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雅悠閑之時,文人雅士吟詩詠賦,和符“如意舞”。利用它作為打節(jié)拍之物。到了明清時期,它從實用品逐漸轉(zhuǎn)向了一種藝術(shù)陳設(shè)品,供人們欣賞娛樂。
“如意”是一種供玩賞的象征吉利的傳統(tǒng)器物,表示吉祥如意、幸福來臨。它始于魏晉,盛于明清。古代的如意形狀一般像長柄鉤,鉤頭扁如見葉,現(xiàn)代的如意有的經(jīng)藝術(shù)家創(chuàng)新改造,鉤頭出現(xiàn)蓮蓬等造型。據(jù)考證,“如意”一詞源自印度梵語“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肜,以示于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銅、玉制作。如意也可與其他物品組合成吉祥物,如一柄如意放置在兩個柿子之間被稱為“事事如意”等。與玉瓶組合,便稱為“平安如意”。
在康熙年間(公元1656~1665年),如意深受皇帝與后妃的喜愛。寶座旁、寢殿中均擺有如意,以示吉祥,順心。如意有多種品類,均極為精美。有琺瑯如意,木嵌鑲?cè)缫猓烊恍g(shù)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如意多雕有尼紋,有的還在玉制的如意上嵌上由碧璽、松石、寶石所雕成的化卉,人多是桃果、靈芝、蝙蝸之炎。這種如意上的蝙蝠寓意多福.桃寓長壽.是明清常見的祝頌圖案。在民國時代,如意成為貴重禮品,富有之家相互饋贈,祝愿稱心如意。
但如意究竟是何時從印度傳到我國的,無據(jù)可考。《晉書·王敦傳》記載,孫權(quán)曾得如意柄,“每酒后,趣味魏武帝樂府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邊盡缺。”唐代詩人李賀在他的《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詩中有:“向璧懸如意,當(dāng)簾閱角巾”之句。可見早在晉唐時代,我國已有如意,是用來搔癢的。
如意因其彤態(tài)修長,輕盈可取,常伴身邊,隨手可得,也常被古人用做指指劃劃的器物。尤其在六朝時期,貴族知識階層盛行清淡之風(fēng),在宣講演說之時為烘托聲勢,常借用此物比劃指點,以作談興之具,別有一種風(fēng)格和韻斂。
在后來,隨著如意象征吉祥的觀念逐步深入人心,使用如意的帝王貴族、高僧名士,才子佳人等上流階層不斷將這些深厚意蘊附加到如意之上,并日見系統(tǒng)化與固定化,使如意精神性越來越強,實用性越發(fā)可有可無。到了唐代,如意的發(fā)展到了轉(zhuǎn)折點,“如意”與“爪杖”開始初步分離。“爪杖”專指那些用于搔癢的工具,后來又別稱癢盒子、孝順、不求人等,卻不再稱“如意”。而此時的“如意”特指新型美觀卻沒有使用價值的一類,二者并行不悖。但后者不斷演變,含義愈見豐富,制作日益精良,材料質(zhì)地愈選愈貴,久而久之成為引人注目的內(nèi)涵豐富的高檔工藝擺設(shè)品。
如意最初的頭部原型呈彎曲回頭之狀,被人賦予了“回頭即如意”的吉祥寓意。“君子比德如玉”,玉如意的出現(xiàn),將玉的堅貞不渝的美德與如意的占祥寓意結(jié)合,成就了具有中國特色吉祥文化的如意器物。
從梁簡文帝(公元503~551年)蕭綱的詩——“腕動苕花(苕花喻指美人)玉,衫隨如意風(fēng)”中,可以推測出當(dāng)時的玉如意有隨身佩戴之大小。清雅悠閑之時,文人雅士吟詩詠賦,和著“如意舞”,利用它作為打節(jié)拍之物。
到了明清時期,它從實用品逐漸轉(zhuǎn)向了一種藝術(shù)陳設(shè)品,供人們欣賞娛樂。如意頭部呈彎曲回頭之狀基本不變,而柄端由直狀變?yōu)樾§`芝形,云朵形等多種形狀。頭尾兩相呼應(yīng),主體呈流線型,柄微曲,造型美觀華麗。
而自從唐代如意的性能發(fā)生變化之后,制造如意選用的材料就十分考究和貴重。有金、玉、瑪瑙、翡翠、水晶、珊瑚、紫檀、綠檀、黑檀等材料,有的適用一種純材料制作,有的選用幾種材料相互搭配成型。不管選用何種材質(zhì),都要了于三個因素的考慮:第一,必須十分貴重和稀有;第二,根據(jù)承受對象的喜慶內(nèi)容;第三,根據(jù)承受對象的喜好,不管選用何種材質(zhì),住制作技術(shù)上都運用平雕、浮雕、鏤空、單鑲,多馕等高難度的工藝,且鑲嵌金銀絲、紅綠寶石等,組成各種寓意深刻的圖案。制作工匠都選用頂尖高手,無論是凹下上的陰線,還是凸起的陽線,部能做到精雕細琢不差毫發(fā)。
而如意之所以能夠長久不衰。被歷代的皇帝大臣所器重,除了它的材質(zhì)貴重。造型新穎、精作精良,莢稅漂亮之外,更重要的足如意所蘊含的寓意非常深刻,深得人心,素有“凡如意必有寓意,凡寓意必有吉祥”之說。假若漫步故宮,你就可以看到所經(jīng)各館各屋,必有一寶座,寶座之旁,必有一如意。在清代的乾隆皇帝看來,如意不僅是吉祥之物.還可掛墻擘、佐文房、置座旁,更是一種“代語不需言”的代言之物。住臨朝或與諸臣談話時,有如意在手,便可心情舒暢,鎮(zhèn)定自若、妙語迭出。
縱觀歷史,凡同昌盛,經(jīng)濟發(fā)達之時,也是如意這種高檔工芝禮品發(fā)展的鼎盛之時。如意雖小,但它所折射出的人文歷史背景和傳統(tǒng)文化卻極為深遠。在我國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文化長河中,如意也曾翻卷過令人注目的浪花,見征過歷史的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