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08北京奧運會為標志,中國與世界正越來越緊密地共容存在、共榮發展。這將是一次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文明對話。無論對于瞪大眼睛目睹中國奇跡的西方人,還是因山鄉一夜巨變而手足無措的中國人來說,擁抱別人,自己才有未來
走進2008的那一刻,突然有一種不真實感——是的,就像2000年真的到來一樣。人生中有很多事情看似遙不可及得你都不敢報以奢望,但當它驀地出現在你面前,你在措手不及中甚至都來不及享受美夢成真,因為更多全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2008就是這樣的一個會給人復雜情緒的年頭。在歲末年初世界各主要媒體的預測文章中,都異口同聲地指出:2008年,即中國主辦奧運會之年,將成為世界事務的轉折點;在2007年創造了一系列世界第一的中國,將毫無意外地從德國手中接過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權柄,并登上“世界第二強國”的寶座,而一次花費高達2000億元人民幣的奧運盛會,則將是讓全世界人民見證的光彩奪目的加冕禮。
這甚至是我們中國人自己都沒有想到的狂飆突進式崛起。而這樣的狂飆突進,從30年前的改革開放開始加速度,20年完成了歐洲200年所經歷的工業化、城市化和社會轉型,進入21世紀后更是一日千里。即使不羅列那些枯燥的數字,我們也能從切身的生活感觸到“山坳上的中國”沖向頂峰的風發酣暢——這個城市還是10年前的那個城市,這個人還是10年前的那個人,但回憶起10年前的城與人,我們恍如隔世——正如本期雜志“快公司與藍海戰略高峰論壇”專題中所說,這10年中國發生的變化,相當于印度和新加坡的20年,美國、日本和英國的40年,德國和意大利的50年,法國的60年,瑞士的75年,如果你住在尼日利亞,那么你活300歲也不一定看得到中國這10年的滄桑巨變。
面對中國迅猛的崛起,西方人既驚又畏,在下意識的抵觸和妖魔化之后,他們開始正視這一切。素來美國至上的《外交》雜志2008年1-2月號刊登了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和國際關系學教授約翰·伊肯伯里的文章《中國崛起與西方未來》,文章非常堅定地指出,中國的崛起將不可避免地終結美國一國獨大的單極時代,不過他提醒說,并非所有的權力轉移都會引發戰爭等重大沖突,“美國無法阻止中國崛起,但它能夠幫助確保中國在美國及其伙伴建立起來的規則和制度框架內行使權力”。
在伊肯伯里所代表的一批西方精英看來,由美國在二戰后創建和主導的國際秩序比以往帝國主義的殖民秩序更自由,也更加合法和持久。因為,第一,這套西方秩序體系建立在不歧視和開放市場的規則和準則基礎之上;第二,它的“股東”包括以美國為中心的大國聯盟,中國再怎么發展都不可能在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上與資本主義民主國家組成的OECD(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抗衡;第三,當前的西方秩序擁有浩繁的、包羅萬象的且得到廣泛認同的規則和制度,它們為各國進行前所未有的合作和共享全球體系中的權力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全球化、資本流動和技術革命更讓彼此間的依賴性得到空前加強。換言之,中國可能壓倒美國一國,但它不可能壓倒西方秩序,它的成功必須得到西方資本主義體系的認可和現有規則和制度所提供的保護。
這顯然是一廂情愿的自信。沒錯,近150年來,中國一直在向西方學習現代化的一切,為此甚至不得不矯枉過正地“打倒孔家店”,無論是三綱五常、禮教秩序還是儒家文化、中醫中藥,幾乎所有與西方標準不相符的中國傳統都曾被棄如敝帚。改革開放之后,我們為了急起直追,也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拿來”西方的成熟體系,并積極地從“接軌”到“融入”。中國人清楚地懂得,自己的發展需要全球強大和繁榮的合作伙伴。但是,由美國在二戰后創建和主導的國際秩序、規則和制度,并非如美國人想象的那樣公平合理、健康長壽,否則也不會出現“9·11”那樣的人間悲劇,不會出現WTO多哈回合談判那樣道貌岸然的訛詐和陰詛。中國擁有與西方不同的傳統文明與人本稟賦,它無意取代西方文明的璀璨成就,但正如伊肯伯里所強調的,真正有生命力的秩序應該是動態的、開放的,中國要真正成為一個大國,必須為這個有生命力的國際秩序貢獻自己的色彩。
以2008北京奧運會為標志,中國與世界正越來越緊密地共容存在、共榮發展,隨著更多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它們也需要與當地社區的融合和共贏,這將是一次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文明對話。就像越來越多的北京寫字樓白領傳詠著倉央嘉措浪漫醉人的情詩一樣,無論對于瞪大眼睛目睹中國奇跡的西方人,還是因山鄉一夜巨變而手足無措的中國人來說,擁抱別人,自己才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