觀感渾然一氣,卻在裝板上作小面積的透雕或鑲嵌,可謂繁簡相宜,美不勝收。
近年來,“仙作”古典家具在繼承吸納中國傳統明清家具的簡練、精巧、榫卯結構等精粹的基礎上,溶入現代精湛的雕刻技巧,精雕細鏤,被業界稱之為“工藝家具”,逐漸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和推崇。目前,人們已紛紛把“仙作”家具視為一種投資行為。
遭遇“熱炒”
2006年末,由于市場對“仙作”古典工藝家具的追捧,引發了整個行業的持續高燒不退。據有關部門統計,2007年至少有2億多元的“熱錢”涌入“仙作”行業。一年來,“仙作”古典工藝家具上、中、下游發生了戲劇性變化,從原材料暴漲開始,古典工藝家具的每一環節都充滿了熱炒的味道。
仙游1600多家生產、經營工藝企業,從數字上看,企業的量是很多,但相當一部分企業是以家庭作坊、個體戶為主,有些企業甚至沒有進行工商登記,上規模的企業僅有100多家。仙游縣產業辦副主任陳少飛說,一些小企業為賺取利潤,在激烈的競爭中會以次充好、低價競爭,產品中出現白皮、拼補,魚龍混雜,損壞了行業形象。
在熱炒“仙作”的整個環節中,沒有消費者的存在,那些不幸處在最后環節的人被迫充當了消費者。古典工藝家具徹底把投資者變成了原材料的奴隸,人們在相互炫耀著自家囤積的木料有多珍貴,如今行情值多少,但許多人從來不知道怎么描述它的特征,以及可用來做怎樣的古典家具。
就這樣,這些原材料在原地轉圈,每轉一圈它的價格就瘋長幾倍。面對這一怪現象,業內人士保持著足夠的警惕,并悄悄地采取了應對措施。三福古典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福華認為,2007年來“紫檀泡沫的破裂”打擊消費者的信心,大家應該保護中國傳統家具這個好不容易才成長到今天的行業。
回想起“紫檀泡沫”現象,仙游榜頭壩下村委會主任黃福生連連喟嘆。他說,小葉紫檀在2006年年底的價格為每噸18萬元到20多萬元,由于人為的炒作,2007年印度紫檀突然漲價,2007年一年間,由每噸30萬元漲到70~80萬元,上等料高達每噸超過160多萬元。
大量的“熱錢”急速涌入仙游紅木原材料市場,各種紅木價格頓時水漲船高:2007年8月間,海南黃花梨從每噸50萬元上漲到270萬元,一年內價格漲了五倍多。最上等的木料被人為炒至每噸2000萬元,相當于每克20元人民幣。還有東南亞酸枝木類木料,盡管便宜,也從每噸3萬元的起點,翻了一番。
“熱錢”不僅僅來自福建,一些香港和臺灣的木材商人,早就看好了仙游的原材料需求量,形成整個古典工藝家具產業上下游的投機,拉動價格大幅度變動。與“仙作”關聯密切的北京工藝企業家楊波認為,“材料漲價不是目前的生產廠家的需要或者是社會的需要,而是有一些做地產的、搞金融的都涉足在這個領域里面”。
隨著時間的流逝,通過市場的優勝劣汰,2008年初仙游30%的工藝炒家處在關門的邊緣。原材料仍原封不動地囤積在那里,對于商人們而言,卻是銀行貸款期限的如約而至。大量囤積小葉紫檀的木材商開始拋貨還款,其結果就是2007年底開始的原材料降價,這一降價風潮又由于生產廠家的停產所導致的銷路不暢而愈演愈烈,到今年3月,小葉紫檀的價格降到每噸40萬元左右,比最高價位時驟然下降了30~40%。猶如當下中國的股市,價格瞬間遭到“腰斬”。
面對原材料市場的返璞歸真,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慶財欣慰地說,“中國古典工藝家具之都”需要規范化發展,這對于“仙作”古典家具行業來說就是一個新起點。
未來之路
目前,仙游縣圍繞建設“中國古典家具之都”這一戰略目標,認真做好縣域經濟發展規劃和產業集聚發展規劃,把中國古典工藝家具的文化元素,全面地與仙游縣的產業要素、城市要素、科技要素、教育要素、文化要素逐步融合起來,彌補完善產業鏈的缺失環節,進一步延伸拓展產業鏈,通過建立營銷聯盟,發展連鎖店,建立專柜,深入拓展國內市場。
如今“仙作”家具占領了全國紅木家具高端市場份額的一大半“江山”,上百家企業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大連、廣州、重慶、成都等城市設立銷售窗口;僅壩下古典家具專業村,其產品就占領了“半個北京市場”。
第一撥到京城打拼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慶財,已經占領了京城這個全國紅木古典家具市場的高地,他在北京設立的大家之家古典家具有限公司,以仿制明清黃花梨、紫檀為主的家具俏領市場,現已在北京多個商場設立精品專營店。
目前,仙游還通過多種途徑,全面開拓國際市場,以東方文化為題材,融入西方的歷史、宗教、故事、建筑、人物、寵物,運用精湛的雕刻工藝,創造出精美的“仙作”古典工藝家具精品,銷售到歐美發達國家和世界各地。
當前,仙游縣正在積極謀劃,與國家科技部合作,實施科技興業戰略,推動產業、企業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設備,提高中國古典工藝家具和木雕工藝產品的精確度、精美度。比如研究木材的干度和柔韌性,針對北京地區空氣濕度與福建不同的實際情況,用經過熱處理的木材創造出適用北京地區的產品。
今年經省質監局批準,《“仙作”古典工藝家具福建省地方標準》正式實施;預算總投資1600萬元、占地10畝的福建省古典家具檢驗檢測中心開始緊張籌建,現已完成項目報批、選址等前期工作,計劃于2009年建成并運營。
“仙作”家具下一步還將與國家質監局合作,實施精品名牌戰略,通過創建名企、名牌、名師、名品等十大系列開發活動,打造區域性的品牌,提高仙作古典工藝家具的知名度、影響力、輻射力、競爭力。
與高等院校合作,實施人才高地戰略,組織企業高管人員、研發人員、雕工技師到高校進修培訓;邀請專家到仙游講授有關知識,培養更多優秀的企業家、工藝美術大師、能工巧匠、設計師、經銷商和高素質的員工,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為了實施持續發展戰略,仙游發展名貴樹林5萬畝,打造全國最大的珍貴樹種基地;加強與盛產名貴木材國家地區的交流,建立友好合作城市關系,進一步挖掘進口名貴木材,積極尋找新的替代木質材料,引導企業試用其他替代珍貴木材,解決產業發展木材要素制約的瓶頸,實現古典工藝家具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力爭到2010年實現木雕、古典工藝家具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為“中國古典工藝家具之都”增光添彩。
伴隨著“仙作”從地方傳統工藝發展成為揚名海內外的古典工藝家具流派之一,仙游也從“工藝美術之鄉”迅速成長為名聞天下的“中國古典工藝家具之都”。
如今,“中國古典工藝家具之都”的彩旗正在仙游這座美麗的臨潛工貿旅游城市上空飄揚,如蛟龍出海,似雄鷹翱翔,背負著仙游經濟開發區、中心城區、環山區經濟大發展的期待與召喚,正以鯤鵬展翅九千里的豪情,高歌向前,走向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