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以來,福建三次產業結構變化較為合理,呈現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比重都穩步上升的趨勢。除上海外,福建周邊其它省的三次產業結構都呈現“二、三、一”分布。
從第一產業來看,農業的基礎作用盡管非常大,但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在降低。2007年,福建第一產業的比重為10.8%,同比增長3.9%,貢獻率為2.8%。福建及周邊省市目前正處在工業化的發展階段,對第二產業的依賴程度較高。2003~2007年,福建第二產業的比重穩步提高了2.2個百分點,但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處于54%~62%之間。2007年,福建第二產業比重為49.2%,貢獻率達到61.4%,比重與全國平均水平持平,增長速度為18.8%,高于周邊所有省市。第三產業方面,2007年福建第三產業比重為40%,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9.1%,低于上海、廣東、浙江,但高于江蘇、山東、湖南、湖北和江西,其增長速度為14%。
因此,從目前產業結構來看,福建正處于工業化加快發展中期階段,第二產業增長速度超過第三產業。這種變化特點與福建所處經濟發展階段產業結構變動的趨勢基本相符。但和周邊省市相比,福建第二產業增長效率相對較高,第三產業增長效率較低,這影響了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效應。
產業內部結構評價分析
首先,從輕重工業狀況來看,福建的重工業和周邊省市相比發展較慢。由工業創造的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有較高的比重,特別是重化工業所占比重的提高,是與國內生產總值以及人均收入的不斷增長密切相關的。2003~2007年,福建輕重工業比重呈現此消彼長的波動狀態。輕重工業比例由2003年的47.4:52.6,調整為2007年的47.8:52.2,重工業比重穩定在51%~54%之間,有下降的趨勢。而周邊省市的重工業比重呈上升趨勢,2003~2007年,浙江、江蘇、江西、湖南、湖北、上海分別上升了4.3%、6.1%、1.2%、7.9%、1%和2.6%。顯然,各省市工業重化趨勢明顯加快。
其次,在服務業結構方面,福建第三產業比重多年來一直徘徊于38%~40%的水平,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第三產業規模增大和結構升級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結構變化的必然結果。2003年福建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39.1%,2007年第三產業增加值比2003年增長64.7%,但占GDP的比重僅為40%。從服務業內部結構來看,結構轉換與升級速度已經加快。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餐飲業等傳統服務業穩定增長,但比重下降,貢獻率減小。金融業、信息、計算機服務及軟件業、房地產、教育等新興行業發展較快,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
從以上分析可看出,福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不足。究其原因,一是物流、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政策性進入壁壘高,社會資源受到限制;二是提供生產性服務的第三產業部門參與社會分工的深度不夠,交易成本較高,本應由市場提供的物流、設計、售后等生產性服務轉為由企業內部提供,造成市場化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不足;三是由于普遍重視重工業,輕視服務業發展的觀念導致消費性服務業滯后。
產業升級的效應分析
技術進步是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動力。技術進步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作用表現為:一是技術進步通過改變需求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優化;二是技術進步通過改變各產業的供給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三是技術進步導致新興產業出現,實現產業結構升級。近些年來福建高技術產業發展較快,帶動效果較為明顯。但與周邊省市相比,福建的高技術產業的發展還有待于加強。2007年,福建高技術產業產值1797.81億元,同比增長8.61%。無論在規模還是在速度上與廣東(14701.95億元,13.3%)、江蘇(9661.04億元,27.8%)、上海(5631.04億元,25.9%)、山東(3134.67億元,32.1%)和浙江(2847.81億元,16.9%)都有相當的差距。
不同工業部門主導下的工業結構標志著不同的核心競爭力和工業化階段。主導工業群不僅是具有比較增長優勢和比較規模優勢的部門,而且具有較高的產業關聯度、帶動作用和新技術的擴散效應。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石油化工的三大支柱產業形成并加速發展,是福建結構優化的一大亮點,是福建工業產業高級化和適度重型化步伐加快的縮影。2007年三大主導產業實現增加值1224.74億元,增長20.5%,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36.1%。其中,機械裝備業實現增加值538.65億元,增長27.3%;電子信息業實現增加值350.06億元,增長15.8%;石油化工業實現增加值336.03億元,增長16.0%。
但和周邊省市相比,主導產業的選擇出現較突出的結構趨同和產業重構現象。浙江、江蘇、廣東等省都把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石油化工作為其主導產業,周邊所有的省市都把機械裝備制造業作為支柱產業。各省市的主導產業都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如福建機械裝備業2007年實現增加值538.65億元,增長27.3%,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23.8%。但和周邊省市相比,福建裝備制造業規模小,增長速度較慢。2006年,浙江省裝備制造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976.7億元,增長27.4%,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達33.8%。
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思路
近幾年福建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雖取得了較大進展,但還有不盡人意之處,主要表現在部門結構不合理、重化工業加快發展和節能減排的壓力等。產業結構不合理,不僅加大資源環境壓力,也影響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的提高。隨著重化工業的擴張,環境污染問題也顯露出來。控制高耗能行業過快增長、促進節能減排成為產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從經濟發展階段和趨勢看,福建還不能跨越重化工業發展階段,必須加快發展機械裝備、石油化工等重化工業,但一定要結合能源等條件的約束,構建生態文明的產業結構。
福建產業結構優化的基本戰略選擇是,將工業化進程由以工業資本的形成、產業規模的擴張為主要特征的工業化中期階段,推進到以產業生態文明的建設、產業技術的提升、產業結構的優化為主要特征的工業化高級階段。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滲透程度;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科技含量高和勞動生產率高的現代服務業,以服務業帶動工業和就業結構合理化;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現代能源產業,使高新技術和現代管理制度在現代服務企業和制造業企業中廣泛運用,產業競爭力得到增強,最終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具體而言,福建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1)構建生態文明的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2)加強區域間的合作,推進產業布局的區域協調;(3)充分發揮經濟杠桿調節作用,形成資源環境和產業結構互動和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