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系列突發天災人禍的“多事之秋”后,我們真的要迎來一個中國經濟的冬天了
中國古人有一個詞叫“多事之秋”,2008年,本來一個萬眾矚目的奧運之年,中國第一次舉辦這樣的世界盛會,并希望通過它令世界承認自己在現代化進程中所取得的成就,舉國滿心歡喜的期待著。但從一進入2008年的年頭,人們就意識到這一年注定不太平、不容易,當然,也不平凡。
在經歷了雪災、拉薩騷亂、列車相撞、手足口病疫情、奧運火炬全球傳遞受阻、汶川大地震以及幾次恐怖事端之后,北京奧運會,終于行將召開。但是一切麻煩并不會因此嘎然而止。相反,我們必須做好準備,奧運之后,一些問題會以更猛烈的態勢到來。
我不是股評家,所以我沒有能力去預測奧運之后,中國股市是否會調頭下行,以及將下行到2000點還是2200點。但我有幸和國家領導人在同一時期到東南沿海走了一趟,切身了解了這個中國經濟火車頭目前所陷入的嚴峻困境。我在福建聽說,當地民間借貸月息已經普遍達到5、6分錢,一些地區甚至超過1毛。除了資源壟斷、販毒、造假和走私,我不知道有什么生意能夠獲得比這么沉重的資金成本更高的利潤,但一位私營企業老板對我說:“借了是死,不借馬上就死,你說我們借不借?”而從7月初包括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內的中央領導頻繁到江、浙、滬、魯、粵等地調研時發表的講話可以看出,面對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和國內外不利因素增多的新情況,中央領導層已經在用行動提醒各方增強憂患意識,并可能會視調研結果對現行的某些政策——尤其是貨幣政策、融資政策和進出口政策——做出調整。
最近一段時間,政府公布的一系列經濟數據都可以解讀出這種緊張氣氛。國家統計局7月17日稱,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長10.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8個百分點——這是年初就預料之中的事情,但這種回落將持續多長時間?是幾個月還是幾年?這個時候是壓通脹還促增長,確實是兩難的政策抉擇。
上半年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7.9%,其中6月份上漲7.1%,較上月回落了0.6個百分點——看上去通脹有所控制,但政府的目標是將今年的通脹率控制在4.8%以內,到目前為止這一目標似乎不可能實現,尤其是繼去年豬肉價格持續暴漲之后,今年以來米價又漲了60%,華為老總任正非在最近的一次內部講話中已經嚴肅表達了“社會可能不忍耐”的強烈擔憂。
上半年貿易順差990億美元,同比減少132億美元。出口6666億美元,增長21.9%,回落5.7個百分點——這恐怕是一直依賴外向型的中國經濟目前最緊迫的麻煩。最近浙江兩家著名民企飛躍集團和金烏集團先后崩垮,不僅可以解讀為浙江民間投資模式的一次問題集中爆發,也反映出在人民幣持續升值和通貨膨脹的雙重壓力下出口型企業的艱難處境,尤其是提供了75%的就業機會、實現40%的利稅、占出口總額60%、占工業總產值60%左右的中小型企業。目前政府的多項宏觀調控政策,包括緊縮土地、增加勞工保障、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稅、節能減排、貨幣政策緊縮等等,都在同一時間段增加了企業土地、勞動力、融資和環保成本,壓縮了中小企業本就狹小的的利潤空間。
還有一個危險信號是,雖然6月份CPI漲幅有所回落,但當月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卻漲了8.8%,達到了1990年代中期那次高通脹以來的最高點——這代表著消費品價格上漲已經逆向傳導到工業品身上,即今年以來發生在珠三角和浙江一帶服裝、鞋業等輕工聚集區的企業倒閉、停產、縮產潮可以會在不遠的將來出現在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的制造業企業;PPI的增速持續上升,又將給CPI帶來新的壓力,公眾很容易產生物價會繼續上漲的預期。
外部經濟放緩使需求減少,原油、糧食和其他原材料國際價格的大幅度上漲拉高企業成本,政府為抑制通脹而采取的宏觀調控政策又給企業經營施加了更大壓力,在一系列突發天災人禍的“多事之秋”后,我們真的要迎來一個冬天了。
7月23日的晚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給全體同事發去了題為《冬天的使命》的內部郵件,號召全體阿里巴巴人準備“過冬”,他寫到:“我們對全球經濟的基本判斷是經濟將會出現較大的問題,未來幾年經濟有可能進入非常的困難時期。我的看法是,整個經濟形勢不容樂觀,接下來的冬天會比大家想象得更長!更寒冷!更復雜!我們準備過冬吧!”
已經有很多有眼光的企業在準備過冬。比如華為,任正非說:“近幾年,我國的經濟形勢也可能出現下滑,希望高級干部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也許2009年、2010年還會更加困難”;比如思科,錢伯斯已經通知經理們限制差旅支出,用掉積累的假期,并逐步削減部分地區的員工數量;比如戴爾,他們正在評估是否出售金融服務部門,并關閉德州地區的一家工廠,全球至少裁員10%;比如通用電氣,這家道瓊斯“不老松”出讓了其企業信用卡業務以及各種歐洲個人融資業務。
在事情變壞之前,我們必須早做準備,拋棄幻想,歡迎冬天,我們才能如前英語教師馬云所說的:“Be the last man sta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