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木雕興于唐宋,盛于明清,素以“精微透雕”著稱。特別是“開面”工藝,人物面部情態栩栩如生,獨步海內外。千年前,這里藝匠所雕刻的人物、花卉、圍屏、樂器、家具等,就已相當精妙生動;明清時期,莆田藝匠擅長圓雕佛像,平雕建筑裝飾等。他們的作品至今仍遺存在莆田、臺灣、日本等地,成為珍貴文物。
縱觀莆田木雕工藝史,歷代不乏名匠和名師。清末廖熙擅長雕刻人物花卉,故宮博物館尚存多件“廖氏”佳作。建國后,莆田木雕三國演義人物參加捷克國際展覽會得到嘉獎,圓雕人物、桌屏等晉京向國慶十周年獻禮,名家佘文科創作的《漁港之春》、黃丹桂創作的《十三朵金花》曾陳列于人民大會堂福建廳,名家閔國霖的《洛神》、《霸王別姬》等獲得全國工藝品優秀作品獎,整體創作水平名列全國前茅。
改革開放以來,莆田工藝美術人才層出不窮,目前擁有工藝美術院校正、副教授20多人,全國和省級工藝美術大師8人,以及200多位工藝美術師。全行業年創新產品2000多件,創新精品參加歷屆全國工藝美術專業展評的獲獎總數屢居全國榜首。目前,莆田共有木雕工藝廠1500多家,從業人員12萬多人,年創產值達40多億元,產品遠銷日本、韓國、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木雕之城”名符其表。
盡管莆田的木雕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但真正形成風格,還是清朝中晚期有名的寥氏家族。在福建省博物館里,珍藏著一件清朝末年寥家代表人物寥熙的作品。1908年在巴拿馬賽會上,他以著名的關公座像贏得金獎,并由此奠定了莆田木雕以圓雕為主的華美、細膩的風格樣式。
時移世易,縱觀當代莆田木雕,既有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有藝術個性的展示。余黎明、王國華、陳春陽等一批獲得現代藝術理論的年輕人走出美術院校加盟木雕創作隊伍,他們以新的視角審視古老的木雕技藝,以對藝術的感悟和體驗為莆田木雕注入了新的內涵。他們成功地把傳統題材中人物的造型、神態融入現代人的審美趣味。平雕(包括薄意、高浮雕、縷空雕)、圓雕(包括配以山水花鳥的群雕)、木雕根藝、古典家具等藝術形式的多彩多姿,使莆田木雕在更高的領域和更大的范圍內展示出迷人的神韻。
中國傳統造型藝術,畢竟有著它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視覺特征,莆田的木雕更有著它的地域特色,因此,在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中,繼承與創新始終是個重要的課題。木雕名家方文桃在嚴謹工整的傳統佛像創作中,注入了人物神韻的新追求,其作品《四面千手觀音》不僅精雕細刻,而且富含佛家的雍容大度,切合現代人的審美觀。木雕名家佘國平則注重藝術理念的創新,在其作品《晚秋》中,注入國畫的寫意風格,給人天清地曠的悠遠想象空間。畢業于福建工藝美術學院的閔國霖等,在其創作設計實踐中,注重保持地方風格特色而又創新作品形式種類,把單純的人物圓雕發展為規模更大,構圖更活潑,人物更多的組雕;將圓雕與平雕(浮雕、勒刻、鏤空雕)、高浮雕等相結合,采用國畫“散光透視”的手法,豐富了莆田木雕的表現力。
在木雕根藝創作中,閔國霖秉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審美意識,尊崇中華工藝“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的思想主張,追求一種沉穩大氣、適宜合度、天趣質樸的美學風格。其中檀香根雕《蘇武牧羊》人物氣度非凡、渾然天成,充分體現蘇武北地牧羊,忍辱負重,企盼南使的艱苦狀況,曾多次參展并獲獎。黑木雕《達摩》人物造型奇崛,意趣天成,具有精神意義上的強大氣概。黑木雕《屈原》以幾何方圓組合,展現人物的嶙峋傲骨,頗有中國傳統寫意畫舍形求意、舍表求神的意韻。
千百年來,每一代人的創造都會為莆田木雕的發展演變注入時代信息,正是在這一代代木雕藝人生生不息的傳承中,莆田木雕適應時代的演進,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今天的莆田木雕傾注著工藝家們對這門民間工藝的深深情結和不懈追求,形成了精微剔透、刀法豐富,描繪傳神和多以圓雕、透雕為主要造型手段的時代風格,已成為海峽西岸中部沿海這座城市的品牌和驕傲。在文化日益多元的今天,莆田木雕也正以多樣化的方式,繼續著它的生存和發展,續寫著更加輝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