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前行情處于比較尷尬的位置,部分業內人士總結為,內部因素是市場本身依然不具備估值洼地和三季報披露后出現的眾多隱形壓力在進一步深化;外部因素方面,根據流動性指標分析,信用危機和金融危機依然在影響全球金融體系。在目前“內憂外患”的格局下,只能借助于利好政策的方針舉措來尋找新的投資方向,如何尋找新低后的投資取向就顯得格外重要與緊迫。
從現況來看,可以從兩個方面客觀地分析三季報帶來的壓力,尋找新的投資目標。第一個方面,如航空、有色金屬,紡織、保險、券商、房地產、汽車,食品飲料等板塊業績風險偏大,特別是近期市場表現較好的個股更是面臨著回調的風險。此外是受益于提高油價、電價的行業,石油、石化、電力等行業業績下滑的趨勢四季度將有所改觀,但由于外圍因素干擾過大,在整體投資取向上不宜多作考慮。
第二個方面,我們從市場本身的客觀因素出發尋找隱形風險的根源,如大多數地產股宣布預增,但房地產公司在漂亮業績的背后,普遍顯現出現金流的捉襟見肘。雖然煤炭板塊增幅一般在100%以上,然而,進入9月中下旬后,由于石油價格暴跌,國際煤價大幅走低,因此,煤炭股的四季度業績以及2009年的業績面臨著極大的考驗。
目前A股市場跌勢依然未止,加上周邊市場的不振,給挖掘新的行業機會和選取新的投資標的增加了難度。然而,有兩個方面相對樂觀,也是新低后新的投資取向所在,一是鐵路建設等受益于未來基礎設施規模持續增長的品種;二是產能持續釋放且公司主導產品所處行業前景相對樂觀的個股,即便此類個股三季度業績未能上升,但由于相對確定的樂觀前景,此類個股仍可跟蹤,如水電設備、余熱發電設備、環保設備、新能源等。
從金融領域到實體經濟,經濟周期的冬天已經來臨。在此背景下,擴大內需、刺激經濟的措施呼之欲出。10月底,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核準了一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如公路、機場、核電站、抽水蓄能電站等。在政策的指引下,新的投資取向將脫穎而出。我們結合目前的政策方針鎖定了三大板塊,第一,鐵路建設預期明朗,在整個基礎設施建設行業中,我們最為看好鐵路板塊。在政策預期下,通過加大鐵路建設力度,可以突破因投資不足所導致的貨運和客運的瓶頸,這也是擴大內需的第一步。
第二,基礎設施建設是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往往會擔當拉動國內需求進而促進經濟增長和幫助擺脫經濟困境的重任,而建筑業具有準公共產品屬性,加上政府的大量采購,導致建筑業板塊無明顯周期性,這也是其在新低后確定投資取向的原因所在。
第三,為拉動內需,我國今后將采取大規模的刺激經濟的財政政策,作為基建投資重要組成部分的電網投資必然會加速,相關設備廠商受益最大。從目前實際投資情況看,“十一五”后三年的電網建設和改造的投資額度大約為1萬億元,復合增長率為16%左右,年均投資額為3000多億元,刺激經濟的大規模基建投資一旦展開,首先受益的將是與電網建設有關的子行業。
從目前相關信息看,未來仍會出臺進一步刺激經濟增長的舉措,這無疑有利于相關行業的活躍,也為我們的投資取向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據悉,國務院批復的鐵路投資額已達2萬億元,在建項目的投資規模超過1.2萬億元。在此利好消息刺激下,不管市場如何下跌,鐵路板塊近期表現十分搶眼,資金明顯流入。隨著新一輪鐵路投資高潮的到來,二級市場上必然會掀起一輪對鐵路建設相關品種的炒作,鐵路行業也成為我們在新低后整體投資取向三大板塊中的首選品種。
(本欄目內容僅屬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據此投資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