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地處浙贛線和皖贛線交會的江西省鷹潭市以南20公里處,景區山川奇麗,猶如龍騰虎躍,素有“神仙都會”、“人間福地”之譽,以奇人奇地著稱于世。龍虎山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獨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和文物眾多的懸崖墓群,構成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完美統一。正如古人所言,凡奇地必有奇人助之。龍虎山是奇地無疑,自然也不乏奇人。
天師下凡傳道
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傳》第一回即為“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把道教圣地龍虎山描繪得出神入化,令人嘆為觀止。你看那《水滸傳》中,本不喜歡寫景的施耐庵卻不惜對龍虎山“浪費”筆墨:“遠觀磨斷亂云痕,近看平吞明月魂。”“千峰競秀萬壑爭流,瀑布斜飛,藤蘿倒拉,虎嘯時風生谷口,猿啼時月附山腰,恰似青黛染成千塊玉,碧紗籠罩萬準煙……”想來這龍虎山早在數百年前就已經聞名天下了。
龍虎山,原名云錦山。東漢中期道教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即在這里開爐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現,山因以名之”。相傳張道陵在龍虎山精誠修道,重新創立并規范了道教,道教由此登上中國的歷史舞臺。在宋、元、明時期,龍虎山統領江南道教,總領三山符錄,張天師也被朝廷敕封為一品,龍虎山遂成為中國道教的傳播中心。天師世家,世代相襲,顯赫一方,與山東曲阜孔子世家并受朝廷重視,在歷史上有“南張北孔”之說。
關于張天師的故事,至今還被生活在龍虎山附近的山民津津樂道。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是這么講的:張天師成仙后,有一天帶他的外甥到天上的花園去玩,看到園子里的花都旱得快死了,小外甥很著急,忙在玻璃井上用轆轤打了三桶水澆花。誰知這三桶水澆下去,人間就淹了九州十府一百單八縣。玉皇大帝非常生氣,把私自帶凡人上天殘害了人間生靈的張天師貶下凡間。
張天師下凡之后,整治了洪水,使人間多年風調雨順。有一天,他裝成要飯的來到一戶人家調查民情,他在門口喊道:“大嫂,給點么吃吧。”一個婦女在屋里說:“沒么給你吃!就還有一張油餅,留著給小孩墊腚。”張天師痛惜人間這樣糟蹋糧食,就請示了玉皇大帝減少一些糧食的收成。相傳原來小麥、高粱、谷子從根向上都結有穗兒,經張天師用手一擼,只剩了上邊一點小穗。因豆角、芝麻莖上有刺扎手,沒擼成,所以現在只有芝麻、豆子的枝蔓從下到上都結角。爾后,玉皇大帝命張天師留在人間,于龍虎山傳道。
從現存的古碑刻文字來看,龍虎山最早的道觀建于南唐時期,顯然不是張道陵所建。經考證,公元950年所建的張天師廟,應該是張道陵的第21代孫張秉一修煉之所。
南唐陳喬所撰《南唐新建信州龍虎山張天師廟碑銘》中說:“道之將行,必先于崇奉,乃詔執事建天師新廟于信州龍虎山……二十一代張秉一,體備清和,氣凝元寂,鉤深致遠……再光先構,不亦宜乎!”
如今,龍虎山上的天師府仍保留著道教祖庭的權威聲譽,海內外知名度極高,特別是張道陵的第63代孫——天師張恩溥的嫡孫張金濤出山,于1987年主持龍虎山天師府后,為弘揚道教文化事業苦心經營,在江西省政府的資助下,使一度風雨飄搖、破敗不堪的天師府全面修復,煥然一新,也使得龍虎山道教祖庭的地位得以穩固和發揚。
美麗的仙水巖
龍虎山景區以蘆溪河為中心,形成“一線五點”——蘆溪河水上游覽線和上清宮、龍虎山、仙水巖、排衙石、馬祖巖五大景點。
龍虎山風景精華多在位于蘆溪河中段的仙水巖景區。仙水巖又分水、旱仙巖兩部分。旱仙巖之奇奇在巖洞,洞穴無數,盡在高崖絕壁之上。人跡罕至。自古以來它就一直被稱為“仙人城”,意為神仙居所。其中最著名的是位置險要的二十四巖,洞口造型十分奇特,有的砌有土堆,有的裝有門窗,有的散放陶器,有的安放棺木……明朝文人徐學漠根據洞穴形狀,置放物品不同,將其分別命名為:仙倉巖、仙棺巖、仙犬巖、仙羊巖、仙船巖、仙棋巖……
游人從西北的仙蚌石、仙鼠石側畔攀緣而上,可至一洞口呈喇叭狀的奇異巖洞,踏584級臺階,經三道山門,環行300米,可至一庵堂。庵堂中央是觀音菩薩的蓮花寶座。后山有傳說是蛟龍為報答庵主的救命之恩,就地滾成的龍化池、清水塘、濁水塘。塘中之水來不見源頭,去不見流向,亦堪稱山中奇觀。
水仙巖指蘆溪河水中的奇峰。兩公里長的水中奇石,惟妙惟肖地呈現著人、花、獸、狗各種形象,讓人嘆為觀止。
這些奇峰怪石民間又稱“十不得”——有敲不得的“石鼓峰”、坐不得的“道場巖”、披不得的“運錦石”、扯不得的“卷積石”、用不得的“丹勺巖”、吃不得的“仙桃”、采不得的“蓮花”、梳不得的“玉梳”、走不得的“尼姑背”。在蘆溪河上給我們撐船的船夫的說法更有趣:有夫妻走不得、仙女配不得、仙桃吃不得、蓮花戴不得、丹勺用不得、玉梳梳不得、道堂坐不得、石鼓敲不得、劍石試不得……經船夫繪聲繪色地一說,這些異峰奇巖形象逼真,讓人生發了無限的遐思奇想。
亟待破解的懸棺之謎
“昔人騎鶴上天去,不向人間有蛻蟬;千載玉棺飛不動,空江斜月照寒煙。”龍虎山仙水巖崖墓懸棺在唐宋詩人的佳句中引發了世人對其一探究竟的渴望。
由于龍虎山崖墓下臨深淵,地處絕壁,懸棺是怎樣安放上去的?千百年來一直都是個謎。龍虎山崖墓也因此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產生了種種神話傳說:有人說這洞里的東西,是神仙用金絲線吊上去的;也有人說這洞里裝的是無字天書、金銀財寶。1000多年前,宋代理學家朱熹曾發出疑問:“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幾何年?”
仙水巖臨水的高崖絕壁上的洞穴里,散布著數百座距今2400—2600多年的崖墓葬,有單洞單葬、單洞群葬和聯洞群葬。目前發現一個洞穴中最多放有10具棺木,安葬的是一個大家族的幾代人。考古工作者目前已清理崖墓18座,發掘棺木39具,發現完整入骨架16具,出土各種陶器、青瓷器、絲麻織品、樂器、木竹器等隨葬文物200余件。
考古工作者鑒定后認為,這些墓葬都是戰國早期的墓葬。懸棺的主人是誰?屬于哪個民族?人們又是如何將棺木放進去的?為什么要采用這種絕壁墓葬的方式?人們百思不得其解,這也引發了國內外考古工作者濃厚的興趣。
在水仙巖看懸棺表演(當地人稱為“升棺”,即“升官”之諧音也),似乎更能體味先人的驚險和艱辛。爆竹聲中,嗩吶奏起道家音樂,表演者從高高的峰頂騰空躍起,沿著垂懸至江面的繩子攀緣而下,還不時表演出許多令人驚嘆的高難度動作……
龍虎山風景旅游管理局多年前就懸賞30萬元,據說最近又增加到50萬元,邀請國內外有識之士來破解懸棺之謎,但至今尚未有人解開這個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