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社保基金的Pig投資之路,經歷了從最初的被動到主動尋求再到合法化的過程。早在2001年社保基會就作為戰略投資人出現在中石化的戰略配售中,這被認為是社保基金PE投資的開始。
名詞解釋:LP,就是只出資,但是不直接參與投資,即基金的出資方。
眾所周知,在整個PE行業產業鏈中,LP是上游的資金來源,但是在談及中國PE行業發展時,如何“解放機構LP”,一直存在大量爭議。
首要問題是缺乏大型的PE基金,被國家發改委金融司副司長曹文煉認為是中國PE領域的“主要問題之一”。某業內人士認為,現在中國活躍的所有PE基金的總量,與中國的銀行業存款相比,僅是滄海一粟。而當下居民與企業存款的年回報約只有2%~3%。因此,提高資金的分配效率,是當務之急。
從歐美PE發展史來看,歐美PE的興盛期始于1970年代,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政府對保險資金投資私人股本領域的松綁,目前,在西方成熟市場上,PE向機構投資人募集的資金超過60%。
截至2007年底,美國最大的加州公共雇員養老金CALPERS旗下以投資PE為主體的另類資產投資計劃項下資產總價值共計445億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PE投資者之一。AIM幫助CALPERS收獲了14.3%的IRR,共帶來132億美金。
耶魯大學過去10年平均16.3%的穩定回報率也得益于其資產配置的多元化。其資產中有10%投資于基礎設施建設,1096投資于和房地產有關的資產,10%投資于PE。
中國金融機構中以保險行業為例,據保監會披露2007年行業資產配置中,銀行存款占24.5%,債券占57.6%,股票、股權投資和證券投資基金占142%,其他投資占3.7%。前三季度保險資金的平均收益率為2.1%。但是業內人士認為,這種大部分資產都與定性類產品掛鉤的資產分布,一旦碰到系統性風險,資產容易下降。
中國政府多位官員此前曾都明確表示,“應該允許社保基金、企業年金、保險等機構投資人在一定比例范圍內投資PE基金”。社保、銀行、保險、券商甚至國企,國字頭的機構投資人觸入PE產業鏈,是遲早的事情,更大的挑戰在于,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更為專業、規范、有效。
社保試水本土PE
社保基金直投部總經理冀國強此前在“全球PE北京論壇”上介紹,社保基金的PE投資目前處于“兩條腿走路”的狀態。一方面,對鐵路、國有大型銀行的改制等重大項目進行直接投資,這部分占到社保總資金額的20%右。另外還有10%將以LP的形式投資于PE基金,以實現對中小企業的間接投資,這兩部分資金總額,達到500億人民幣。
養老金投資PE基金,幾乎是各國通行的做法。歐美如此,巴西、智利、哥倫比亞等國已經開始允許養老金投資PE。在東歐,希臘允許養老金配置不超過5%的資產在PE基金上,匈牙利、拉脫維亞則不做比例限制。
而我國社保基金的PE投資之路,也經歷了從最初的被動到主動尋求再到合法化的過程。早在2001年社保基金就作為戰略投資人出現在中石化的戰略配售中,這被認為是社保基金PE投資的開始。這個“開始”始于一個行政辦法。2001年6月,國務院曾正式發布《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這個辦法規定在新股IPO以及股票增發時,應按融資額的10%出售國有股。社保基金一度持有的國有股還包括烽火通信、貴州茅臺等。
25年來,保險資金運用的渠道,70%集中在銀行存款,那么這個本身也是一種資金運用投資的失衡問題。中國保監會主席助理袁力在中國保監會第三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保險公司投資未上市公司股權最近已獲國務院批準。袁力稱,相關的操作細則正在制訂中。據稱這批高達2000億元的試點額度中,基礎設施領域的股權投資和其他領域的股權投資計劃各占1000億元。實際上,兩年前的2006年,保監會就發布了保險資本涉及股權投資相關規定。此后保監會人士一直都稱正在制訂適用于整行業的“操作細則”。在具體管理辦法出臺之前,“試點公司必須以設立股權計劃的形式上報具體的PE項目”,個案個審。
保險公司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股權投資早有動作。中國人壽在2006年12月出資350億元入股南方電網,占后者總股本的31.94%。中國平安以160億元入股京滬高鐵,成為僅次于鐵道部的第二大股東。
投資PE是為了博取高利潤。國壽資產董事長繆建民點出其中緣由:中國壽險業由于配置行的需要,將近90%資產配置在低利率的固定收益市場。只有把剩下的10%做得更好,才可能提升整體資產的收益率。
因此今年兩會,中國人壽董事長楊超提案,呼吁支持保險資金進行PE投資。盡管操作辦法何時下發仍是未知數,但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教授徐高林說,已經有4、5家保險公司設立直接股權投資部門或另類投資部。
但截至目前,保險系資金投資PE,是否采取股權計劃形式?投資比例是否參照社保基金10%的上限?這些都仍是未知數。而袁力認為,“100多家保險公司,90%以上都沒有經歷過經濟周期波動的考驗”,將是保險基金做LP的最大考驗。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做PE也是券商為了擺脫“靠天吃飯”狀況的嘗試。資料顯示,在過去2S年間,美國證券業務收入中,PE、資產管理為代表的賣方業務占比從37%上升到73%。美國PE和VC歷史收益率平均在15%~20%之間,中信證券的研究認為國內Pre-IPO項目的投資收益率有望高于這一水平。
但是目前券商只能仍僅限于“用自有資金進行投資”,而不能對外募集。有券商人士認為這個限定“使得券商系直投規模不會特別大,而且也不利于分散風險”。如果監管部門允許券商像機構對外募資,“募集百億規模的基金沒有問題”。券商由于承銷上市項目,對優質項目有先天優勢。
銀行方面,北京某PE機構人士認為,國開行是國內最大的LP。國開行業務發展局副局長肖滟口此前在“全球PE北京論壇”上透露,國開行正在積極接觸銀行和GP和LP。根據國家安排,轉型為商業銀行后的國開行,股權投資將會是其主要業務之一。
但國開行的PE投資業務由來已久。據肖滟口介紹,截至目前國開行參與設立了“十幾支”股權投資基金。中瑞基金、中比基金、中國東盟基金、中意曼達林基金等四家國際合作北京的基金中都有國開行的身影閃現。2006年底獲準成為渤海產業投資基金的發起投資人之一,此后又和以色列國家貼現銀行共同設立了總額3.5億美元的華億創業投資基金。但這還只是冰山一角。其年報顯示,截止2007年國開行共支持設立6只創投基金,基金總規模折合人民幣約億元。
但銀行的理財業務投向若沒有覆蓋PE,則被認為是失誤,“畢竟這是高收益的投資領域”。事實上銀行已經通過各種形式“間接”分享了直接投資業務的繁榮。中信銀行最早推出股權類投資理財產品“錦繡一號”。除了托管之外,有些銀行也在考慮開展債轉股業務,使貸款有可能最終形成股權。不過在業界嘗試之外,政策也在不斷松動。在禁止了將近12年之后,近期銀行獲準可進行并購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