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周刊》:《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頒發一年多的時間里,國資委下屬央企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工作進展很快,那么下一階段,國資委將如何繼續推進這一項工作?
周放生:我們將從三個方面來推進。
第一,有一部分中央企業在美國和香港上市,需要按照他們的要求做內控。內控主要是對財務報告的風險進行控制。三年來,企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積累了一定的基礎,但它僅僅局限于財務報告內控風險的控制。所以要推動這部分企業在此基礎之上,按照《指引》的要求推進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建設。

第二,在一些具備條件的央企里,自上而下地全面推進風險管理體系建設。
第三,對那些還不具備條件的央企,從其中的若干項重點工作出發,從局部出發推進,從實際出發來推進,取得經驗后再全面推開。
《商務周刊》:在央企內部建立風險管理體系,也是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能的一種重要手段,從出資人的角度看,您覺得哪些央企的風險管理做的比較好?
周放生:國資委成立之后,非常重視風險管理。我們用了兩年的時間,在中央企業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專家學者的幫助下,一起制訂頒布了《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作為出資人職責的基本體現,國資委在《指引》中明確了風險管理的定義、基本流程,明確了風險管理的體系,包括組織結構體系和信息化系統體系,也明確了建立風險管理的文化。
《指引》總共十章七十條,加上附則一共是1.4萬字。我們這個文件借鑒了國際經驗,并且結合中國企業尤其是央企的實踐。當然還包括央企里的教訓案例,比如前幾年的中航油事件,這個事件對促使國資委出臺《指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指引》到現在已經頒發了一年多時間,中央企業已經積極行動起來了,按照《指引》的要求在穩步進行實踐和探索。比如寶鋼、神華、中石油、中國網通和中國廣東核電集團等等,這些中央企業在不同方面對如何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做了很好的探索,并且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商務周刊》:當年中航油內部也有風險手冊,但是陳久霖置之不理。公司他一個人說了算,該報告的不報告,董事該履職的沒有盡到責任。現在《指引》的要求雖然提的很多很高,但它并不是強制性文件,國資委方面怎么推動企業把《指引》的要求變成企業自發內生的需要?
周放生:中央企業搞風險管理,一方面是企業自己的需要,這是最根本的內在動力;另外一方面是出資人的要求,兩者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所以,央企都有著將風險管理做到實處的愿望,他們知道進行風險管理確實會產生效益,能為企業創造價值。
《指引》當中有一個要求,要求企業做年度風險管理報告,有董事會的由管理層向董事會報告,沒有董事會的由企業直接向國資委報告。年度風險管理報告的框架已經趨于成熟了。
風險管理是出資人最重要的職責,出資企業的風險就是我們的風險,國資委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非常明確的,只要我們推動這項工作,持之以恒地做,堅持數年必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