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珠寶首飾業發展還處于萌牙狀態,對首飾的消費還處于保值觀念時,莆田市秀嶼區上塘的銀飾第一村便應運而生。
銀飾第一村位于上塘的加工貿易區,距離莆田市區20公里,首期進駐的業主已逾200家,以經營銀飾品為主,也有金鉑珠寶玉器等其他產品,不僅內銷各地,還遠銷到歐美、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成為我國珠寶首飾加工貿易集散地之一。而如此大規模的首飾產業園是如何打造成的,企業家又是如何構建出自己的產業鏈,對此,我們走訪了十方銀飾有限公司的林洪海董事長。
據林洪海稱,中國最早的銀飾部落位于云南麗江周邊的中華民俗工藝村,那里的手工制作首飾歷史非常悠久,十方公司的銀飾原料便是自那里而來。而現在十方公司是國內銀飾市場的主要供貨方,每年在國內大概有幾千萬營業額的生意。
回憶最初的創業,林洪海介紹道,早前是以家庭作坊的模式經營,自產自銷,先是在云南大理,而后轉戰廈門,直到2000年才創辦了仙錦銀飾公司,之后規模逐漸做大,現在“仙錦”正在申請著名商標。另外,他們還注冊了現在的十分銀飾有限公司,經過這五年的發展,“十分”品牌已經在全國打響,不少人都想加盟十分銀飾。而他現在也正考慮用加盟店的模式來完善經營。
提及之前的市場征戰目的,林洪海認為,最初選擇云南大理是因為那是白族的聚居地,銀飾的需求比較大。而今十方銀飾產品均融合了白族銀飾的特色以及現代的工藝設計。過去基本上都是手工制作,現在機械化,產量多了,從工藝加工、工藝處理方面都比過去進步多了。目前林洪海還擁有一家電鍍廠,專門做銀飾表面處理的,周邊所有銀飾廠商產品的表面處理都是由他們廠來加工。
另外,林洪海還介紹道,目前該公司銀飾的款式大部分是從香港和廣東引進。原料最早的時候是香港的倫敦銀,現在國產銀也不少。而莆田這邊技術人員比較貧乏,因為地理區位的原因,即便工資比廣東高也找不到技術人員,所以這里大部分工廠還是辦在廣東海豐縣梅隴鎮,在那里集中生產,之后再運回莆田包裝后批發往全國各地。林洪海坦言,雖然莆田也有生產商,但是規模不大,大多是幾人到幾十個人的家庭作坊式加工生產。目前批發的品種是幾十萬種款式,而這些小規模的生產商只能生產幾個系列。不同地區的銷售款式是不一樣的,所以十方銀飾公司主要根據銷售渠道、銷售對象的要求指定款式讓家庭作坊來生產,現在和十方銀飾合作的大概有幾百家這樣的家庭作坊,均都分布在周邊。
林洪海表示,上塘珠寶城是由當地人發起的,距今已有16年歷史。原來這里僅有為數不多的民間師傅做銀飾,大部分上塘人都是經營小鹽廠或者是做海運的;后來,因為取締小鹽廠的政策出臺和圍海工程的開展,從事鹽業和運輸業的上塘人不得不轉業。這個時期,鄰近上塘的北高鎮有很多人背著工具走街串巷,給人加工鐵制的首飾模具。于是一部分轉業的上塘人便從北高鎮拿了鐵制的首飾模具到全國各地去賣,這個行業逐漸發展起來形威了龐大的模具銷售網絡。福州長樂、連江一些企業制作石膏的首飾模具也要通過上塘人的銷售網才可以賣出去。到來八九十年代的時候經濟發展很快,首飾逐漸在市場上流行起來,供不應求。
面對廣闊的市場前景,上塘人開始第二次轉業,利用原有的銷售網絡,從推銷首飾模具轉為直接制作首飾、銷售首飾,而后也就產生了規模化的銀飾生產線,整個產業就發展起來了。如今的上塘珠寶城是全國珠寶首飾的一個中心,除了銀飾還有寶石、玉器、首飾包裝、首飾模具等等也都在這里交易。基于此,上塘有很旺盛的貨運需求,國內著名的順豐物流公司還特地在此派駐人員專門負責這個地區的市場。
現階段的金融危機也直接影響到銀飾市場,林洪海說,在目前經濟環境下,公司資金縮水非常厲害,銀子原來一克四塊多,現在只剩下一半,大概兩塊多。現在金銀都是國際行情價,國內的價格也都是和國際接軌。銀子主要是工業用量比較大,作為首飾市場的使用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因為經濟危機對工業影響比較大,導致材料用料小,價格就降低了。林洪海說,目前公司投資幾千萬用于經營批發,所以至少要有四噸銀子的庫存量,但如今這些庫存的價值都大大縮水。
另外,銷售方面也間接受影響,因為經濟危機導致人們開始節制地理性消費,持幣觀望的行為增多,購買珠寶首飾的消費行為下降,各個地方的銷售量都減少了。
對此現象,林洪海認為,目前還沒有想到什么應對的措施,但是既然投資了幾千萬還是要堅持的,關鍵是看經濟危機對市場影響的程度和時間長度,畢竟首飾消費還是跟經濟環境聯系很緊密的,經濟好了市場也就繁榮起來。總的來說,國內的影響還是相對小一點。而云南旅游景區銀首飾銷量還是比較大,因為那里的銀飾有民族特色,而且云南的游客很多。另外,外面的市場價還是比較高的,可能和莆田這邊的批發價有十倍左右的價格差,各個渠道還是有各自的盈利空間。再則,本地的銀飾市場也很廣闊,從西藏、新疆、內蒙、東三省到海南再到東南亞的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有賣銀首飾的經銷商都到上塘來進貨。
此外,公司還通過電子商務和客戶合作,豐富了銷售渠道。在出口方面,目前公司主要通過專門的出口貿易公司,也就是第三方來經營,年出口量大概也有幾百萬元人民幣。
提及自身的行業發展優勢,林洪海認為,在上塘做首飾的有一百多家,和自己同等規模的大概有十來家。剛開始的時候市場競爭比較激烈,一些剛入行的商家會用低價策略打開市場爭取客戶,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市場就會恢復平衡了。因為他的優勢是自己的幾個孩子都是做銀飾出身的,對這個行業比較了解;另一方面,林洪海稱自己和弟弟早年在外推銷首飾模具的時候積累了一定的客戶資源。因此,公司發展起來也比較快。此外,差異化是經營方式之一,十方公司的銀飾分精加工和粗加工兩種,前者價格高,批發時按件賣,這樣可以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
目前莆田的銀飾行業協會成立已有四年。剛開始的時候,市場比較混亂,有出現以假充真的情況,協會成立后使得行業更加規范。現在政府十分關心上塘地區的銀飾產業,從土地要素等多個方面為企業提供服務,請專家、工作隊來考察指導,到全國各地招商引資,引進企業在上塘入戶,“中國銀飾之鄉”將近來更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