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金融風暴影響蔓延擴張的今天,我們需要討論的問題已不只是這場金融風暴的原因,更應該包括金融風暴后世界經濟的動向和我國經濟的選擇。為此,我們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楊萬東教授,分享作為經濟思想者的楊萬東博士對金融風暴后世界經濟走向和中國經濟選擇的有關思考。
華爾街金融風暴的深層原因
記者:次級貸款、債務擔保證券、信用違約掉期和金融衍生這一大堆金融概念,在近期關于華爾街金融風暴的新聞傳播中反復出現,一般讀者也很難理解,您能不能用簡單的經濟學原理給我們介紹一下您對這次金融風暴成因的認識?
楊萬東:香港電影《無間道》中有句臺詞:“出來混,總是要還的。”簡單的說,這次金融風暴就是美國對其在近10年全球化經濟環境中不當經濟行為的一次集中償還。在近10年的全球化環境經濟發展中,美國和中國被認為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引擎,其中美國的“貢獻”在于金融創新和需求拉動,中國的貢獻在于世界工廠和廉價產品的提供。
美國經濟被稱為“資產依賴型經濟體”,美國人的資產構成是以股票和房地產增值為基礎的,盡管個人收入增長一般,但美國的資產價格和房地產價格這些年卻大幅度增長。美國私人消費在2007年增至國內生產總值的75%,美國市場整體消費是中國市場的4倍,而中國人口是美國人口的4倍,也就是說一個美國人的平均消費是中國人的16倍。美國的平均家庭債務達到可支配家庭收入的133%,簡單地說就是他們花的錢要比他們掙的還多。
記者:這些錢是怎么來的呢?
楊萬東:美國經常性項目逆差吸收了約75%的世界剩余儲蓄,2006年數額就達到8110億美元,2007年更高。說白了就是,美國依靠他們在全球化經濟環境中的地位,特別是美元作為國際通用支付貨幣和華爾街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通過一系列紛繁復雜的金融工具和會計準則的設計,描述了一種資金只有在美國才能更快升值的神話故事,吸引全世界的資金都來玩金融游戲,金融游戲的過程表現就是美國房地產價格和資產價格的持續走高,持續走高的價格又吸引來更多的資金投入游戲。
貨幣本質上是一種通用等價交換物,金融本質上是經濟資源調控手段。金融活動所創造的價值本質上在于金融活動對經濟發展資源優化配置所帶來的經濟效率和效益提升的分成,不與實體經濟活動交互的金融活動,本身并不創造真正的財富。而華爾街這些年,實質上就是以“假設”和“如果”為前提,設計了一大堆“金融創新產品”,并以令人眼花繚亂的傳播手段,將這些“金融創新產品”賣給了全世界,制造出大量的金融泡沫,然后用以支撐高于“世界工廠”人均16倍的消費。傳統的金融中,你花的是你已經擁有的錢;現代的金融中,如果你現在能掙錢,你就可以現在花將來“能”掙的錢;在華爾街的金融中,美國人還可以花“假設”將來可能有的錢。
記者:這個“假設”就是美國的房地產和資產價格會一直持續走高嗎?
楊萬東:是的,這個“假設”就是美國的房地產和資產價格會一直會波動性地持續走高。因為是假設,所以就可以無限放大,其中一種叫“信用違約掉期(CDS)”的“假設”,從2000年的8000億美元膨脹到了2008年的60多萬億美元,比整個美國股市總市值的2倍還多。其他類似衍生金融產品的數量,到現在還無法得到一個確切的數據。
當這個“假設”被現實證明只是“假設”的時候,相信這個“假設”并購買了這個“假設”的資金,就成為了犧牲品,而整個華爾街也就爆發了一場史無前例的金融風暴,這次金融風暴的影響范圍、深度和強度,都類似于1929~1933年全球經濟金融危機。
這次危機從實質上來說是自由放任經濟理論的一次挫敗,表明單純依靠市場自我醫治機制,實際上是一次成本高昂的社會性試錯,必須有一種理性的力量不斷對市場創新進行監督和完善,這種力量可以來自于知識界和媒體界,但其執行必須通過能及時反應的政府組織。
世界經濟的走向會發生什么變化?
記者:這次華爾街金融風暴對全球經濟將會產生一些什么影響呢? 楊萬東;一覺醒來,發現腳下站立的不再是大地而是浮冰。做什么事都需要一個穩定衡量的尺度,美元至今仍被大多數人當作經濟活動的穩定衡量尺度,今天石油價格變了,明天糧食價格變了。金融風暴后大家才明白,變的不是石油,也不是糧食,變的是美元。貨幣本質是一種等價交換物,當這種“物”變來變去的時候,特別是當有人可以任意讓它變來變去,通過變讓你的錢不斷變少的時候,你還會用“它”當等價交換物嗎?
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的華爾街金融創新,在布雷登森林體系解體之后,重新確立了美元作為國際主要交換貨幣以及美國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這次金融風暴使得金融資產證券化,特別是衍生化廣受置疑,美元和美國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岌岌可危。
全球化經濟活動中,如何確定穩定的交換衡量尺度,以及這種尺度如何規范使用又一次成為了需要討論的問題。在這種能夠穩定衡量的交換尺度確定之前,全球范圍內經濟交換活動都將受到影響,各國經濟發展都將受到拖累,世界經濟增速將放緩。
記者:具體到國家地區會是怎樣的呢?
楊萬東:這與不同國家和地區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中的分工有關,如同歷史上任何一次大的自然災害過后一樣,經過華爾街金融風暴的蕩滌,國際經濟次序中那些人為的、浮華的、虛擬的價值都將被蕩滌,而那些關乎人類基本生存的自然資源,包括石油、礦藏、糧食等農產品價值將真實顯現,具體表現就是其價格上升,拉美、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資源富集國家會受益,但日本、歐盟以及新興工業化國家等,因其以制造業為核心競爭力,在全球產品貿易中其利益將會受損。
中國經濟走向何處?
記者:中國經濟的走向會發生什么變化呢?
楊萬東:中國金融體系作為一個整體,在這場波及全球的華爾街金融風暴中,受影響和傷害相對來說是可能是較小的,這得益于前兩年我們已經完成的金融體制改革和我國金融界對1997年亞洲金融風波教訓的借鑒,我國的銀行和金融監管體制對金融風險的警惕性要比美國等發達國家高得多。但受傷害較小不等于說中國金融和經濟體系不需要變化,幸運的是我們現在可以主動選擇變化。
記者:您是說中國金融體制的變化嗎?
楊萬東:是,但不僅僅是金融體制。華爾街金融風暴后,國際經濟金融秩序勢必面臨一場大的調整,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國際主要交換貨幣的形成機制和管理規范調整,像美元這樣不受限制的國際主要交換貨幣機制必須也必然得到改造,相對應的是我們國內的金融體制和經濟發展戰略導向都需要做出調整。
我們以往都認為美國的金融體制是最有活力最有創新性的,我國的金融體制改革基本上也是以美國金融體制為藍本來設計的。這次以“次貸危機”為先導的華爾街金融風暴提醒我們,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特別是“金融創新”必須考慮中國國情,金融企業必須設立“防火墻”,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和風險應急處理機制,充分認識金融體系所具有的脆弱性和風險危害性,努力控制風險,應該構建以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為目標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體制。
而更為重要的是,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導向也必須進行調整。我國近20年的經濟發展戰略實際上學習日本和韓國經濟起飛時采用的出口導向經濟發展戰略,依靠極低勞動力成本和以環境、資源的犧牲為代價,依靠我們民族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取得了世界工廠的地位。但隨著全球金融環境的改變以及全球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我們已不能,也不應該繼續這種經濟發展戰略導向了。
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華爾街金融風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美國人“資產”的大幅度縮水,其購買力和市場需求將大幅度萎縮,歐盟和日本執行的是內部相對平衡的經濟戰略,它們不可能接受中國“強大”的產品生產能力對它們市場體系的沖擊。而我們改革開放30年,隨著教育和文化的發展,中國人民也應該享受一些經濟發展的“紅利”了,低勞動力成本也已經成為難以忍受的事情。同時,在不合理的國際金融秩序下,你辛辛苦苦創造的財富,輕而易舉地就會化為烏有。我們前10年擁有2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的時候,石油是不到30美元一桶,我們可以買70億桶石油,我們干了30年擁有接近20000億美元外匯儲備的時候,石油變成了大約130美元一桶,我們只可以買大約140億桶。
美元大幅度貶值,并將持續貶值的趨勢使得中國用于購買美元資產的巨額外匯儲備處于不斷縮水的狀態,相當于我們后15年的累積價值以實物計算還不如前15年累積的價值,我們辛辛苦苦積累的龐大外匯儲備,轉眼之間成為了國外金融資本的紅利。所以我們必須,也只能調整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導向,從出口導向轉向擴大內需導向,為滿足全國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而生產。其中的關鍵是啟動和激發國民的資產和創業需求,徹底理順市場經濟所需資源的法律關系,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落實物權法和進行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這是一個非常大也非常關鍵的問題。
記者:具體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會有哪些變化呢?
楊萬東:具體到老百姓的生活可能會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物價,另一個方面是理財。美元貶值、國際原材料價格上漲、國外熱錢的“避風”涌入,加大了國內的流動性,將拉動了國內的物價上漲,加上國家為了控制通貨膨脹而實行的價格管制,成品油、電力、生活用水及其他管制品會保持持續的上漲壓力,可能會使通脹長期化。在理財方面,購買了外匯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可能會受到一定的損失,應該盡早考慮避免風險的方法。
記者:中國經濟前景會一片黯淡嗎?
楊萬東:不會,如果處理得當,華爾街的金融危機反而會成為中國經濟又一次騰飛的機遇。
對內,我國改革30年,農村改革基本上是只限定在土地承包責任制范圍內,融入全球經濟循環圈的基本上是沿海和城市經濟,廣大中西部地區和農村還處在經濟發展的前期,如果我們這次能主動適應國際經濟環境的改變,及時調整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導向,配合理順市場經濟所需資源,特別是土地資源的法律關系,將極大地激發國民的資產和創業需求,將城鄉及沿海內地經濟發展聯結起來,創造出很大的內需空間,使中國經濟體的規模大幅度增長。
對外,結合華爾街金融風暴后國際支付貨幣機制的調整,依靠強大的中國實體經濟支撐和這些年形成良好的信譽,可以將人民幣納入國際支付貨幣形成機制,徹底改善中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位置,提高話語權,為中國經濟的更好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空間。
同時,這些年我們也積累了一定的國際金融操作經驗,轉換外匯資產類別、優化外匯資產組合以對沖風險,也已成為國家最高金融管理機構的經常性操作,我國積累的龐大外匯儲備也可以在這次調整中發揮作用。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對中國經濟保持信心,中國經濟前景應該說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