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競渡”在我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南朝梁宗慎在《荊楚歲時》中記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所以,每年端午就有了賽龍舟。在以后的時間里,賽龍舟又慢慢演變為重大節慶中的一項娛樂活動,現在,這項活動流傳到了國外,亦深受大眾喜愛。
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龍舟在南方盛行,北方則很少見到。偶然的機會,在北京后海的今帆水上運動俱樂部,我終于與龍舟有了“親密接觸”。當天與我一起組成龍舟隊的有不少是老外,對于劃龍舟都懷有濃厚的興趣,所有隊員加起來一共13人——12名劃手、1名舵手。
下水前,教練在岸上將劃龍舟的動作要領給我們做了細致的講解并指導我們做了熱身運動,要領就是要全面伸展肌肉,使血脈通暢,減少運動損傷。熱身結束,教練開始分配龍舟上的座位,舵手坐在最后,老隊員則坐在靠前方的位置,新手靠后,這樣新手就能在船行進時以前方同學的動作為基準,保持隊伍的一致性。
一開始我被安排坐在了倒數第二排的右側位置上,這個位置適合慣用右手的我,是確保我正確發力的有利地形。上船后,按照教練的指導,我讓身體右側緊靠船舷。右腿半屈前伸,用前腳掌蹬住前排坐椅的隔板,左腿彎曲,用腳后跟抵住自己座位下的隔板(左右腳的姿勢是可以互換的),這樣就可以使身體合理利用兩腿前蹬后撐的力量來穩定重心,把身體和手臂拉伸的動作充分做到位,以最大限度地使用力量。左手完全握住槳把的上端,右手輕握槳葉與槳把兒的交界處,如果握得太緊的話劃行時手心容易起泡。坐在我左邊的同學,則跟我的動作相反。
所有準備動作完成,大家開始放槳入水,從碼頭劃至湖面開闊處,熱身完畢。這時,真正的劃行才算正式開始了!當教練喊起“預備”時,大家的身體同時前傾,握住槳把兒的手高抬,槳葉以80度左右的角度前伸,再一聲“go”,所有的槳都開始向后劃水,身體也跟著有節奏地起伏,我的眼睛緊盯著前方同學的槳起槳落,左手用力向下壓槳,右臂同時向后拉,手里的槳出水又入水,努力跟上大家的節奏。水花從四面濺起,落在身上,被風一吹,立刻用沁人的冰涼瞬間就化去了夏日的炎熱。我聽到河岸上有人在給我們加油助威,也聽到教練的口號越喊越起勁,突然意識到劃槳的節奏正在變快,只好跟上節奏不停地掄槳,但求自己不要中途掉鏈子而影響到其他人。但是,很快,我的手臂就開始酸疼起來,劃槳的姿勢也開始走形,船槳時不時地還會跟別人的槳打到一起。好在第一次的快速行進訓練很快就停止了,貌似我還能跟得上節奏,沒有中途放棄。緊接著,是10分鐘的緩慢劃行,用以修整身心,教練在這時候再次給大家講解動作要領,糾正錯誤動作并不斷給大家加油打氣。然后船停下來,教練帶領著大家再一次做伸展運動,讓我們休息了幾分鐘,說接下來會是一個300米左右的不間歇劃行,是十分考驗人的耐力的。聽到這兒,我的腦子里浮現的全是第二天起床后腰酸腿疼的聯想,但是這會兒再想下船可是來不及了,總不能跳到水里游上岸吧?那樣還不如壯烈“犧牲”的好,只能硬著頭皮往上頂了。
再一次“預備”聲響起,大家各就各位,“開拔”的信號一起,船就飛奔了出去。出忽我的意料,大家的情緒很高,劃得很努力,船行得既穩又快,也沒有人脫槳,領航的教練時不時地用英文喊著口號,大家也跟著吼了起來,引得無數游人艷羨并駐足觀看,這一刻我為自己是船隊中的一分子而驕傲。
船行至狹窄的銀錠橋,速度降了下來,我明顯地感覺到了大家的疲勞,可教練沒喊停,我們依然堅持著。又過了將近100米的時候,我有點體力不支了,手臂和腰部酸疼,我嘗試變化腿的姿勢來調節身體角度也無濟于事,該疼的地方還是一樣地疼。不自覺地,我放開了手讓槳靠在了船邊,心想歇一歇再繼續??蛇€沒等我休息半分鐘,教練就開始點名了,他一邊叫著我的名字一邊為我喊“加油”,這讓我覺得很不好意思,就好像全隊的失衡都是我一個人造成的,只好不顧疼痛再度揮起了手中的船槳,拼命追上大家的節奏。教練看到了我的堅持,又轉而為其他人鼓起勁來,一會是suan,一會又是jack,大部分都是新來的成員。終于,我看到希望了——下一站荷花市場到了。船放慢緩行直至停止,大家都累壞了,渾身也濕透了,但歡聲笑語仍然不減,我想也許這就是龍舟運動所蘊含的精神吧!
在荷花市場的停留是最后一次休整了,這次我與我左邊的劃手換了位置,以便使雙臂都能得到鍛煉,剛開始時相反的動作讓我很不習慣,逐步適應后,我似乎進入了一種亢奮的狀態,槳劃得很賣力,速度緊跟著前方的劃手,沒有一點兒間斷,中途教練還讓我們做了3組力量與速度的混合練習,我也一并堅持了下來。
等所有的練習做完,船就要靠岸了,我聽見很多新同學當即表明要加入龍舟隊的心愿,而我的心聲則跟他們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