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有區域,協作無邊界,合作才能共贏。首屆浙閩贛邊際縣域經濟協作區會議在浙江江山召開,這種打破行政壁壘共建經濟協作區的模式,在全國尚屬首例。
日前,首屆浙閩贛邊際縣域經濟協作區會議在浙江江山召開,經濟協作區的成員有:浙江的江山、龍泉、遂昌,福建的浦城,江西的廣豐、玉山。他們將打破行政壁壘,謀求共同發展。福建省將攜手周邊行政隸屬浙江、江西兩省的六個縣市建立區域經濟協作,謀求利益共享共同發展,這種內陸地區打破行政壁壘共建經濟協作區的模式,在全國尚屬首例。
組建邊際縣域經濟協作區,江山市是發起方。江山市委書記傅根友說,隨著各地開放日趨深化,打破周邊縣(市)行政壁壘,共建經濟協作區的緊迫感越來越強烈。江山的竹木加工,建材兩大產業,原料主要集中在周邊縣(市),平時一有磕磕碰碰的事,以往都需要各方領導出面協商才能妥善解決,而成立經濟協作區,有了溝通協調機制,能為雙方產業互補、資源共享、市場開拓提供便利。
不僅僅是江山市有緊迫感,在籌備協作區征求意見時,福建省浦城縣主動將龍泉市“拉”進來。“龍泉至浦城的龍浦高速,浦城段的施工許可已批復,建設資金已有著落,將于明年初動工實施,而龍泉段剛完成設計。”浦城縣領導表示,只有爭取同時通車,這條長三角通往珠三角的最快速的高速公路,才能發揮出最大的經濟效益。
浙閩贛三省邊際六縣市包括浙江省的江山市、龍泉市、遂昌縣,江西省的廣豐縣、玉山市,福建省的浦城縣,他們互為毗鄰,位于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區輻射內陸的主軸線,是沿海發達地區和中部地區的結合部,同時也是未來海峽西岸經濟區輻射內陸地區的交匯點。由于交通地域等原因,這六縣市經濟發展與沿海地區縣市相比較,經濟發展動能較弱。目前,這六縣市土地總面積達到14000平方公里,總人口280多萬人,六縣市去年生產總值總和只有400億元,這一數字不及沿海縣級市慈溪一個市的年生產總值總值。
“六縣市都基本處在工業化中期的發展階段,經濟快速發展,對周邊的輻射帶動能力也在增強,更加需要進一步密切聯系,推進產業互補、項目對接等經濟協作”。江山市委書記傅根友表示,各縣市在交通、旅游、社會治安、森林防火、文化藝術等方面歷來就有交流合作,隨著交通條件、信息技術等的發展改善,各縣市之間的聯系還將在以往的基礎上更為密切。“加強區域經濟協作,成立協作區,我們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傅根友說:“成立經濟協作區的最根本動因在于,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的城市,需要在更大空間里配置資源。”同時他還表示,發起成立浙閩贛邊際縣域經濟協作區倡議,就是順應經濟發展規律,在空間相近的區域內,為共同發展目標,合理分工,優勢互補,最大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高整體競爭力。
產業、旅游、基礎設施等各個合作項目,正在悄然進行。“浮蓋山景區,三分之一在江山,三分之二在浦城。”江山市旅游局市場開發科科長鄧柳青說,7年前江山就前往浦城商談聯合開發事項,因種種原因,浦城方一直沒有開發相應的景區。這次,雙方將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包裝、統一品牌,共同投資1.5億元,合力打造浮蓋山景觀品牌。
福建寧德有世界級的天然深水良港,可供50萬噸級巨輪全天候進出。規劃中的衢州至寧德的鐵路,將直接經過江山市和浦城縣,并輻射另外4個縣(市)。建成這條鐵路,江山至寧德的路程不到300公里,戰略意義顯而易見,經濟協作區將抱團向上爭取項目。與此同時,開發航運對接錢塘江等一系列水路、公路交通網絡設施建設,也被經濟協作區提上議事日程。
福建浦城縣委書記黃建生認為,三省邊際六縣(市),一直以來大多局限于各自的行政區域,在區域競爭異常激烈的今天,建立經濟協作區,可以打破“圍墻”,消除條塊分割市場的體制性因素,有利于統籌區域協調發展。
今后,六縣(市)將建立經貿合作機制,探索研究招商引資分工協作政策、投融資無障礙流動政策,通過產業合作與分工,實施差異化發展,促進要素流動,優化資源配置;建立旅游資源共享互補機制,就區域間旅游發展進行協調磋商,互為市場,互送客源,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線路和旅游品牌。
據悉,舉辦第一屆浙閩贛邊際縣域經濟協作區會議,成立經濟協作區,旨在推動和加強區域經濟聯合與協作,促進浙閩贛邊際縣域經濟加快發展,開展跨區域經濟剝接、協作,促進各縣(市)縣域經濟更快、更協調、可持續地發展,加速融入長三角、泛珠三角、海峽西岸經濟區,合力推進三省邊際縣域經濟的快速崛起。
另據介紹,經濟協作區成立后的主要任務將圍繞開展縣域經濟發展研究,建立重大規劃和項目共商機制,建立經貿合作機制,建立資源共享互補機制展開。《浙閩贛邊際六縣(市)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協作機制協議》也將由六方共同簽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