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拖累,剛剛在香港結束的香港蘇富比藝術品秋季拍賣會也遭受了“寒流”的襲擊,一些為藏家看重的拍品頻頻意外“流標”,即便是成交的作品,其成交價格也大大低于業界預期。
“收官之拍”成交平平
8月13日蘇富比拍賣行向全球媒體宣布,從2009年起,將目前在紐約等地進行的當代亞洲藝術專場合并,集結全球力量重新亮相香港。這被看作蘇富比在“收縮”全球中國當代藝術業務,更被媒體視作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走向衰落的象征。雖然蘇富比的有關人士予以否認,但是從此次拍賣的結果來看,確實不能讓人滿意。
如果說2006年3月份紐約進行的首場“亞洲當代藝術拍賣”專場是中國當代藝術的總爆發,那么經過這些年的運作,紐約已經成為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一個風向標。從這些年的拍賣情況來看,雖然也經歷過低谷,但總是能夠出現奇跡,但此次“收官之戰”卻讓市場對中國當代藝術出現了悲觀的預期。
2006年3月31日,蘇富比拍賣行首次在紐約舉行中國當代藝術拍賣會總成交額超過了1300萬美元,比原來估計的600萬~800萬美元高出近2倍。到了2007年秋拍,市場進一步瘋狂,不僅總成交額達到了3844,8萬美元,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價格紀錄也在這里頻頻刷新,成交價格逾千萬元的作品有8件,百萬元以上的作品數量更達60件之多。但從今年的此次拍賣的成交來看,讓投資者大跌眼鏡,超過百萬美元的拍品僅有曾梵志在1997年創作的《面具系列》,估價90萬~120萬美元,成交價為108.25萬美元,這個成績大概還是拜今年香港春拍所賜。在今年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會中,曾梵志的《面具系列1996No.6》以天價7536萬港元成交,打破去年蔡國強《APEC景觀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圖》的7425萬港元紀錄,這也使得投資者開始對曾梵志推崇備至。
中國古代瓷器受寵
此次拍賣行力推的精品皆成交平平,沒有拍出意料之中的佳績,其中最讓人大跌眼鏡的就是劉小東在2006年創作的巨作《男男女女》,尺幅達到了150×500厘米,成交價只有18.25萬美元。而在近年來的拍賣會上,劉小東的油畫作品《溫床No.1》曾以5712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創下中國內地油畫拍賣的最高價格;2006年,他的油畫巨作《三峽新移民》曾創造了當時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拍賣的價格紀錄。
與當代藝術的頹勢相比,中國古代瓷器及工藝品是此次紐約亞洲藝術周的“主角”。紐約佳士得繼續推出了“J J”收藏的鼻煙壺第5次專場拍賣。85件鼻煙壺精品最終的成交價為257.35萬美元,其中的一件《清乾隆粉彩葫蘆鼻煙壺》成交價格為42.2萬美元。本場中另外一件重要的瓷器黃地綠彩云龍紋貫耳穿帶瓶來自一個新英格蘭藏家,底部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刻款,此類型瓷器的傳世量不足六件,最終以176.25萬美元成交。
市場起伏利于擺脫泡沫
在最為業內人士關注的“現代及當代亞洲藝術”晚間拍賣專場,拍品的成交價格和成交率均顯示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現代及當代亞洲藝術”本是近年來全世界藝術品拍賣的熱門項目,但是在本次拍賣會上,一些為藏家看重的拍品卻頻頻意外“流標”。如日本當紅藝術家村上隆的雕塑作品《Flower Matango》,估價不過2400萬~3200萬港元,以往一直是藝術品拍賣會的“爭搶之物”,但是這次卻“流標”了;臺灣廖繼春也是最近幾年藝術品拍賣會的常勝將軍,本次拍賣會上他的一件重量級作品也未能成交。即便是成交的作品,其成交價格也大大低于業界預期,比如,張曉剛的《血緣:大家庭一號》,只是勉強以底價成交。市場人士驚呼:曾經火熱的藝術品拍賣進入了冬季。
然而,對于這股收藏界稱之為的“寒流”,著名收藏家、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在出席“上海2008華人收藏家大會”主題論壇時卻公開表示,藝術品市場起起伏伏是很正常的,頻頻“流標”的背后,交易不再容易,這情形有助于市場擺脫泡沫,平靜心態,讓收藏趨向理性。他說,對收藏家隊伍來說,這是一次淘洗更換的機會,有助于培養出更多經受得住危機考驗、真正能夠欣賞鑒別藝術品的藏家。
國內藝術品99%“在途”
馬未都認為,在國內的藝術品市場中,高端收藏過早地到來,這不成熟,和西方不能比。在西方發達國家,高端收藏和普通藝術品的收藏都是以文化消費為主流。他表示:“我原來有個概念就是‘在途’和‘在庫’的區別,所謂‘在庫’至少是一代人不賣,這叫‘在庫’,倉庫的意思,西方人的‘在庫’概念占90%,‘在途’的只有10%,是經紀人在做這個生意,藝術品一直在流轉途中的意思。我們是99%的人都‘在途’,沒有人‘在庫’,那么這個市場就會出現‘蛤蟆效應’,就是有人跳水的時候,大家跟著一起跳下去。”
而在買家中,真正從內心熱愛藝術的人卻不多。馬未都直言:“你看很多人酷愛藝術,他那個酷愛是有其他潛在動力的。比如說他無論多愛一件東西,問他,你這東西多少錢買的?3萬。那我給你30萬吧,他把那東西咣當準給賣了。”
馬未都的話非常直接:“我覺得藝術品市場現在的繁榮不太真實,比如大量的假成交,比如許多東西幾乎沒有質量保證。”馬未都的分析是,雖然很難完全制止拍賣行拍出“假”東西,世界頂級的拍賣行也出現過賣錯的時候,但是,我們決不能容忍主動往里頭摻假,這是一個行業道德問題。
5%真品率仍然過于樂觀
據悉,時下收藏界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對真偽的鑒別。一旦有哪里舉辦專家免費鑒定,往往會涌來大批收藏者,拿來的東西,往往令專家看得直嘆氣;有些人花了幾十年心血和大把資金收來的古玩,被專家無情地認定“一屋子假貨”;某些地方,做古玩贗品,已經發展成一個十分有規模的行業,這些地方出產的贗品,經各種渠道流通到市場上,占據了古玩市場;不但是古玩,當代的書畫和工藝品,只要是有名的藝術家,都有大量的仿造品。
有人感嘆,眼下市場上的真品,只有5%,而有業內人士認為,這個比例仍然過于樂觀了。對此,馬未都的觀點是,國內拍賣行里出現的好東西其實并不少,關鍵是買家的心態。馬未都的直言不留余地:“站在我的角度上,第一,真東西還是容易買到的,關鍵是你肯出錢。你想用二等的錢買一等的東西是不可能的,三等的錢買二等的東西也是不可能的。今天你是外行人,你拿一等的錢買二等的東西,二等的錢買三等的東西,往下買是正常的。我不能設想你是一個外行人,突然進來,什么好處都是你得,不花費一分力氣,憑什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