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長江大汛驚濤駭浪、洪潮洶涌!湖北數百萬軍民團結奮戰、頑強拼搏,八戰八勝長江洪峰,在抗洪史上寫下了不朽的篇章,錘煉出了偉大的抗洪精神。我們作為’98抗洪的一名親歷者,現在回顧這段歷史,心潮難平,感觸良多,’98抗洪精神不僅是戰勝滔天洪水的強大精神支撐,更是推進各項事業發展,再創防洪事業新輝煌的巨大精神力量。
1998年長江大洪水驚心動魄。月暈而風,礎潤而雨。從上一年入冬開始,厄爾尼諾現象影響明顯,我省氣候持續反常,出現冬暖春寒、仲春暴雨、內河春汛、春夏連降暴雨、洪澇頻繁等異常征兆,特別是人汛之后,長江流域暴雨不斷,且強度大、范圍廣,由此引發了1998年夏秋湖北長江段的大洪水,也是1954年以來全流域最為惡劣的組合型洪水。其來勢之猛、時間之長、水位之高、洪量之大、險情之多,均為有水文紀錄以來所罕見,集中表現為川、黔、湘、鄂、陜、豫、贛等七水和三峽區間洪水惡劣相遇,八次洪峰相連疊加,超高水位記錄一破再破,尤其是荊江河段洪水步步緊逼,出現第六次洪峰期間,沙市至湖口11個站有9個站超過1954年最高水位,其中沙市水位達到45.22米,超出1954年分洪水位0.55米,監利水位連續5次創歷史新高,洪湖螺山水位超1954年最高水位1.78米。加上漢江洪水下泄,鄱陽湖洪水頂托,沙市至湖口超警戒水位時間長達52天至92天,湖北長江段防洪形勢異常險惡。
抗洪搶險的艱難歷程刻骨銘心。在這場抗洪斗爭中,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分工,我們坐鎮省防汛指揮部,連住86天,親歷了抗洪斗爭的全過程。省防指是省委、省政府指揮防汛的中樞機構,擔負著氣象分析、水文測報、汛情研究、重大決策、調兵遣將、組織協調、指示下達、要情上報、洪水調度、巡查督導、整險決斷、保證物料、指揮搶險等繁重的任務。抗洪期間,指揮部共發布重大命令22個、重要通知159個,起草各類文稿10000余份,通過環環相扣的安排,將中央的決策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落實到確保防洪安全的工作中。一是堅持準確的洪水預測預報。面對復雜、惡劣的組合洪水,逐時滾動預測預報,搶前一至四天發布142處重要河段洪水預報,合格率高達96%以上,緊要關頭做到時以刻計、水以分計、雨以毫計,尤其是在長江第六次洪峰洶涌而來的危急時刻,堅持打破常規,嚴謹求實,細致入微,提前兩天發布了沙市水位將達到45.20米的預報,與實際水位僅差0.02米,創造了抗洪預報史上的奇跡。這些準確的預測預報,為沿江各地決策指揮、布防巡查提供了科學的依據。二是堅持把握巡堤查險關鍵環節。堤安則水安,水安則人安。由于我省堤防標準低,長江干堤只有10至20年一遇的標準,其它堤防標準更低,以低標準的工程抗御長江大洪水,勢必危機四伏,險象環生。必須強化超常規的人力防守措施。省防指加大部署和督辦力度,確保沿江各地落實領導帶班查、防汛人員徒步查、24小時不間斷查的責任制,做到了查險不放過一個空點、判險不放過一個疑點、整險不越過一個難點、搶險措施落實到點。同時,督促各地對所有險情。由工程技術人員提出搶險方案,保證科學整險。報經省防指直接處理的險情達4974處,其中重大潰口型險情540處,盡管險情多、查處難度大,但都做到了化險為夷,保證了人在堤在。三是堅持抓好節骨眼上的錯峰保安。清江隔河巖水庫擔負著與長江干流洪水錯峰的防洪任務。在防御長江八次洪峰過程中,每當預報干流流經宜昌即將形成洪峰時,省防指就采取提前預泄的措施,累計騰出庫容10.2億立方米。特別是在第四次特大洪峰過境期間,清江隔河巖水庫水位猛漲。為與荊江洪水錯峰,省防指堅持逐時調度。清江水電公司將隔河巖水庫水位由原定的203米提高到204米,入大于出,以4000立方米每秒流量下泄,致使庫水位攀升至203.94米,超過千年一遇壩前最高水位0.65米,運用調洪庫容3.03億立方米,這個錯峰削峰調度,使沙市水位從可能升至45.13米,降至44.95米,避免了出現45米的分洪水位。在長江第六洪峰逼近荊江時,隔河巖水庫再次出現入庫洪峰流量8200立方米每秒,通過錯峰調度,控制下泄4600立方米每秒,削峰3600立方米每秒,同時調度漳河水庫,減輕了與荊江洪水遭遇的壓力,降低沙市水位0.3米,再次避免了可能出現45.5米的高洪水位。這樣的調度,盡管承擔了風險,但兩次減輕了干流防洪壓力,兩次避免了荊江分洪損失,產生了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了時任總理朱镕基同志的充分肯定。四是統籌調度防災減災。1998年抗洪期間,省防指運用全省所有水庫參與攔洪、滯洪、錯峰、削峰。據統計,水庫上游來水量約352.6億立方米,經過調控,水庫共攔蓄洪水90億立方米,調洪泄洪266.2億立方米,減輕了水庫下游地區的洪災。湖北為“千湖之省”,荊江兩岸大小湖泊星羅棋布,這既能為分流荊江超量洪水提供天然場所,也可能因內澇外溢加重荊江防洪困難。為防災減災,省防指對超汛限水位的湖泊,提前預泄,騰出湖容用于調蓄荊江洪水。在外江水位超高期間,全部停止外排。在泵站調度中,沿江濱湖地區累計搶排190億立方米,做到了搶排內澇和減輕外洪壓力雙贏。為減輕荊江及長江干流防洪壓力,省防指還及時命令石首張智垸、永合垸、六合垸和監利新洲、三洲、丁家洲等民垸,有計劃地分洪削峰,給洪水以出路。回顧與長江大洪水進行的殊死搏斗,經歷了初戰、大戰、激戰、鏖戰、持久戰、惡戰,江堤全線安然無恙,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秩序井然,實現了三個確保的目標,創造了抗洪史上的奇跡。這一偉大壯舉,將永遠鐫刻在人民的心中,將永載史冊,昭示后人。
這場規模空前、氣壯山河的抗洪搶險斗爭證明,中共中央不愧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戰勝任何艱難險阻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不愧為偉大光榮正確的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不愧為保衛國家和人民的鋼鐵長城,各級黨組織不愧為能夠帶領人民群眾克難攻堅的堅強戰斗堡壘,中華民族不愧為不可戰勝的偉大民族。奪取’98抗洪搶險斗爭的勝利來之不易。
第一,得益于黨中央、國務院的英明決策。湖北的安危備受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注,時刻牽動著中央領導同志的心。7月21日,時任總書記的江澤民同志要求長江各省市,特別是湖北省要做好迎戰洪峰的準備。確保長江大堤安全,確保武漢等重要城市的安全,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即三個確保)。8月7日,江澤民同志主持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作出戰略決策,其核心內容是動員和組織一切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抗洪搶險,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8月13日至14日,長江第五次洪峰洶涌過境,江澤民同志親臨我省指導抗洪;8月16日下午,長江六次洪峰進入荊江河段,江澤民同志發布命令,要求沿江部隊全部上堤,死保死守,奪取抗洪搶險的勝利;8月25日,江澤民同志就迎戰長江第七次洪峰發出指示,要求以洪湖地區為重點,嚴防死守,奪取長江抗洪決戰勝利。時任全國人大委員長李鵬同志關心我省長江防洪,多次打電話詢問汛情,慰問防汛抗洪的廣大軍民,并親臨公安縣荊江分洪區視察指導。7月6日至7日、8月7日至8日、9月7日至8日,朱镕基同志三次親臨湖北研究部署抗洪搶險、災后重建。時任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到我省長江抗洪搶險一線指導工作。在我省人汛之時和抗御長江第一、第三、第四、第六次洪峰和災后重建期間,時任副總理、國家防總總指揮溫家寶同志六次到湖北坐鎮指揮長江抗洪。中央軍委張萬年、遲浩田、于永波等領導同志也先后到我省指揮部隊抗洪。可以說在湖北長江抗洪的各個重要階段和緊要時刻,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作出了科學決策。國家防總和長江防總認真落實中央決策,及時、具體地指導湖北抗洪,作出了重大貢獻。黨中央的正確決策是抗洪斗爭取得輝煌勝利的根本保證。
第二,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周密部署。人汛之前,省委、省政府反復強調要防御1954年型大洪水,并以此統一全省上下下的思想認識,強化措施,做到了未雨綢繆。人汛之后,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指示精神,省委多次召開常委會或常委擴大會,及時作出抗洪戰略決策。省委、省政府先后召開七次全省防汛抗洪電視電話會議和決戰長江大洪水誓師大會,及時作出動員部署。在大洪水趨緊的階段,決定由原來全抗全保的要求轉移到棄守有關民垸,實行扒口行洪,減緩干堤壓力,通過嚴防死守,實現“三個確保”的要求上來:在大洪水一峰高過一峰的惡化階段,決定不惜一切代價,一方面抓住荊江分洪區應急轉移準備,一方面強化措施,死保死守,奮力實現“三個確保”;在退水期,省委、省政府反復強調,反麻痹、防松勁、克畏難、加措施,堅持“三保”,奪取全勝。在抗御長江洪水的緊要關頭,時任省委書記賈志杰同志和省長蔣祝平同志赴荊州抗洪前線指揮。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省軍區18位省軍級領導同志多次率隊深入長江、漢江防汛第一線,嚴守險要,指導抗洪。關鍵時刻,省領導晝夜匯聚省防指決策部署,做到了環環相扣、分類指導、科學決策、指揮有力。
第三,得益于軍民聯防頑強拼搏。1995年、1996年湖北長江段相繼發生洞庭湖人流與省內支流匯入遭遇、下游鄱陽湖入江頂托的區域性較大洪水,一度形勢嚴峻。這兩次抗洪實踐,對于多年沒有防大汛的干部群眾,既是考驗又是教育,使他們增長了防汛知識,積累了搶險的經驗,從而保證了沿江各地在迎戰’98大洪水中,能沉著應對,忙而不亂,緊張有序,始終堅持以抗洪為中心,強化領導。在迎戰洪水中,每個哨棚、每個險點都有1至2名國家干部,全省在第一線防洪的各級干部達13萬人以上,其中省直廳、處級干部500多人,地市級干部324人、縣級干部7000多人,日夜奮戰在大堤上,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形成了強有力的組織指揮系統。在決戰長江洪水的關鍵時刻,9.5萬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響應江總書記號召,以對黨對人民的赤誠,日夜堅守抗洪一線,成為渡江戰役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兵力調動。全省高峰投入抗洪的軍民230萬人,還有幾百萬人組成的后勤運輸大軍支持抗洪搶險斗爭。正是他們迎難而上,不怕犧牲,頑強拼搏,以壓倒一切的英雄氣慨,與長江大洪水展開了殊死搏斗,才控制住了各類險情,保住了堤防安全;正是他們以汛情為命令,以人民群眾安危為己任,克服重重困難,不畏艱險,頂風破浪,于危急時刻晝夜奮戰,全力搶筑子堤1147公里,構筑了抗御大洪水的屏障,做到了水漲堤高,人在堤在,創造了長江、漢江依靠大范圍子堤擋水的奇跡。人民解放軍和武警官兵立下了赫赫戰功,人民群眾是抗洪搶險的真正英雄,正是軍民攜手,共同筑起了長江大洪水不可逾越的鋼鐵長城。
第四,得益于各部門協同作戰、團結拼搏。全省各部門堅持以防汛抗災為中心,認真履行防汛職責。急事急辦,特事特辦,為抗洪搶險排憂解難。正是這些部門的通力合作,落實了省防指18個成員單位負責分管區域長期駐點防守的責任領導,以協助當地指揮抗洪搶險;確保了氣象、水文預測預報的及時性和準確性:保障了電力、物資、石油等搶險排澇物料的及時供應和通信暢通;保證了防汛車輛、船舶的及時調度和運用,以及禁航期河道安全;做到了大水之后無大疫和臨時安置轉移群眾,防止了災區疫病流行;維護了社會治安和抗洪搶險的正常秩序;堅持抗洪搶險的正確輿論導向。各部門的通力合作,全社會的大力支持,形成了戰勝洪水的巨大合力。
第五,得益于防洪科技工作者的勤奮工作。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入汛之前,氣象、水文等部門對可能出現類似1954年的大洪水,作出了準確的預報,為應對1998年大洪水提供了科學的決策依據。入汛之后,省防指和全省各地水利專家、科技工作者,不畏艱險、不辭勞苦,以對黨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政治責任感。堅守抗洪陣地,兢兢業業履行職責。特別是在險情搶護處理過程中,不論是基層水利工程技術人員,還是高層水利專家,都做到了聞險而動,充分運用科技整險,優化整險方案,對每個險情精心指導,化險為夷,為抗洪保安作出了重要貢獻。一位在前線指揮抗洪搶險的部隊首長深有感觸地說:“水利工程技術人員指導搶險除險的作用頂得上千軍萬馬。”
第六,得益于改革開放奠定的物質基礎。新中國建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為戰勝長江大洪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實施治水興鄂戰略中,革命前輩、廣大干部群眾和水利工作者為水利建設做了大量工作,建成了防洪、排澇、灌溉三大工程體系,成為戰勝長江大洪水的重要物質基礎。’98大洪水到來之前,全省加大防汛準備工作的力度,一冬一春投入水利建設資金達13.49億元,其力度之大為多年少見,重點加強了大江大河大庫的整險,完成土石方7767萬立方米,為常年的3倍以上,接近歷史最好水平,累計整險加固堤防1000多公里,搶護崩岸37公里,完成護岸石方33萬立方米,這些應急措施,消除了隱患,為迎戰’98大洪水夯實了基礎。在’98大洪水期間,荊江大堤、長江干堤通過嚴防死守,保證了1730萬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保護了2414萬畝基本農田;全省5838座水庫,承雨面積為8.92萬平方公里,通過攔洪調蓄,減少受災人口181萬人,減少受災農田340萬畝,避免了陽新、長陽、黃梅等20余座城市進水;通過泵站搶排漬水,及時解除了2000多萬畝農田的澇災。全省水利工程發揮的減災效益達1009.89億元。
戰勝’98長江大洪水再一次證明。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的優越性,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不斷創造偉大的業績。這次抗洪斗爭,既是對我們經濟實力、技術實力、防洪抗災能力的巨大挑戰,同時也是對我們精神力量的巨大考驗。在同洪水的搏斗中,我們的民族和人民展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這就是江澤民同志倡導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于勝利”的偉大抗洪精神。湖北是’98長江抗洪的主戰場,也是孕育偉大抗洪精神的主陣地。在我省抗洪斗爭中,從白發蒼蒼的老人到戴著紅領巾的少年,從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到各級干部,六千多萬人民緊密團結,始終體現出高昂的抗洪精神,歷經重重困難而信念堅定,飽嘗種種艱辛而斗志更強。這種精神以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傳統美德為根基,以公而忘私、舍生忘死的共產主義精神為靈魂,以人民利益、國家利益、全局利益至上為中心,以團結一致、和衷共濟的社會主義大協作精神為紐帶,以革命前輩不畏艱險、敢于勝利的革命英雄主義為楷模,它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精神的大發揚,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大發揚,是我們黨和軍隊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大發揚,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在當代湖北的集中體現和新的發展,是我們在抗洪斗爭中獲得的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
戰勝’98長江大洪水之后,黨中央、國務院對災后重建,除害興利高度重視,號召加快水利建設步伐,從根本上提高防洪抗災能力,確定了“封山植樹、退耕還林,退田還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賑、移民建鎮,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的32字指導原則。這是標本兼治、根治水患的科學決策和戰略部署,是治水防洪思路的調整,是造福于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孫的德政之舉,完全符合湖北的實際。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我省弘揚’98抗洪精神,千萬民工革命化加現代化,機械加肩膀,從宜昌至九江,從襄陽至漢陽,實施了長江堤防加固為主的攻堅戰,防洪體系進一步完善,抗災能力進一步提高,1581公里的長江堤防實現了歷史性的大跨越,鍛造了堤、林、路為一體的水上長城,基本達到了長流規的標準,具備防御建國以來最高洪水的能力;開展平垸行洪工程建設,增加蓄水容積65億立方米,關鍵時刻能減緩長江干流的防洪壓力。長江治水的輝煌成就,將沿江人民從繁重的防洪負擔中解脫出來。同時,隨著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建成,長江調控洪水的骨干性工程將發揮作用,中下游防洪能力將顯著提高,荊江河段防洪能力由1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遭遇1931年、1935年、1954年類似洪水,可控制枝城站不超過5.67萬立方米每秒,不啟用荊江分洪工程,沙市水位控制在44.5米以內。遭遇1870年千年一遇特大洪水,宜昌站相應流量11萬立方米每秒,經三峽調蓄,可控制枝城站相應流量在8萬立方米每秒以內,配合荊江分洪工程和其他分蓄洪措施運用,能控制沙市水位不超過45米。湖北人民治水患、興水利的夙愿將會實現,這是全省人民的大事、幸事、喜事。但是,湖北的防洪仍然不能高枕無憂。這是因為,長江還面臨著上游可能超千年一遇洪水的防洪壓力,荊江大堤尚未達標,中游河段還面臨著河道安全泄量與洞庭湖巨大來量不相適應的防洪壓力。漢江干堤及其他連江支堤、中小河堤的防洪標準低,高標準的防洪保護圈還未形成,極易發生暴雨洪災。山洪災害防治問題突出,一旦發生山洪,嚴重區域內只能避讓保人。此外,江河崩岸不少、病險水庫較多、排澇泵站老化的問題也很突出,現有防洪能力還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治水興鄂任務艱巨,防洪保安任重道遠。湖北是受洪水威脅較嚴重的省份,許多河段汛期最高洪水位比地面高出6至14米。全省有50%的人口和耕地、88%的農業產值、有些工礦企業受到洪水直接威脅。武漢、黃石、荊州、宜昌等大中城市,武鋼等國家重點企業和一批新型開發區,以及京廣等重要鐵路干線、重要交通干線都在防洪保安的重要區域之中。特殊的區位省情,決定了防汛是湖北天大的事。中央對我省經濟社會的發展寄予厚望,要求將湖北建成中部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為了推進湖北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必須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防洪減災體系,真正做到長治久安,實現伏波安瀾。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湖北仍然面臨著新一輪的治水興鄂克難攻堅。廣大人民群眾對抗御洪水,長治久安寄予了新的希望。
’98抗洪精神源于防汛,更要反哺防汛,可以說是再創防洪事業新輝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也是克難攻堅的力量源泉。湖北的長治久安,必須推進“五化”建設。一是推進工程標準化。長江大堤達標之后,要重點加強荊江大堤、漢江中下游堤防、連江支堤、分蓄洪區、城市防洪、病險水庫加固、山洪災害防治等工程建設,力爭早日達到設計標準,進而科學規劃,分步實施,在新的起點上,提高水利工程的防洪能力。狠抓泵站設施的續建配套和增容改造,加強水源工程建設,提高城鄉生活、生產、生態抗災能力。通過推進工程標準化,不斷提高防洪能力,為洪水管理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二是推進管理規范化。堅持依法依規防洪,強化防洪的社會化管理,促進人水和諧。繼續推進防汛機構的正規化、規范化建設,落實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各項責任制,做到防洪保安的工作有人管事,有人負責,對工作失職者要實行責任追究制。三是推進洪水資源化。努力促進江河網絡體系建設,形成水資源優化配置的格局,適時適度引進過境客水;消除水庫病險隱患,提高對洪水的調節能力。著力延長天氣、洪水預報的預見期,不斷提高預測精準度,為合理利用洪水資源提供準確的決策信息。完善防汛排澇抗旱統籌調度方案,充分發揮各類水利工程設施調蓄能力,為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水資源保障。四是推進技術現代化。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網絡,加速先進科學技術的轉化。不斷完善防汛調度方案,以應對不同組合流量的洪水。研究機械化搶險堵口、電子化險情探測、數字化遠程監控等技術,提高發現和處理險情的時效。建立全省防汛抗災指揮系統,應用計算機網絡等先進技術,開發決策支持系統和智能化專家系統,提高調度指揮的科學性。以信息化帶動防汛排澇抗旱工作現代化。五是推進保障社會化。堅持軍民聯防,加強專業搶險隊伍和抗旱服務隊的建設,提高服務保安、減災能力。建立防御山洪等災害的群測群防體系,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積極探索建立防汛抗災社會化保障機制的途徑,在建立洪澇災害評價制度的基礎上,逐步推行洪水保險,化解災害風險。通過努力,建設人水和諧、可支撐湖北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防汛排澇抗旱減災體系,營造城鄉水安全環境。總之,要通過科學治水,除害興利,服務人民,造福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