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西方發達國家最繁華大都市,在巴黎與紐約的街頭走,不用比較街邊建筑的歷史風貌也能一眼就辨認出哪是法國哪是美國,只要你找準了參照物——胖子。哪里胖子多,哪里便是美國。當法國人優雅地檢點自己身上的每一塊贅肉時,美國人卻在迅速地發胖。美國人的發胖正如美國文化的開放性,那么一往無前,那么肆無忌憚。
于是美國大街上滿眼都是胖子。
剛到美國的時候,很驚訝于胖子之多,常常駐足興嘆。那是在夏威夷,因為熱,就是穿一塊手絹上街,人們也會見怪不怪,所以肥胖大多袒露于外,令人觸目驚心。熱帶服飾又大多鮮艷奪目,一片巨大的存在且鮮艷奪目著,對于視覺和其他感官的刺激就可想而知了。
夏威夷原本就是個出胖子的所在。土著以胖為美,女兒長到六七歲便開始養膘,吃了睡,睡了吃,嚴禁各種運動。養得肥肥胖胖便成了美女,甚至有可能被國王選了去。一旦選了去,那就一人得道,雞犬升天。19世紀美軍上島,美軍士兵年輕,瘦瘦的,沿山崖近海處建造兵營,當地稱“大風口”。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偷襲珍珠港,轟炸機就是從這里低空飛行,直奔珍珠港的。當地土著不了解兵營為何物,整日只見瘦男人進進出出,便給這兵營起個名字叫“瘦男人村”,很有一點兒鄙夷不屑的意思了。時至今日,當地男人平均170公斤,女人平均126公斤,走在街上,洋洋得意。
待進入美國本土,不論是華盛頓還是紐約,胖子依舊多得晃眼。逛商店,供兩個人休息的木椅,一個胖子居中便再塞不下什么東西。上樓梯,若前邊是個胖子,那可正應了中國古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最有趣的是,胖子往往結伴而行,優哉游哉,旁若無人,每每遇到,常常哭笑不得,因為你想禮貌地超過他們,可得費一番工夫。
美國胖子之多,已然成為 種社會憂慮。見過媒體報道,說有個奇胖之人胖得無法出門,一切生活所需全靠網上購得,后來這胖子去世,只得將房門拆掉,才把遺體運了出去。為這事,報紙電視很熱鬧了一陣。不過這個例子畢竟過于極端,倒是大小商店里,胖模特比比皆是了。與纖巧身材的模特一樣用塑料扣了模出來,再套上肥大衣衫,立在那里, 不留神撞上,嚇大跳,以為撞上個胖子。
美國胖子最大的奇處不在于多,而在于胖得坦然。大街上,你絕見不到自慚形穢、縮頭縮腦的胖子,一個個全都昂首挺胸著。在他們眼里,胖與瘦沒什么兩樣,不過是生命存在的外在形式不同罷了,而生命的尊嚴應當一樣受到尊重。有家航空公司招募空姐,一位胖姑娘去報了名,因為胖沒能錄取。這位姑娘不依不饒,徑直將航空公司告上法庭,說是歧視。航空公司也自有番道理,飛機座艙空間有限,以那姑娘的身材,很難在兩排坐椅之間靈活行走并為旅客服務。這個官司到我離開美國時還沒有結果,不管誰輸誰贏,那胖姑娘的自尊自信,令人欽佩。
一個人,會不會尊重自己,是個關乎在茫茫人海中能否安身立命的大事。自尊自信,不僅事業有成還會延年益壽,反之,則會事無成甚至壽短命薄。這絕非危言聳聽。如今市場經濟初創,難免惡劣競爭,手段之一便是要在氣勢上壓倒并打垮對方,于是各種概念滿天飛,或掘墓挖墳,或嗟取舶來,雖非花樣百出,倒也能唬一氣,總之要直搗對方的生存自信,讓對方以為自己一無是處,渾身毛病,凡事不成,活著都是社會累贅,更別提做事了。可憐有人便信了,自輕自賤起來,萎靡不振。人活在世,最忌諱個“萎”字,而失去生命的尊嚴,這人便“萎”了,神魔鬼怪都侵得,終日唉聲嘆氣,最終百病纏身,別說競爭能力,連喘氣都難,不短命才怪一所以要想活得好,無論胖瘦,不管貴賤,自己先高看了自己最重要。
不過,美國飯食奶多、糖多、分量大,卻真真引人發胖。從美國回來,朋友們都說,胖啦胖啦。肥胖畢竟有礙健康,為長壽計,還是正常體重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