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疑云引發茶市亂象,指導價的出臺,會成為規整市場的良方么,或者只是一塊遮羞布呢?
2008年8月,一則“鐵觀音將有全國指導價”的新聞見諸報端,看似不經意的消息,卻引來了多方的質疑。報道中指出:中國茶都集團將與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聯手建立安溪鐵觀音全國統一指導價,并將于今年秋季實施。指導價格的采集點來自安溪“中國茶都”全國茶葉批發市場以及各主要鄉鎮茶市,最后以綜合測算得出的中間價作為基準價向全國發布。指導價體系依一定時間周期發布價格指數,實現價格即時和透明。
看了這則消息,許多茶友歡欣鼓舞,因為終于有了價格標準做參照,今后就不會被某些黑心的茶商所宰割。但很多專家、資深茶客可不是這樣認為。疑問存在兩個方面,首先茶葉特殊的制造過程奠定了它的工藝性,時至今日也無法徹底實現工業化,因此要將它量化而制定出一套標準體系是十分不現實的事情,正如采訪中許多專家所說:“茶葉標準很難統一。”既然沒有標準,談何什么制定價格指數呢?其次,誰有權力和資格制定指導價?茶葉暴利由來已久,制定出來的指導價又能為茶葉消費市場帶來什么呢?
帶著上述的疑問,我們不禁在想:指導價體系和價格指數是否適用于市場經濟大環境下的茶行業?“價格即時和透明”的初衷是為了維護市場秩序,但專家卻認為這一概念違背了市場發展的規律。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茶行業曾實施過指導價,隨著市場經濟逐漸走向成熟,指導價也隨之退出歷史舞臺。如今“價格指數”卷土重來為哪般?
開放的市場是一種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商品價格應充分反映物化社會平均勞動成本的價值——這是經濟學對商品價值的描述。那么,按照經濟學原理來看,茶葉作為一種商品,商品的價格是價值的體現,而價格應該受到市場供求規律的制約。對于安溪鐵觀音全國指導價格體系的即將出臺,在指導價和市場供求配制價格的角力中,誰才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