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原來日本本土最大的電子企業,年銷售額突破1100億美元的新巨無霸將誕生。
11月7日,松下電器發布公告稱,松下已取得三洋電機株式會社同意,收購三洋電機株式控股權。同時三洋電機董事會也批準兩公司的合并計劃。松下公告還稱,雙方在資本層面的合作的最終目標是使三洋成為松下子公司。
不過松下、三洋雙方并未透露合作的細節與并購進程,僅表示談判進展將于12月或在協議達成時宣布。
松下圖餡餅 專家稱陷阱
世界經濟低迷,傳統企業要避免衰退并持續增長只有兩種戰略:一是通過技術創新或品牌再造使企業形成新的競爭優勢與利潤新增點;另一種方法就是通過收購、兼并的資本運作,快速成長為行業龍頭企業,掌握話語權,成為下一輪經濟增長的主角。
松下正是試圖通過并購策略兼并三洋,不僅可在家電領域征服一個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也可讓松下在新能源研發上成為了日本乃至世界的“老大”,為松下今后保持繼續發展的實力奠定一個基礎。
松下收購三洋,體現1+1>2的好處:其一,雖然今后業務受制于三洋的統一管控,但是三洋將從松下充沛的現金流獲取支持,避免資金鏈斷裂;其二,目前三洋由高盛、三井住友銀行等投資金融機構控股,收購變現后三方各得其利,有利于保持三洋業務的穩定;其三,由于三洋和松下具有獨特的“血緣、人緣、地緣”的關系,收購后,兩者企業文化容易融合,有助企業各項模塊的整合,較快組成緊密的統一體。
然而有專家認為,松下收購三洋看似撿到便宜,但或許可能掉入一個“陷阱”。以其在華投資為例,現在國內家電產能嚴重過剩,大量的家電生產線處于停工、半停工狀態,并購三洋,松下在華工廠陡增到100家,而松下、三洋兩家本身在華家電銷量已步履維艱,難再擴容,除三洋強勢的電池業務外,對松下沒多大實質性的裨益。
國際知名產業經濟學家施業傳教授認為,產業收購以“產業互補性”為好,而松下收購三洋屬于低水平、大規模的簡單整合、“同質性收購”,并不是建立在技術革新與市場出現了新的產業機遇的條件下,不僅難以提升技術與實力,還有可能在金融危機持續爆發、競爭持續加溫之下喪失已有的領先優勢。因此,松下收購三洋也可說是時機不對、互補不強。
行業洗牌加劇 三洋品牌終安何處
金融危機促成了這個舉世矚目的并購案,但人們更關心的是在華三洋家電何去何從?國內家電業會不會出現新一輪洗牌?
作為最早進入中國的跨國企業三洋電機在中國市場的投資額巨大,據悉,目前在華有三十多家合資公司,但其中擁有控股權的合資公司較少,對合資公司的掌控力不是很強,規模較大的有三家上市公司:合肥三洋(600983)、大冷股份(00530)和深圳華強(000062)。作為自電合肥三洋、大冷股份目前成長良好,其中合肥三洋三季度實現凈利潤1993.5萬元,同比增長12.3%。
而黑電三洋則日益衰微。深圳華強在10月20日發布公告,決定將持有的東莞三洋48.67%股權、廣東三洋50%股權以及三洋設計10%股權全部出售給控股股東華強集團。這意味著三洋電視在中國的產銷可能將逐步停止。東莞三洋是三洋電視在中國的運營主體,由深圳華強與日本三洋合資成立,但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東莞三洋已經資不抵債。目前,三洋電視業務無論是日本市場還是海外市場都已逐步萎縮。
因此收購之事,對在華三洋而言,業界專家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好事,因為一旦收購成功,松下有可能更強化中國市場的生產業務和市場策略,為三洋在華的合資公司注入資金,并且增加管理、技術等方面的投資。因此專家預測三洋電機不會在這個時候退出合肥三洋、大冷股份這兩家合資公司,其中合肥三洋有望繼續承擔白電領域市場攻堅的主力軍。
而另一種相反的看法,則是為合并后三洋家電品牌及業務在中國的走向表示擔憂,并購之后,松下在中國有可能進一步收縮產品線,尤其是三洋的家電業務,甚至最后有可能全部放棄。雖然,根據雙方初步協議,三洋的公司名稱和品牌將保留,約10萬名員工將繼續留用,但專家認為,這只是權宜之策,不可能保長久,三洋品牌資產將大為縮水是個不爭的事實。從中短期而看,三洋家電品牌有可能淪為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尷尬境地。
其一,目前松下和三洋存在重合競爭的業務較為明顯,主要有自電(洗衣機、空調、中央空調和壓縮機)、平板電視等業務,這不利于雙方今后的發展;其二,松下家電業務一直走高端路線,以避開走中低端、有“天時、地利、人和”之優勢的中國家電企業的正面沖突,但三洋家電的市場定位恰與國產家電商重疊,導致了過度競爭難于贏利,不合松下的戰略目標。目前,松下電器在中國擁有近70家合資或獨資工廠,三洋電機則擁有近30家工廠,這些生產基地、市場網絡如何成功重組、整合將決定松下收購的銀子是否花得值得,1+1是否大于2的關鍵;其三,面對世界能源危機,目前松下、三洋產業都已重點轉向太陽能電池、新型充電器等產品的研發生產,甚至在培植太陽能汽車,三洋家電業務就要有所舍棄了。因此如何有效整合、精量重點產業項目將考驗松下的智慧。
其實,松下收購三洋,意在看好其潛力一一世界第二的太陽能鋰電池業務,而不是矚意其夕陽日下的家電業。因為三洋是整體打包發售,松下只好照單全部接受。但不管如何,松下收購三洋,必然震動國內外家電廠商,將掀起新一波市場攻防戰和重組戰。
三洋何以江河日下
勿庸諱言,三洋電機從2006年開始就時運不濟,一直在收縮戰線,出售贏利能力不強的非核心產業。2006年,三洋的電冰箱部門賣給了中國海爾集團,2007年,信用卡等金融部門賣給了美國的GE,2008年,手機部門賣給了日本的京瓷公司。同時面對市場不斷萎縮,三洋舍車保帥,加強核心產業,迅速轉型太陽能電池、新型充電器等產品的研發生產上,太陽能發電、鋰電池、壓縮機等成為其核心產業,實際上變成了一家“新能源”開發公司。此外,三洋保留中間產業,如洗衣機、電視業務等,維持這部分業務適度投資,重點轉移到中國生產。
本來經過三年轉型、重組,三洋電機在2007財年終于實現了盈利,但隨后在2008年卻遭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再次重創,雖然其第三季度(7~9月)財報尚未公布,但從三洋第二財季報告(6~9月)顯示,凈利潤僅為44億日元(約合4400萬美元),利潤下跌67%,僅為去年同期(134億日元)的三分之一,第三財季或更糟,因此乘早轉售是此時不得不的最好選擇。
曾經風光無限的三洋電機何以江河日下、直至“賣身”?面對主業務在中國,三洋日本管理模式仍根深蒂固,甚至傲慢與偏見,過于偏執技術,市場營銷策略難于適應紛繁、快速變化的中國市場,難于完全本土化,營銷管理上甚至不如海爾、美的等國內家電企業。三洋的產品其實并不差,差就差在品牌營銷上,概而言之就是“一流產品,二流品牌,三流營銷”。
近兩三年,曾作為三洋家電在華三大支柱業務的彩電、冰箱、洗衣機和曾經雄踞國內微波爐行業高端市場的三洋微波爐,一直以來面臨品牌拉動力式微、銷售逐漸下滑、戰線不斷收縮的困境,而此時三洋總部卻不想再加大投入力度來改變,過于保守,總想觀望中求得生機,結果卻錯失迎頭趕上的良機。面對慘烈競爭,最后只好落嫁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