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黑人聚居區。
三五成群的孩子們在大街上漫無目的地閑逛,手里拿著煙、木棍或是酒瓶。路過的行人怯生生地繞過他們。這里看不到紐約的繁華與喧鬧,只有貧窮和絕望。他們只能呆在這里,用打架、偷竊或者聚在一起吸食毒品來消耗年輕人過剩的精力。沒人告訴這些孩子他們的未來是什么……他們沒有機會離開這里,他們只能繼續自己父輩們年輕時做的事情,遲早有一天,他們的孩子也會像他們今天一樣。
這是命運,無力擺脫只能無奈接受的命運。
政府不得不派出更多的警力來維持這個地區的治安。不管怎么努力,這一帶還是成了紐約這個國際大都市身上的一個頑疾。
終于有一天,一個美國人靈機一動,他對這些孩子們說:“去街頭打籃球吧!”
從此,那個圓圓的籃球成了上帝指引他們改變命運的風向標。
也許你很熟悉HIPHOP這個單詞,卻未必知道它正是源自HIP(嘻哈)與HOP(籃球筐)的組合。街頭籃球與正式籃球比賽不同,它更加側重于節奏與運動的相融合,而不是遵守繁瑣的規則、執著于比賽的勝負。所以在今天,HIPHOP才作為獨樹一幟的音樂節奏被全世界所了解。
什么是街頭籃球?
“不就是三對三么?”如果你這樣想,那么就意味著你已走入了誤區。的確,在中國的街邊、校園的籃球場,三對三的籃球對抗很常見,許多有組織的比賽也采用了這種形式。但是這些賽事往往更加注重商業運作和比賽結果,從而淡化了街頭籃球本身最吸引人的地方。一些比賽的規則甚至和街頭籃球本身的特點背道而馳。
絕大多數看著NBA長大的籃球愛好者接受的是正統的籃球教育,他們絕不會在比賽場上故意把籃球砸到對方的后腦勺上彈回來,也不會利用墻壁來傳球——這些,你只能在街頭籃球里才能看到。
街頭籃球是一種文化,寄托著無數孩子的夢想與信仰。如果你想真正了解街頭籃球,那么一定要去造訪紐約哈林區的洛克公園。那是街頭籃球的圣地,是無數傳說的開始,也是一個個球星誕生的搖籃。
與洛克公園齊名的,還有曼哈頓區的西四大街。每一天都有無數人匯聚到這里,用自己的快樂,感染更多人快樂。
“山羊”、“毀滅者”、“旋風”……無數這樣的綽號在籃球街區家喻戶曉。身高只有1.88米的“山羊”可以輕易從籃板頂取下硬幣。他快如閃電的運球和切入讓眾多身高兩米以上的大個子NBA球員也俯首稱臣。于是人們送給他一個美譽——“從未打過NBA的最偉大球員”。這個蘊含著無上光榮的稱號里也帶著一絲絲酸楚。長久以來,由于黑道勢力和毒品的滲入,許多街頭球員即便擁有再強的實力也無法走入NBA的殿堂,他們只能在街頭書寫自己的傳奇。痞子艾弗森無疑是少數幸運兒之一,看到他在NBA里大紅大紫,連他的叔叔都感嘆地說:“要不是街頭籃球,今天艾弗森說不定已經在監獄里。”
這樣的故事數不勝數。在街頭籃球面前,NBA已經不再是每個打籃球的人都追求的光環,只有自由和節奏可以帶給這些孩子永遠不會耗盡的激情。當然,如果有可能,他們也不會放棄每一個用球技征服全世界球迷的機會。
來這里的每個年輕人都可以給你講述一段故事——關于奇跡、關于夢想、關于并肩作戰的兄弟。當你陷入或羨慕或感慨的情緒時,他會自豪地告訴你:“嘿,伙計,我的技術可不比他們差,你想見識一下嗎?”
對于留在這里的人來說,那些名字既是目標,也是必須要打敗的對手。正因為這樣的精神,街頭籃球才在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始終保持著勃勃生機。
在街邊、公園甚至是工廠空地上,只要有籃球筐,就是街頭籃球的地盤兒。穿一身寬松肥大的運動服,在激情澎湃的音樂中扭動身體,戲耍對手、帶球過人、空中接力、大力灌籃,不只是依靠技術,還要靠搖擺的節奏把對手弄得暈頭轉向。你可以想象不到卻可以親眼目睹這些不可思議的華麗動作。你可以為場上的英雄放肆地吶喊尖叫,而不必顧忌旁人的眼光。
自從Hot sauce創造出更多的新花式,街頭籃球的觀賞性和娛樂性就又上了一個境界。然而想打好街頭籃球,一切都要從最基礎的控球練起,Cross Over就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當你熟練了技術,才會有余力塑造自己的風格。每個成功的街頭籃球隊員都因為獨特的風格而得到人們的尊重,但是不要忘記,當你的一個漂亮動作贏得了場下的歡呼和掌聲時,就已經找到了街頭籃球的根本。
黑人天生的身體柔韌性,還有血液中流淌著的對于音樂的領悟力,讓街頭籃球與音樂的配合達到了天衣無縫的地步。在這種自由自在展示自我的游戲方式中,只體會到打球的快樂。自從孩子們開始打籃球,他們就有了在他人面前證明自己、贏得尊重的機會。街頭籃球就這樣被一代一代地傳遞下來,也會永遠地傳遞下去。
有人說街頭籃球很平民,我卻說街頭籃球很“奢侈”。它帶給人們一種享受,甚至是一種震撼。它是一種對運動和音樂的原始回歸。沒有陳規束縛,只有——永遠想象不到的下一秒。